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23日,著名當代水墨畫家黨震水墨作品展“雙瞳記”在北京今日美術館3號館展出,集中展示黨震近期在當代水墨創(chuàng)作領域中的近60余幅作品,展出內(nèi)容以人物、風景為主要題材,是其個人多年畫作的又一集中展示,相對全面的呈現(xiàn)了他近幾年的創(chuàng)作思路變遷和最新的學術探索精髓,范迪安、田黎明等評論界、創(chuàng)作界大家都給予其最新創(chuàng)作高度評價。
作為新水墨的代表性藝術家,黨震也是近來各種學術展覽和藝術市場的關注焦點之一。但少有人知的是,黨震雖然參加過眾多群展,但這其實還是他自2005年以來第一次舉辦個展,因此對其具有重要的階段性總結意義。在展覽舉辦期間,本刊特別專訪藝術家就展覽和他最新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進行了深入交流。
“雙瞳記”:多重經(jīng)驗,多重觀看
Q:此次展覽名稱命名為“雙瞳記”,是否有什么寓意?對于這次個展你想表達怎樣的藝術理念和學術觀點?
A:“雙瞳記”這個題目是我本次個展的學術主持杭春曉先生提出的,以“瞳(孔)”作為觀看方式的代名詞,揭示我多年以來創(chuàng)作理念中的多重思維共生共存的存在樣態(tài),并引伸出(觀看者與作者)對于作品呈現(xiàn)方式多重性的再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觀看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其中又包含著生活中關于信仰、生命價值觀的問題等等。我性格中的多面性使我始終無法以固定的思維方式按照既定的統(tǒng)一模式完成我的創(chuàng)作,“雙瞳記”點明了(也許是存在悖論的)以人物與風景兩大板塊構成的我的創(chuàng)作軌道的精神內(nèi)核,我個人覺得非常恰當?shù)皿w。至于學術觀點,可能需要更專業(yè)的理論家來概括與界定吧。
Q:此次展出的新作品在題材、繪畫創(chuàng)作方式等方面與以往創(chuàng)作有何不同?
A:相對以往的作品,此次個展中的近作在題材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延續(xù)了人物與風景部分。就我自身而言,繪畫方式的變化更為明顯,對于形式語言趣味的拓展與深化所帶來的興奮感遠遠超過了對題材的關注。在我的生活經(jīng)驗中,關于人性復雜矛盾的掙扎與自我救贖始終觸動著我在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的神經(jīng)敏感度,就像對自然深沉靜謐的無限追思一樣,渴望在風景畫中表達樸素而自然的詩意情懷與企圖在人物畫錯綜復雜的敘事性背后作超現(xiàn)實方式的精神重塑一直以來都是我的堅持。這次個展中的幾幅大畫都是在生宣上完成的,墨(黑色)的運用加強了,色彩與以往嚴謹繁縟的細節(jié)描繪減少了,這段時間,我更喜歡以較為粗放的筆觸與更為猛烈的狀態(tài)去畫,可能觀眾會感到不太適應。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放佛在我生命中的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我領悟到的某些東西必須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表達對我自身而言是充滿快感的,至少我相信藝術(方式)本身首先要以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快感)體驗為基點,盡量排除外界的影響,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有一部分尺幅很小的手稿,大多是在速寫本上畫的小畫,寫生與默寫都有,風格不固定,形式語言與精神指向也不統(tǒng)一。這種“任性”的自由方式讓我沉迷,會在此次個展中拿來與大家分享。
Q:你能否具體談一談你的《灰色寓言》系列作品?
A:藝術的轉型期從來沒有提前通知,往往是一個偶然的思想火花(或稱之為靈感)的閃現(xiàn)成為引發(fā)點,從而把主題與形式推向新的高度?!痘疑⒀浴废盗凶髌返木壠鹗加谖?007年的研究生畢業(yè)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主線圍繞著當代都市生活狀態(tài)里的信仰迷失與對人性復雜性的質(zhì)疑,也包含精神層面自我救贖的意味?!痘疑⒀浴某恰纺欠髌愤€獲了央美研究生畢業(yè)作品展的一等獎。田老師對我這一類題材的創(chuàng)作也非??隙?,強調(diào)以自省的角度出發(fā)引發(fā)帶有批判精神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此以后,《蘇三的謎語》到《游園驚夢》再到《霸王別姬》,我的近期創(chuàng)作不知不覺地走入超現(xiàn)實意境與傳統(tǒng)戲曲相結合的狀態(tài)。接下來,還會有“貴妃醉酒”、“三岔口”、“竇娥冤”……對于“醒”與“酔”的反諷思辨、對于“黑暗中的三人游戲”(其實是復雜人性的矛盾沖突、若即若離、亦敵亦友的人際關系)的調(diào)侃與黑色幽默、對于命運強加給人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不同結局的災難與遭遇的集體性沉冤昭雪(又或許以抱怨、抗爭、自傷、自我救贖等方式對待“冤屈”)—每一個問題都存在多種答案,我想提醒觀看者在視覺映射的過程中(以及之后)能帶著對諸如此類的矛盾糾結的思考繼續(xù)面對人生。
新水墨:由冷到熱,還需沉淀
Q:距離上次你舉辦個展已接近8年時間,在過去的2013年里,回顧你的創(chuàng)作和藝術圈,你有怎樣的感受?請談一談這些年間有哪些新的創(chuàng)作思考和感悟。
A:我的上一次個展是在2005年,一直以來都有做個展的想法,因為各種原因拖到現(xiàn)在。回看以往,10年前的“70”新銳水墨藝術家團體不斷的擴展壯大,與我同齡的畫界好友大多都已成了當前“新水墨”如火如荼的炙手的明星。學術界,收藏界也從當年觀望與質(zhì)疑,變成當下的支持與熱情。平心而論,10年的時間對于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個隨便的數(shù)字,生逢盛世是“70水墨藝術家”的人生幸事。早些年的創(chuàng)作中更多考慮的是形式語言層面的東西,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是重中之重?,F(xiàn)在看來,許多變化,包括形式(技術層面)與情感(精神層面)的變化卻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隨著年齡與閱歷的豐富,我越來越感到藝術本體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是與藝術家個體的人生體悟緊密相連的那個東西,藝術作品包括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所反映的那一點點讓人感動的東西應該是與藝術家自身血肉相連的一種體現(xiàn)。每一代人所生存的特殊歷史時期會從方方面面塑造每一代藝術家的知識結構與精神(修養(yǎng))段位,從宏觀上看,哲學問題的終極追問都是指向生與死的問題,或者說是指向人所面對的對于生命過程的認識問題;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許多微觀的生活細節(jié)也同樣寶貴,萬物皆是蒙養(yǎng),用更純凈的眼睛與心靈感知,用更有效的語言去表達是我當下所堅持的藝術理念或者說信仰。
Q:當前新水墨成為藝術界的熱點,你和其他中青年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正在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你怎么看新水墨之新?
A:新水墨的“新”是相對“舊”而言的,對于一種尚未能確切地以更有效的概念來定義的水墨文化現(xiàn)象,“新水墨”也只是勉強為之的說法。這也無妨,這個時代的文化本身所處的尷尬境地注定了太多必然的不確定。
新水墨這陣子正紅火著,我聽說過有人講新水墨熱鬧一陣之后會出問題,類似一度暴紅的中國前衛(wèi)藝術一樣。我不這樣以為,水墨在語言本體上與中國本土的文化傳承有血脈之緣,生存土壤比起前衛(wèi)當代藝術要扎實得多。新水墨的視覺擴張并不完全依附于歐美的后現(xiàn)代藝術哲學觀,更多的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以當代的語境表達對傳統(tǒng)文化(與當下生存境況)的當代意義的再思考上,這是一個全新的命題,學術生命不會那么快終止。問題其實也不少,“70后”水墨藝術家的心態(tài)比較從容這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創(chuàng)作路徑:人物、風景齊頭并進
Q:你曾經(jīng)多次去陜北寫生,這段經(jīng)歷對于你創(chuàng)作的彩墨風景作品帶來什么樣的啟發(fā)和感悟?
A:陜北在我個人的藝術生命中是至關重要的太多無法磨滅的記憶凝結成我內(nèi)心中對那片土地的摯愛,每次去陜北寫生都有種回到家的溫暖與踏實。我喜歡的畫家中包括塔皮埃斯(語言厚重)、巴爾蒂斯(結構嚴整)、懷斯(意境深沉)還有趙無極的奇幻深邃、尚揚的當代圖式感、克利早期作品中(水彩畫)的隨性童真等等,我試圖將這些形勢與情感的原素在我的陜北寫生中變通融匯,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似乎上天給了我這樣一個風水寶地,一個可以實現(xiàn)在風景(山水)上突破的契機、一個在人物畫痛苦糾結之外一個更自由更熱情、更隨性地“玩”藝術的可能。陜北是一個引發(fā)點,又是一塊試驗田,更像是電力無窮的發(fā)電機。個展中展出的幾幅關于陜北的大幅風景畫,基本上是把這十幾年來對陜北的感受做一次更有力的整合與爆發(fā),希望與大家分享我的快樂。
Q:色彩在你的繪畫語言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色彩你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力量?
A:在我個人的形式語言體系中,色彩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傾向:風景畫中的色彩基本上以黃、赭色為核心(與陜北有關),向往由此而生的溫暖樸厚的情感;水世界系列的色彩明快綺麗,沒有固定的色域,追求一種清麗雋逸的時尚感;灰色寓言中色彩前期基本上借鑒歐洲文藝復興早期宗教題材作品中的色彩,企圖呈現(xiàn)與宗教有關的某種神秘力量,近期干脆放棄色彩,加大墨色(黑)的運用,精神世界嚴肅冷峻,色彩再多會干擾意境營造。可能我還沒有找到一個特別衷情的可以固定的色域,或者說我性格中的多面性是我太容易被有可能引發(fā)審美欲望的色彩語境所感染。但我覺得這不是問題,色彩也好,筆墨也好,真正觸動心靈并有強大精神穿透力的語言就是好語言。
Q:在近幾年的創(chuàng)作中,你更加注重色彩語言和抽象語言的綜合運用?這種語言新圖式是怎樣建立的?
A:1996年我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回到山東藝術學院任教,一直到2004年再回中央美院讀田老師的研究生,那期間近八年的時間我一直在玩具有抽象意味的彩墨風景畫,郭小川老師曾在中華世紀壇首屆“今日中國美術”大展中展出過我的6件作品。那時候就是對塔皮埃斯癡迷,借著陜北寫生的契機,(反正人物畫也沒找到頭緒)畫了一大批畫,語言上有點土洋結合的意思,但那段時光的沉淀現(xiàn)在看來非常重要,它使我內(nèi)心萌發(fā)了抽象審美趣味的種子,仔細想想,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一個受過嚴格寫實訓練與扎實傳統(tǒng)筆墨訓練和與現(xiàn)實主義命題創(chuàng)作的央美國畫專業(yè)學生身上幾乎是不可能的。后來有一段時間就沒再去米脂寫生,也因為讀田老師的研,把學習與創(chuàng)作重點轉到水墨人物畫的題材上來。直到2008年又去陜北。也不知怎地越畫越寫實了,我給自己的借口是把抽象因素從瘋狂直白的表象按回具象之后,隱藏起來更耐看。這樣又畫到最近,又不知怎么重新找回當年的抽象狀態(tài)。這一次似乎來得更猛烈,什么抽象表現(xiàn)主義,什么構成肌理筆墨、什么傳統(tǒng)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全然不顧,或者說潛意識已經(jīng)把它們?nèi)诨谝黄?,直覺引導下,許多新視覺的可能與新意境的制造讓我興奮不已。目前的抽象意味風景與早期的彩墨風景也拉開一定距離,早期的結構意識更方硬,肌理與色彩的對比碰撞也更鮮明果斷,多少有些刻意為之的嫌疑?,F(xiàn)在更喜歡在大量水墨渲染下呈現(xiàn)模糊統(tǒng)一的調(diào)子,加了點老莊的虛像成份,味道上更接近東方哲學的禪意哲思。形式語言也相對自由沖淡,因該說更虛靜了一些。我希望可以讓抽象的當代圖式在內(nèi)在上接近中國傳統(tǒng)的寫意靈魂。
Q:在當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東西方文化的互滲和融合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這在你的創(chuàng)作中是如何闡釋和體現(xiàn)的?
A:關于中西文化融合互滲的話題已不怎么新鮮了,但歷史上各個時期所持的態(tài)度與所選擇切入的方式各有不同。五四時期是帶有革命色彩的硬著陸,白話文運動的負面作用直接導致了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建國初期的向蘇派學習也沒有很根本上很好的解決中西文化之間的溝通,只是從寫意造型與(俄羅斯)印象派色彩兩方面拿了些皮毛而已?!?5’新潮”美術之后的藝術活動算是一次舉國全民的崇西行為藝術,其結果是短時期內(nèi)把西方近200年的藝術漸進演變改換成中國版的藝術大躍進。一方面刺激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新陳代謝,開闊了眼界與思路,一方面這種拔苗助長的短期行為使得當代藝術付出了短視盲動的慘重代價。但心態(tài)較以往平靜了許多,更加趨于理性與自身的心性連接也更自然,這是可生長的狀態(tài)。
(評分標準:作品滿分50分,其他各項滿分10分,共計100分)
劉小東:兒時朋友都胖了
81分
2014.05.16-2014.07.31
上海民生美術館
作品:43分策展:8分
布展:9分反響:8分
宣傳:6分其他:7分
單從技術上來講,劉小東拍的照片恐怕算不上展覽級別的攝影作品,跟他繪畫作品的地位相差甚遠。而5月16日在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開幕的,恰恰是劉小東1984年到2014年30年間自己拍攝的千余張攝影的文獻展“兒時朋友都胖了”。與以往劉小東展覽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他的一批重要繪畫作品以及國內(nèi)外導演拍攝的與劉小東相關的紀錄片與電影,變成對他這些攝影作品的注解。
展覽以時間為軸,整理出劉小東拍攝家庭、朋友、社會三條線索,把一個藝術家、也是一個普通人的成長、生活和觀察呈現(xiàn)于觀眾,以個人視角為觀眾搜尋這30年社會生活及時代變遷的軌跡提供樣本。
細看下來,這些攝影作品和劉小東的油畫一脈相通。劉小東堅持寫生方式的創(chuàng)作幾十年,其藝術價值更多在于社會學上。畫家和攝影家在抓取自然的時候,往往是按照經(jīng)典的姿勢或形象去的,構圖、比例、姿態(tài)、象征,這些都是來自傳統(tǒng)藝術教育的結果。即使當代藝術領域,大部分藝術家也不能免俗。但正如劉小東拍攝的照片里所抓取的瞬間,他告訴我們,真正現(xiàn)實生活并不是能夠設計構圖的??梢哉f,不管是畫畫還是攝影,他所選取的人物和場景都是在以往“Fine Art”定義中“不入畫”。
照片,是劉小東創(chuàng)作的“拍立得”,它取代了傳統(tǒng)寫生中一本正經(jīng)的速寫,對他的油畫構圖產(chǎn)生極大影響。照片也不僅僅是劉小東的備忘錄與創(chuàng)作源泉,同時也呈現(xiàn)他目光所及的世界,是他借以超脫于現(xiàn)實情境的手段。
伴隨此次展覽還展出以劉小東為主角,或者因劉小東而產(chǎn)生的影片,包括阿城、賈樟柯、侯孝賢、佟衛(wèi)軍、王小帥、姚宏易、楊波以及英國導演Sophie Fiennes拍攝的紀錄片和電影作品。
夏禹:新青年
77分
2014.04.26-2014.05.26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作品:40分策展:7分
布展:7分反響:8分
宣傳:7分其他:8分
展覽中的作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充滿敘事色彩的畫作:在樹下合影的兄妹、為母親照相的兒子、在孩兒額頭上寫下“早”字的母親,以及乒乓少年等等;另一些則是日常所見之物:臉盆、晾衣繩、西瓜、盆栽……無論人與物,都帶有濃濃的時代印記。但這印記更多地存在于1980年左右出生的人的記憶中,就像夏禹采用的坦培拉技法——鋒角隱去,一切變得模糊。這更像是一種感傷與懷舊,壓抑之下的沉默,但卻并不極端,仿佛帶著至今經(jīng)濟發(fā)展仍然緩慢的二三線城市特有的溫度。
張慧:廣場
88分
2014.04.19-2014.06.22
長征空間
作品:46分策展:8分
布展:8分反響:9分
宣傳:8分其他:9分
張慧的上一個展覽名為“空地”,取其沒有根基、無法落地之意,兩年以來,他繼續(xù)在無根基的懸浮和下墜中找尋能夠進一步承載其思維的作品,并“找到一個相對靜止、給人暫時落腳的‘廣場’”。張慧一直強調(diào)思維的過程而非結果,即便作品是觀眾和藝術家交流的唯一方式,但他并不希望觀眾去辨認他畫中的內(nèi)容或觀念。似乎一切都在不言中,但這飄忽的無言卻又在藍色中找到了存在感——一種“張慧藍”,一如電影中的“北野武藍”。這藍色或線條或色塊,令人怦然心動,也讓人回味無窮,套用一句廣告詞:簡約而不簡單。
畢加索:沃拉爾系列版畫
89分
2014.02.28 -2014.04.27
中國國家博物館
作品:47分策展:8分
布展:8分反響:9分
宣傳:8分其他:9分
沃拉爾系列版畫是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于1930年9月-1937年3月間創(chuàng)作完成的,以畢加索的朋友兼代理商安布魯瓦茨·沃拉爾的名字命名。該系列的最終版本是在1939年7月沃拉爾去世之前開始拓印的,此版拓完后,所制版畫和未公諸于世的其他系列作品就一起被保存在沃拉爾的倉庫,直至1979年才第一次在巴黎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之后收藏在巴黎畢加索博物館。這些作品可按6個部分劃分:各種主題、倫勃朗、愛之戰(zhàn)、雕塑家的工作室、牛頭人身怪和安布魯瓦茨·沃拉爾肖像。上世紀30年代,當畢加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既享受與情人瑪麗·泰雷茲的甜蜜纏綿,卻又囿于與奧爾加的婚姻中,他內(nèi)心的情緒時而也會顯露在作品中。從時間上來看,雖然在油畫方面他已經(jīng)創(chuàng)作出《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讀書》等立體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作品,然而這些版畫在風格上卻偏向古典,多取材于神話,人物線條時而充滿張力,時而溫柔舒緩,但是從某些作品中,你依然可以看到更典型的畢加索風格。
李易紋
78分
2014.04.26 -2014.05.25
楊畫廊
作品:40分策展:8分
布展:8分反響:7分
宣傳:8分其他:7分
此次展覽展出了李易紋2013年新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延續(xù)了藝術家之前的理念,但更進入了繪畫的內(nèi)部。比如在很多作品中,他以銀色為調(diào)和劑把色彩收縮在了一個狹窄的灰色域內(nèi),并在畫布中展現(xiàn)不同的層次。李易紋的畫面多為空無一人的建筑或室外場景,與灰色調(diào)搭配顯得冷靜而理性,藝術家對建筑的線條和結構有所偏愛,力圖在構圖中達到一種和諧。據(jù)了解,此次展覽為了凸顯藝術家以銀灰色顏料為背景的畫面,布展特地使用了專業(yè)的舞臺燈,并配合畫布形狀投射出圓形或方形的燈光,明暗不一,再配合深灰色的墻壁,一走進展廳觀眾的視線就會追隨燈光集中于藝術家的畫作上。
誰的夢:厲檳源個展
75分
2014.04.22 -2014.04.28
今日美術館
作品:40分策展:5分
布展:7分反響:8分
宣傳:8分其他:7分
厲檳源繼在望京裸奔、個展“我有病”后,終于把視線瞄準了美術館。以厲檳源的資歷,做一個平常的展覽勢必難以敲開今日一號館的大門。但他組織的這次沒有策展人,沒有作品,甚至未知參與者的展覽還是走向了公眾視野。
如果說從前在望京、黑橋的行為是厲檳源在公共空間做個人行為,此次他則是將自己的生活搬進展廳,暴露在觀者眼前。在一個傳統(tǒng)高大上的空間里,他邀請眾人平等地對話互動,體驗美術館的公共性,消解其固有的神圣。在為期一周的展覽中,參與者和厲檳源在館內(nèi)打球、唱歌當然還有做夢,這里每個人都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也成為了15分鐘的藝術家。
開門:王天德個展
84分
2014.05.19 -2014.05.26
今日美術館
作品:45分策展:7分
布展:10分反響:9分
宣傳:8分其他:7分
從歷史文化中吸取創(chuàng)作養(yǎng)分并受到靈感啟發(fā),歷來是中國藝術家順理成章的成長路徑,是秘籍也是沉重的包袱。水墨是太典型的東方意象,形式和材質(zhì)在千年的演化中也逐步定型,但王天德以火灼薰透水墨紙本,激進而慢工刻畫的表現(xiàn)方式,顯辨識度高,賦予了水墨一定的空間意識。
“開門”作為國內(nèi)最大的民營美術館半年內(nèi)重要的學術大展,在空間上完美契合了王天德火灼煙熏的創(chuàng)作風格,客觀上也營造出了一種互相對視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