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人熙先生創(chuàng)辦的《船山學報》迄今已近百年了!百年來,中國發(fā)生了巨變,《船山學刊》從一定的角度反映了這種變化。《學刊》作為一家思想文化學術期刊,倡揚湖湘文化,在儒、釋、道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學術的研究上,別開生面,碩果累累,是我們兩湖學人的精神家園。
在歷史上,湖湘學是兩湖學者共有的精神資源。胡安國于北宋哲宗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進士及第后,任荊南教授,又從荊南入為太學博士,后又提舉湖北、湖南、成都學事。胡安國在湖北任官時,對身分、地位比他低的程門高弟謝良佐(時任應城知縣)持后學之禮,人們頗感驚訝。安國與程門中堅謝良佐、楊時、游酢等“義兼師友”,倡揚洛學。楊時曾任荊州教授,是安國子胡寅、胡宏兄弟的老師。南宋時張栻曾知荊南府,興禮重教,振起學風。湖湘學創(chuàng)始人胡安國與程門謝良佐等,正是在湖北交游過程中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胡宏通過楊時、侯師圣、呂大臨而與洛學、關學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最終成為湖湘學的一代宗師與“性本論”者;朱熹曾從學于胡憲,與安國父子侄之學有關,而湖湘學與閩學因五峰朱子之間的文字因緣而相遇,又因張栻與朱子之間的頻頻交往相互論道而日益密切起來。宋元明清時期,兩湖之間的學人、書院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
清末以降,兩湖學術文化亦是一個整體。近百多年來,以船山學為紐帶,兩省健康互動,成果頗豐。在這里,有幾位前輩不可忘記。他們是:張之洞、熊十力、李達、蕭萐父。
1889年7月,張之洞先生剛到湖廣總督任上,便視察武漢的經(jīng)心書院、江漢書院,看到書院破敗,又被大水沖垮部分校舍,當即議定重修一座書院。1890年,在張之洞主持下建起了兩湖書院,每年從湖南、湖北各招收100名學生,由各省學政調(diào)取保送。兩湖書院建在武昌都司湖與菱湖之間,建有祭祀包括王船山在內(nèi)的湖南、湖北兩省先賢的楚學祠。張之洞高度重視兩湖書院工作,每逢開學,他親率文武百官到院參加開學儀式,每學期末大考他也親臨主持。在張之洞的關心下,書院吸引了各方名流來任教。他聘請近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原廣雅書院院長梁鼎芬為首任院長,繼任者有蒯光典、王同愈、黃紹箕等。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書法家楊守敬、數(shù)學家和翻譯家華蘅芳、音韻學家沈勇植、史學家姚晉圻、冶金專家李維格等名流都曾任教該院。書院在短短12年里發(fā)展迅速,影響極大。書院根據(jù)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思想,以培養(yǎng)經(jīng)世致用的人才為目的,以開放的心態(tài)弘揚國學、接納西學、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傳播了進步思想,維新派代表人物、自立軍領導人唐才常,辛亥革命領袖黃興,大學者章士釗等都曾是兩湖書院的學生。
黃岡熊十力先生服膺、弘大王船山學術。熊先生認為,辛亥革命運動與兩湖學人崇尚王船山學有關。青年時代,他寫《船山學自記》,說自己“種種疑慮,莫獲正解,以是身心無主,不得安穩(wěn)。乃忽讀《王船山遺書》,得悟道器一元、幽明一物。全道全器,原一誠而無幻;即幽即明,本一貫而何斷?天在人,不遺人以同天;道在我,賴有我以凝道。斯乃衡陽之寶筏、洙泗之薪傳也。” [1]中年時代,十力先生將船山哲學概括為“尊生以箴寂滅,明有以反空無,主動以起頹廢,率性以一情欲”,認為此“足為近代思想開一路向”。又以類似的語言概括自己的哲學:“吾平生之學,窮探大乘,而通之于《易》。尊生而不可溺寂,彰有而不可耽空,健動而不可頹廢,率性而無事絕欲。此《新唯識論》所以有作,而實根柢《大易》以出也。(上來所述,尊生、彰有、健動、率性,此四義者,于中西哲學思想,無不包通,非獨矯佛氏之偏失而已。王船山《易外傳》頗得此旨,然其言散見,學者或不知綜其綱要。)魏晉人祖尚虛無,承柱下之流風,變而益厲,遂以導入佛法。宋儒受佛氏禪宗影響,守靜之意深,而健動之力,似疏于培養(yǎng);寡欲之功密,而致用之道,終有所未宏?!?[2]熊先生晚年曾作一聯(lián):“衰年心事如雪窖,姜齋千載是同參?!苯S就是“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王船山先生。熊先生實踐了船山的孤往精神。
敝校前校長李達先生親自推動了湖南、湖北兩省哲學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1962年11月在長沙舉辦的紀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學術討論會。這是全國學術界的一次盛會。會議由李達、謝華倡導并主持,出席者有馮友蘭、嵇文甫等大家。李達在開幕詞中強調(diào)了王船山哲學的積極意義,也談到應加強兩湖學者與全國學者的聯(lián)系,歡迎湖南學者來湖北參加社聯(lián)領導下的各學會的活動等。
恩師蕭萐父、唐明邦先生等參加了上述會議的籌辦工作,他們當時是青年學者,他們提交了多篇高質(zhì)量的學術論文,如蕭先生的《王夫之哲學思想初探》和《淺論王夫之的歷史哲學》,唐先生的《〈周易外傳〉的若干辯證法思想》和《王船山史跡訪問記》等。這次會議使蕭先生、唐先生在學術界嶄露頭角,并開始以王夫之研究專家名世。
爾后,蕭萐父先生與兩湖學者、同仁一道,積極參與了1982年、1992年在衡陽等地舉行的紀念王船山逝世290周年、300周年學術討論會的籌劃、組織工作。蕭先生生前特別支持《船山學刊》,投注了他的真情。蕭先生是船山學大家,一生寄情船山,他也特別關心、提攜兩湖青年學者。
1982年秋,蕭先生帶著他的學生去衡陽出席船山會,我也忝列其中。蕭公詩興大發(fā),有《湘西草堂題詠》三首。其一曰:
芳情不悔說船山,彈指湘波二十年。
今日漧溪憶風貌,芷香蕪綠夢初圓。
1992年船山逝世300周年,蕭公為湘西草堂題詩:
雪兒紅豆少年詩,夢斷章江月落時。
天地有情容祓禊,雷風相薄孕新思。
在蕭公精神的感召下,我們武漢大學中國哲學這一國家重點學科,一直把明清之際的學術思想,特別是王船山學術的研究作為重點,今天還有不少中青年學者在此園地耕耘。衷心祝愿船山學研究更加深入,祝愿兩湖學者的互動更加密切,祝愿《船山學刊》越辦越好!
【 參 考 文 獻 】
[1]熊十力:《船山學自記》,《熊十力全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頁。
[2]熊十力:《讀經(jīng)示要》,《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16頁。這里所說王船山的《易外傳》即《周易外傳》。
(編校: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