“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薄祆?/p>
2006年末,戈爾的環(huán)保主題紀錄片《不可忽視的真相》里赤裸裸的環(huán)境惡況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二氧化碳、塑料袋、矮森林、沙化……抱著環(huán)保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美德及最適度精神的想法,很多設計師讓生態(tài)、保護、培育、有機、再生等普世觀念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環(huán)保材料木、紙、棉布的產品體現(xiàn)了他們對于自我的忠實,對未來的負責,人們對它們的選擇,也折射出一種祥和的審美情趣。
隨著心理學、符號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在設計研究領域的應用和發(fā)展,在材料、技術、工藝、結構、生產流程、工業(yè)工程、形態(tài)、細節(jié)、色彩、人因、語意、品位、品牌戰(zhàn)略、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等因素的探索和考慮,致使產品的消費方式、使用方式或服務方式的改變,對當今社會意識形態(tài)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越來越復雜了!
我們生存在一個極復雜但又極具結構的“系統(tǒng)”的世界里,從工具、用具、設備、技術、工藝、流程、方法、組織、機構、社區(qū)、城市、市場、環(huán)境、生態(tài);乃至觀念、理論、實踐、國家機器、社會、政策、法律、評價體系等等,無不在各種層次的“系統(tǒng)”之中;各種系統(tǒng)又都融入到人類社會的“整體結構鏈”之中。
如果說我們生活的世上,能帶給我們溫情、留戀和安定的,讓我們聽—下或說一次都會心里莫名的發(fā)緊,甚至揪扯出一股腦兒這樣或那樣根本無法分析的情愫的字,恐怕就只有“家”了吧。古往今來,我們對于家的情感可以說要多少就有多少,要多深就有多深吧!無論在何處漂泊、奮斗、生活,內心最終的目的可能只有一個——就是要回家吧!
大千世界各色人種,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當然也都希望擁有自己心目中美麗幸福的家。林林種種的生活,也會演繹出五彩斑斕的家的面貌?!凹胰缛恕保缤嘤H時對一個人第一印象的基本描述的字眼如“面貌、氣質、形態(tài)、感覺、得體、大方、素雅、前衛(wèi)、新潮”等等的語匯,我們都可以想當然的用在我們在對一個家相過面之后所產生的描述吧。有的豪華奢侈、有的整潔樸素;有的讓人拘謹、有的讓人松弛;有的讓人懶散、有的讓人沉溺入精神的搖籃;有的卻使人進入孤獨的牢籠、有的能讓人回歸天倫之樂……。怎樣讓“家”更美麗更舒適,更讓人溫暖愉悅呢?怎能讓工作環(huán)境像“家”一樣激發(fā)人們的想象?每個人不同的出身、背景,成長的國度、環(huán)境、經歷均會影響或產生出每個人的好惡、生活的習性及審美的取向。由此會形成每個人的氣質和面貌。由此也產生出不同的家的氣質和面貌。正所謂“字如其人”“家也如其人也”。
熱愛生活的人都會用心去營造自己的“家”。而我們身為所謂的“專業(yè)人士”,也當然責無旁貸的更愿將一些單純卻又能融匯人類最富有的情感的“棲息”體驗和感受帶給大家一起分享。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不僅有擁有一個自己心中最溫暖最美麗最貼心的家園,也希望我們的星球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家園。
產品在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外,還被人為的賦予了“符號”價值。符號價值表達著社會化的“企業(yè)形象”,物在訴說著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經營、發(fā)展,以及我們之間的不同;表達了企業(yè)的社會地位,或它所存在的獨特的經營理念、方式和文化。社會差異被“物化”,或說“物化”了的社會關系。如果我們想了解一個企業(yè)是如何經營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讀懂企業(yè)的產品形象。“產品形象”是社會性、文化性的產物,通過符號象征進入了企業(yè)主體的意義世界、情感世界。
“有目的的造型”是設計者必須恪守的原則?!霸煨汀笔且环N語言,它傳達了“無言的服務,無聲的命令”。既是個性的顯示,又融于統(tǒng)一的整體。這能使我們的“人為自然”既能豐富多彩卻又簡潔和諧。世界是碩大無垠的,萬物是五彩斑斕的,但又由于“分子”、“基因”作為其基本因素,以排列組合成無窮無盡的系統(tǒng),適應了這又具統(tǒng)一性、也呈多樣化的大千世界。
“適度的飲食,適度的消費,適己的婚姻,適度的閱讀,適用的思考,適度的生活,適度的設計”——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方式,這正是當前人類面對的嚴酷的地球資源、環(huán)境污染、人口膨脹的復雜現(xiàn)實所作出唯一可選擇的態(tài)度,這正是科學發(fā)展觀和可繼續(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適度的生活”?我們對于生活的見解,常常因為新事物的出現(xiàn)而改變。新事物的探索路徑常常是由于我們的追求變向而轉彎,人類會經常在追求生存目的的途中,沉溺于技術或手段的陷阱不能自拔。我們經常處于這種潛在的相互制約當中,我們淪陷了,幾乎忘掉了自己心中一直追崇的生活理念。不適度的生活讓我們眼花繚亂、身心疲憊,但我們還馬不停蹄的追求著,卻始終被先鋒的腳步落在了后頭。
可是,適合你的生活,和他所喜歡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我們真實、自然、溫暖、簡樸、誠實,其實,我們堅持著某種相同的價值觀,我無法準確的定義,但我可以這樣告訴你。適度要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忠實于自己的本心,追求理想中適己、適用、適度的生活,避開扎眼又浮躁的物質氣味,由欲望帶來的過渡消耗,不是長久之道。讓“適度”成為你生活的一種方法和態(tài)度,“及”而“不過”,彈性生活。
審美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這一文化性主題圍繞著當代人的精神、價值等內在維度,它內斂地、沉淀地反映著時代的精神狀態(tài),體現(xiàn)著大變革時期人的價值理想的確立與維護。時代美學思想下的審美感受終將重新刷新人類的靈性,美的陶冶將毫無例外地助長人心靈的感應力,激起人內心活力的生長,引導人們前瞻與向往。毫無疑問,人性的情感是隨著現(xiàn)實存在的變化而相應變化的,但變化的方向需要美的滋養(yǎng),以引導復雜的“現(xiàn)實存在”能在;爭化后的升華;為此,需要設計為人類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造更多的審美理想。
研究器物的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匠心之“巧”的同時,更為深入地揭示出“美”中之“真”,“美”中之“純”,“精”中之“因”,“巧”中之“理”,也就是中國古代先哲所謂的“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精髓,以啟悟今天復雜世界的的設計實踐。
生活中的美,物化在人類生活樁樁件件的日常用品與環(huán)境之中。在“事理學”的視野下,工業(yè)設計不僅僅是具體的產品設計更是以產品為載體的“真、善、美”概念的創(chuàng)新,是遵照“事理”系統(tǒng)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人性價值與自然生態(tài)和諧理想的物化體現(xiàn)。于是,工業(yè)產品的每一個細節(jié)之中,以及衣、食、住、行、用、交流等生存方式都無不需要浸潤美學的價值概念。
在浮躁的商業(yè)時代,同質化嚴重已經成為中國設計界的弊病所在,而不經沉淀就早早大批量上市的產品也是山呼海嘯般形成泛濫之勢。市場上狂歡的商品刺激著過度消費和被商業(yè)集團“定制的幸福模式”和商業(yè)社會的“消費黑洞”而孕育著的奢華追求,沉溺于工業(yè)文明表象的“技術膨脹”,淡化了我們對污染、對地球資源浪費、對我們子孫生存資源剝削的罪孽,腐蝕了人類的道德倫理觀”。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除了衣食住行用物質享有以外,還有額上的汗、手上的繭,人與人的接觸、溝通、諒解,與大自然的互動、共生,與他人一起參與、合作、挫折、失敗、創(chuàng)造時產生的行動節(jié)奏、思想諧調統(tǒng)一的樂趣、情感和情操,以及對自然和一切存在事物的尊重。要知道,社會的任何進步,首先是品行道德、社會風俗、政治制度的進步,這都屬于科學的發(fā)展和文化的進步。創(chuàng)造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的出路不僅在于發(fā)明新技術、新工具,而在于善用新技術,帶來人類視野和能力維度的改變,調整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開發(fā)我們的理想,提出新的觀念、理論。信息時時、知識經濟下的“設計”將重點探索“物品、過程、服務”中的“方式創(chuàng)新”——謀“事”,其研究具有“廣泛性”和“縱深性”兩個維度上的意義。“設計”將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的概念加以定義。它們也許會是“信息的結構性”、“知識的重組性”、“產業(yè)的服務性”、“社會的公正性”等等;不再局限于一種特定的形態(tài)載體,而更側重于整體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的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不再是“大師”個人天才的紀念碑或被“藝術”空洞化所炒作,而更側重于設計的上下游研究和設計過程的方法把握;它們也許會是“信息的結構性”、“知識的重組性”、“產業(yè)的服務性”、“社會的公正性”等等;不再局限于一種特定的形態(tài)載體,而更側重于整體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的結構創(chuàng)新;設計不再是“大師”個人天才的紀念碑或被“藝術”空洞化所炒作,而更側重于設計的上下游研究和設計過程的方法把握;設計不再僅受制于“商業(yè)利益”,而更側重于大眾的利益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和諧;設計將更致力于“提倡個人使用,而不提倡私人占有”;為此,設計業(yè)態(tài)也會在產業(yè)結構、社會職能以及相互關系中做出相應調整和變化;設計絕不再僅是時尚、奢華、美化、欣賞、高雅文化的載體;設計也不再僅是商業(yè)牟利的工具;設計更不再僅是技術的推銷術。設計將承載人類理想、道德的重任。而這設計本來應有的“為人設計”的職責在近幾十年的商品經濟中被嚴重地歪曲了。而這一切的一切不深入研究,設計將無法抗衡現(xiàn)實世界的誘惑和抵制,無法立足。當前經濟全球化、技術潛能擴延、需求地域化、消費個性化,然而資源匱乏、污染嚴重,人類未來的“生存方式”的變革正在醞釀。不僅經濟、政治,而且文化都將發(fā)生發(fā)生觀念性的革命。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語境下的競爭中,“工業(yè)化”就不能是狹隘的“行業(yè)”的概念,而是開放的、整合各行業(yè)的“社會經濟結構產業(yè)化”的意義?!肮I(yè)設計”必須融入經濟社會結構中各個領域,不能局限于一種“專業(yè)”、一種“技巧”,而是一種協(xié)調工業(yè)社會“大分工”所造成的行業(yè)、企業(yè)、工種、專業(yè)等隔閡的理念與方法,所以“工業(yè)設計”就不能被局限于作為“生產力”?!霸O計”決不僅僅是一種“專業(yè)”、一種“技巧”;“設計”是一種人類生存與大自然共生最早的“智慧”,也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社會關系進化”的智慧;“設計”是人類遠早于“科學”、“藝術”的一種“需求”與“行為”。
“設計”是一種“關系”的學問!
設計作為“生產關系”,一直在發(fā)揮著“催化、引導、調整”人類與自然、人類的“社會關系”的巨大作用。理應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和社會結構轉變的“整合與集成創(chuàng)新”!上個世紀90年代,人們已開始將工業(yè)設計的實踐與認識提高到“機制”創(chuàng)新、生活方式設計、文化模式設計及系統(tǒng)設計現(xiàn)在又致力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集合式社會系統(tǒng)”整合設計——“產業(yè)設計”的高度上來了。中國目前所處的國內外經濟社會態(tài)勢和發(fā)展正是急需要把“工業(yè)設計”作為中國“新產業(yè)結構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我國自己的新型工業(yè)化產業(yè)鏈、新型工業(yè)文化的國策。所以,“研究型”設計將是未來設計的立足之本,否則,設計只是個金錢和權力的附庸。
設計應是人類的未來不被毀滅,除科學和藝術之外的“第三種智慧和能力”或者說設計該到了正本清源的時候了!它是人類最原始行為和智慧、也是科學與藝術發(fā)展的動力、即是人類生存智慧的源泉。
“設計師”必須堅守陣地,用執(zhí)著和理想,維系著自己對于原創(chuàng)設計的最初夢想。他們或許仍在尋找突破,卻不應茍同于浮躁現(xiàn)實,雖不能稱之為盡善盡美,但堅持用靈魂深處的熱情,升華我們的生活,升華我們對美的認識。
有時候,生活像是走夜路
我們總是看不到遠方
一直走在路上
被繁雜纏身而苦思不得其解
卻忘了抬頭
看天上的風景
給你一個氣球
你就能摸到幸福
品到了心靈的意境
恬靜、清新、和暖
種在在每個人的心里
在這里,思緒無垠……
夜
把光怪陸離的花花世界簡約了
夜
給人寧靜的感覺
夜
比晝更多一些舒暢的心情
更少一些喧鬧的噪音
只有夜晚可以平靜
只有夜晚
辛勞的人們可以停下來享受休息的樂趣
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
總是可以睡得很安穩(wěn)
漸漸長大了
在繁雜喧囂的城市里
我們開始向往我們的家……
創(chuàng)造一個遠離空間
白天
可以親近大自然的風光
夜晚
可以如嬰兒一般安靜的睡眠
我知道你累了
喧囂之后
讓我們體驗一下“棲息”的感悟
讓美麗適度在
夜園中綻放
關掉你高速運轉的六官
用心來感受空氣中彌散開來的味道
有時看似空無一物
卻容納百川
在這里追求適度生活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