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生經(jīng)歷是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賈誼在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及思想著作,這些著作包括政治、經(jīng)濟、國防、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本文通過對賈誼早期身世的考證,主要是家庭背景、出生地位置及受教育的淵源等,論證了賈誼作品中重農(nóng)、儒家、道家、法家及早期教育思想所產(chǎn)生的原因。
關鍵詞: 賈誼;身世;影響
賈誼的作品中,充滿對勞動人民和平凡百姓的同情,一再呼吁統(tǒng)治集團關心百姓、重視農(nóng)業(yè)、備戰(zhàn)備荒;賈誼的作品中,包含了儒家、法家、道家眾多的思想,并取其精華,其教育思想體系中,又更偏重于早期教育,所有這些均與賈誼的早年身世經(jīng)歷有直接的關系。
一、賈誼特殊的家世及早年洛陽地區(qū)
出現(xiàn)的災荒是賈誼創(chuàng)作《論積貯疏》
和《旱云賦》的思想基礎
賈誼的少年時代,正值西漢政權建立初期,國家和人民剛剛從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和楚漢戰(zhàn)爭殘酷的戰(zhàn)亂中擺脫,社會經(jīng)濟凋敝,國庫空虛,人民流離失所,到處殘破不堪。不僅如此,自然災害又在不斷侵蝕著新生的漢帝國。漢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賈誼16歲。是年夏秋,江、漢、伊、洛、汝水溢,一場全國范圍的洪災在賈誼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一年夏天,先是長江流域,特別是人口密集的漢水流域河水暴漲,被洪水沖沒的人家達4000余戶,逃荒的人絡繹不絕,到處都是易子而食的饑民。長江流域的洪水剛剛平息,入秋以后,賈誼的家鄉(xiāng)伊水、洛水及附近的汝水又洪水泛濫,伊水、洛水沖沒人家1600余戶,汝水沖沒人家800余家。洪水的災難后果,深深地震撼了賈誼,促使他開始注意自然災害和戰(zhàn)爭對國家的影響。
大災之后,必有大疫,醫(yī)藥成了災后百姓之急需。據(jù)湖北陽新《賈氏宗譜· 三策堂》載,賈誼之父“鳳鳴,博通子史,業(yè)精岐黃,能邁眾德,高祖、惠帝間,全活數(shù)千人,時稱‘賈再造’,生子誼?!?[1]賈誼之父醫(yī)術高超,對洪災之后的瘟疫防治有直接的貢獻,在洛陽當?shù)孛暣笳?。正是這樣的大災大疫,也正是這樣的身世和家庭背景,為賈誼后來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漢文帝二年,賈誼上《論積貯疏》主張重農(nóng),對當時社會越來越多的背本趨末的現(xiàn)象發(fā)出警告,強調(diào)要以農(nóng)為本。
重農(nóng)政策歷來為我國古代統(tǒng)治者的傳統(tǒng)政策,它適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生產(chǎn)力水平。漢初以后,賈誼是最早提出重農(nóng)抑商理論的思想家。雖然歷代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賈誼的上疏卻有著十分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文帝即位之初,生產(chǎn)力處于上升趨勢,但國家無積蓄可恃,百姓們?nèi)蕴幱诎腽嚢腼柕臓顟B(tài)之中,有必要繼續(xù)維持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而另一方面,隨著經(jīng)濟形勢的好轉,戰(zhàn)國以來就已興起的背本趨末之風又重新抬頭,地主、商人中奢靡之風盛行,特別是上層統(tǒng)治者厚葬習俗盛行,耗費大量民力。社會上制造奢侈品生產(chǎn)的規(guī)模和人數(shù)日漸擴大,普通百姓為追逐利潤紛紛棄農(nóng)經(jīng)商,農(nóng)業(yè)與手工業(yè)的生產(chǎn)均衡有所破壞。這種不重視生產(chǎn)而追求流通的現(xiàn)象,無法使社會財富得到增長,必然導致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使人心浮動,社會不穩(wěn),與統(tǒng)治者的愿望背道而馳。賈誼看到了災荒對人民的傷害,深感備戰(zhàn)備荒的迫切性。因此,賈誼在這個重要的時期上疏文帝重農(nóng),非常及時,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論積貯疏》中,賈誼從多個方面論述了重農(nóng)抑商的理由及意義。首先,他認為衣食是人生存最基本的要素,應該得到滿足?!懊癫蛔愣芍握?,自古及今,未之嘗聞?!?[2]在生產(chǎn)力極低的環(huán)境下,如果在一線從事耕作和紡織的勞動力不足,就會有饑寒出現(xiàn),即所謂:“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3]只有保證了勞動力的高投入,才會有衣食足的情況出現(xiàn)。其次,賈誼指出了積貯、重農(nóng)的目的。賈誼在文章中明確指出積貯的主要目的就是備戰(zhàn)備荒,“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贏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4]
賈誼上《論積貯疏》,對漢文帝決定治國中的孰輕孰重,是非常及時的,漢文帝極為欣賞,“上感誼言”,立即采取了一系列重農(nóng)措施,使賈誼的主張得到了具體落實。
正是由于看到了自然災害對百姓造成的傷害,看到了缺衣少食對百姓生活的影響,賈誼才會更多地關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及自然災害,為農(nóng)民的命運而焦慮,《旱云賦》就是反映該特點的重要文學作品。賈誼之所以作此文,是由于漢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春,黃淮流域發(fā)生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干旱,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chǎn)和老百姓的生活,賈誼有感而發(fā),抒發(fā)了個人情懷。
在《旱云賦》中,賈誼描述了老天故意作弄人偏不下雨的情景,天空中的白云雖然飄了過來,偏偏就不下雨,剛才還有風雨欲來之勢,一忽兒又萬里無云,陽光繼續(xù)炙烤著火熱的大地。接著,賈誼又描述了干旱的大地及給當?shù)匕傩赵斐傻臑碾y后果。
賈誼將大旱與統(tǒng)治者的治國聯(lián)系起來,借以警醒統(tǒng)治者的作為。賈誼指出,正是由于掌權者有過錯,才會出現(xiàn)大旱的后果。由于賈誼將統(tǒng)治者的作為與上天的警告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有了促使統(tǒng)治者善待百姓的正面意義,《旱云賦》在創(chuàng)作意圖上也由此得到了全面升華。
二、賈誼家鄉(xiāng)所處的位置與當時朝廷
征發(fā)對賈誼的影響是賈誼作品《上都
輸疏》及《新書·屬遠》的思想基礎
賈誼出生于洛陽孟津上古村(今孟津新莊),地處黃河古渡附近。秦漢之際,關外運進關中的物資源源不斷地到達孟津,孟津成為物資輸入長安、洛陽的最重要的渡口。從孟津輸入洛陽的物質(zhì),還需經(jīng)賈誼家門前的圖河。繁忙的運輸及勞動人民因長途運輸所遭受的苦難在賈誼幼年時就留下印記。
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賈誼9歲。朝廷詔令長安600里內(nèi)男女146000人修長安城,歷時竟月。六月,發(fā)諸侯王、劉侯徒隸20000人繼修長安城?!薄皾h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賈誼11歲。是年正月,又征詔長安600里內(nèi)男女民工145000人在修長安城,九月竣工。漢初統(tǒng)治者在修建長安城的過程中,雖吸取了秦亡的教訓,在征發(fā)民役中一方面利用農(nóng)閑,另一方面就近征發(fā),以減輕全國范圍內(nèi)的百姓負擔,但賈誼家鄉(xiāng),仍在征發(fā)范圍之內(nèi)。加上洛陽的營建,勞役對貧困百姓產(chǎn)生的苦難絲毫沒有減少。賈誼親眼目睹百姓的痛苦,基于此,創(chuàng)作了《上都輸疏》和《新書·屬遠》。
漢文帝二年,賈誼向文帝提出了“列侯之國”的建議。所謂“列侯之國”,即讓封為王侯者回到封國去,以減輕各封地百姓向京城長安長途輸送物資的辛勞。列侯之國是賈誼分析了當時京城內(nèi)外時局而做出的非常及時的建議,并且得到了漢文帝的欣賞和采納。但這也成為了賈誼遭受權貴們排擠的重要原因。
西漢立國之初,劉邦吸取了秦王朝滅亡的教訓,不斷擴大漢帝國的統(tǒng)治基礎,確立了與群臣同治天下、共享富貴的方針。為了牢固籠絡群臣“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親,或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賦斂,女子公主。”與此同時,劉邦還在生活上對功臣和高官實行優(yōu)撫政策,即:“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賜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長安,受小第室。入蜀漢、定三秦者,皆世世復?!眲畹倪@一政策,便利了列侯們在京城享受舒適的生活,可就是苦了百姓。列侯留居長安,游手好閑,坐食封祿,百姓受長途給輸之苦,不僅要輸送列侯及親貴享樂之資,還要輸送其奴仆們的所需耗費,其苦可知。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劉邦一朝,先后有近160人獲得封侯,食其爵祿;惠帝及呂后時,又相繼封40余人為列侯。列侯數(shù)量有增無減,百姓的負擔也就節(jié)節(jié)增加。列侯常駐京城造成的運輸耗費巨大僅僅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劉邦讓列侯、二千石以上高官長居京城之中,或許還有便于控制方面的考慮,而漢文帝上臺后,長安的列侯不僅暫時無法控制,反而成為了他實施新政的阻礙。賈誼適時提出列侯之國是很得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之心的,然而列侯們卻惱火萬分。
賈誼關于列侯之國的上疏已經(jīng)失傳,但其相關內(nèi)容仍保留在《上都輸疏》及《新書·屬遠》一文中。在《屬遠》一文中,賈誼從多個方面論證了列侯之國的必要性。
首先,賈誼認為古代天下能長久者,運輸不苦其勞是重要原因之一。賈誼指出:“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輸將徭使,其遠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而為都,輸將徭使,遠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輸將者不苦其勞,徭使者不傷其費,故遠方人安其居,士民皆有歡其土,此天下之所以長久也?!?[5]
賈誼又認為,秦朝之所以迅速滅亡、長途運輸給民眾造成“毒苦”之深,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凹扒囟蝗?,秦不能分尺寸之地,欲盡自有之耳,輸將起海上而來,一錢之賦耳,十錢之費弗輕能致也。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故陳勝一動而天下振?!?[6]正是由于秦統(tǒng)治者向老百姓征一錢租賦,而老百姓要用十錢之耗費來運輸,百姓苦極,自然陳勝一動而天下能振。
賈誼還指出,目前漢朝運輸方面的困境較秦有過之而無不及?!敖駶h越兩諸侯之中分,而乃以廬江之為奉地,雖秦之遠邊,過此不遠矣。令此不輸將、不奉主,非奉地義也,尚安用此而久縣其心哉?若命此如奉地之義,是復秦之跡也,竊以為不便。” [7]賈誼還特別提到淮南地區(qū)的百姓由于要長途向長安輸送物資、服徭役,已經(jīng)到了困苦不堪的境地,即所謂“夫淮南窳民貧鄉(xiāng)也,徭使長安者,自悉以補,行中道而衣、行勝已羸弊矣,強提荷弊衣而至。慮非假貸自詣,非有以所聞也。履屩不數(shù)易不足以至,錢用之費稱此,苦甚。” [8]
最后,賈誼指出,不解除百姓長途運輸之苦,就會使百姓投奔諸侯王,國家真正的危機就會到來。百姓運輸之苦到了極至就會出現(xiàn)“甚苦屬漢而欲王,類至甚也;逋遁而歸諸侯者,類不少矣。陛下不如蚤定,毋以資奸人。” [9]正是基于賈誼在《屬遠》一文中的分析,賈誼才向文帝提出了諸侯王之國的建議。
賈誼的建議提出之后,立即被漢文帝所采納,文帝二年十月,下詔列侯之國:
“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余,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靡有遺德。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訓其民。其令列侯之國,為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 [10]
文帝的下詔不但詳細,也照顧到了各方面特殊情況。雖規(guī)定列侯不得在京逗留,但對于身兼朝廷官職的列侯及少數(shù)經(jīng)特許留京者,可不必親自回封邑居住,但必須遣太子歸國。列侯之國,回到封邑,這樣大量的運輸費用可以免除,在運輸成本極高的漢代,節(jié)省的費用是十分驚人的。即使是暫時留京的列侯,由于世子被遣回了封邑,相應的大批家人、族人及仆人也會回到封邑中去,同樣也可減少百姓大量的給輸負擔。
三、賈誼所受的教育體系多樣,
是賈誼思想體系極為豐富并包含
諸子百家之長的淵源
在賈誼的思想體系中,包含儒家、道家、法家各方面,并取諸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這與他所受的教育有極大的關聯(lián)。賈誼家學淵博,藏書豐富,使他幼年就能廣泛閱覽諸家學說。賈誼的恩師吳公,更是對賈誼思想形成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
公元前183年,賈誼被吳公召至門下,能進入這樣顯赫的府邸是漢初士子夢寐以求的事。賈誼的才學是其從政的基礎,賈誼能夠很快嶄露頭角,與其能進入?yún)枪T下有著直接的關系。吳公曾就學于李斯,“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 [11]。李斯是楚上蔡人,曾“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李斯又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賈誼入?yún)枪T下,有這樣的師學淵源,儒法兩家的思想都對賈誼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賈誼正是博采眾長,吸收了儒法兩家的思想精華,從而樹立起自己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賈誼的另一位老師張蒼,同樣對賈誼的思想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張蒼,陽武人(今河南原陽東南)。《史記·張丞相列傳》關于張蒼的記敘如下:“好書律歷。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薄笆菚r蕭何為相國,而張蒼乃自秦時為柱下史,日月習天下圖書計籍。蒼又善用算律歷,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領主郡國上計者?!庇羞@樣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朝廷重臣為師,對豐富賈誼的學識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賈誼曾求學于有道家思想傾向的司馬季主并曾工作于注重道家思想的長沙國,深受長沙王和軑侯家族影響,使他的作品中也包含道家思想。
正由于賈誼的老師學識淵博,思想體系包羅萬象,賈誼的作品也同樣吸取了諸家之長。
在賈誼的作品中,《階級》、《禮》、《俗激》等就明顯反映了儒家思想和主張。在《禮》中,賈誼指出“禮者,所以固國家,定社稷,使君無失其民者也。主主臣臣,禮之正也;威德在君,禮之分也;尊卑大小,強弱有位,禮之數(shù)也。禮,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nèi),大夫愛官屬,士庶各愛其家,失愛不仁,過愛不義。故禮者,所以守尊卑之經(jīng)、強弱之稱者也。” [12]反映了儒家典型的倫理思想?!峨A級》一文中,賈誼指出“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 [13]與孔子的相關言論完全一致,這句話被視為賈誼主張法律不平等論的典型言論。盡管賈誼的儒家思想有消極的一面,但仍然是希望通過禮貌大臣使之養(yǎng)成一種講氣節(jié)的自覺人格。
在《鵩鳥賦》中,賈誼更多的反映了他的道家思想。“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形氣轉續(xù)兮,變化而蟺”他將樸素的辯證法演繹到現(xiàn)實生活之中,得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的觀點。這雖然是老子思想的借鑒,但反映了賈誼對人生的看法。同時,賈誼還例舉歷史上勾踐、李斯、傅說等人落難而成大事的史實來寬慰自己,對仕途表現(xiàn)出信心,想著有朝一日終成大事。如果賈誼對自己前途信心十足,那賈誼不會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來寬慰自己;如果賈誼對自己前程徹底悲觀,他就不會以勾踐、李斯和傅說做為自己的榜樣。正是由于賈誼前程的忽明忽暗,使他對人生有了一種客觀的看法。哲學觀念的形成來源于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物質(zhì)決定意識,正是現(xiàn)實生活處境激發(fā)了賈誼樸素辯論法的進步哲學觀?!儿f鳥賦》體現(xiàn)了賈誼道家黃老避世觀,這也是長沙國現(xiàn)實生活使賈誼心志發(fā)生重大變化的一種反映。
在《治安策》中,賈誼尖銳地駁斥了“天下已安已治”,指出當時社會政治面臨的嚴重危機,強烈表達出他的憂患意識,表現(xiàn)出他法家思想的主張。首先針對當時諸侯王勢力過大,不斷有謀逆事件發(fā)生,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建議削藩;其次,關于匈奴問題,提出“三表五餌”,主張以德服之。司馬遷在論述西漢前期的思想發(fā)展形勢時曾說:\"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明確地將賈誼作為漢初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四、在賈誼的教育思想體系中,
更多的是早期教育思想,這也
與他的身世有直接的關系
賈誼出生書香世家,祖父賈萬適、父親賈鳳鳴是“博通子史”的大儒,家學深厚,賈誼不出家門就能接受極好的教育,這從賈誼“年十八,即以能誦詩屬文聞于郡中”可以得知。賈誼較早地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從中得到了實惠,因此賈誼教育理論的精華集中于早期教育方面。胎教思想是賈誼早期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有《胎教》篇專門涉及這一問題。賈誼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胎教理論的思想家。他的胎教理論主要涉及兩方面:一、他認為父母的遺傳對孩子很重要;二、他認為胎兒在母體中就應該開始調(diào)教。
在《保傅》中,賈誼有著豐富的早期教育理論,其理論包含三個方面:一、太子初生即要施之以禮,也就是說,在嬰兒階段就要注意教育,“零”歲教育理論也正是來源于此。二、賈誼的早期教育思想,講究的是“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三者并重,也就是他所說的“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道之教訓”。三、早期教育要有多樣性特征。不僅要有太師、太傅、太保定時正規(guī)的教育,還要有少師、少傅、少保在太子玩游戲時的教育和指點,太子日常身邊的人對太子教育也有著重要影響,這與當今學校對學生教育,一方面注重校內(nèi)一方面也注重校外環(huán)境和家庭的影響有著驚人的一致。
任何杰出的思想和主張都有其產(chǎn)生的根源,賈誼豐富的思想也是其人生特殊經(jīng)歷的結果。值得慶幸的是,賈誼的人生經(jīng)歷不但使他能夠創(chuàng)作出諸多優(yōu)秀的作品,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 參 考 文 獻 】
[1]湖北陽新清伍莊賈氏宗祠藏《賈氏宗譜·三策堂》。
[2][3][4]《賈太傅新書·論積貯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246頁。
[5][6][7][8]《賈太傅新書·屬遠》,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頁。
[10]《史記·孝文本紀》,岳麓書社1988年版,第122頁。
[11]《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岳麓書社1988年版,第629頁。
[13]《賈太傅新書·禮》,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119頁。
[14]《賈太傅新書·階級》,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46頁。
(編校: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