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教育均衡”理念下的初中英語教學均衡課堂探索的初衷是想讓同一所學校里的學生、讓同一個班里的學生得到均衡教育。老師通過問卷調查,可以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了解他們所喜歡的教學方式。“教學均衡”課堂應該是包含兩個層面的,首先,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是要面向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的。其次,“教學均衡”課堂必須是全體學生都參與的,要讓所有學生都有事可做、有合適的內容可學、有展示所學內容的機會。通過探索,形成了英語“教學均衡”課堂基本模式,那就是用“教育均衡”的思想理念來貫穿預習(目標分層、合作學習)—展示(機會均等、擴散練習)—反饋(釋疑解難、鼓勵為主)—檢測(形式多樣、難易結合)—評價(縱向比較、促進發(fā)展)等五個環(huán)節(jié),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實施初中英語教學均衡課堂模式近兩年的教學實踐后,學生的整體英語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育均衡;理論依據(jù);操作方法;反思總結
一、問題的提出
現(xiàn)在國家非常重視教育均衡這一問題,提出要解決教育中的不均衡問題也出臺了許多制度、法規(guī)。在網(wǎng)上百度搜索一下“教育均衡”,可以找到相關網(wǎng)頁約12,300,000篇。但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文獻資料,大部分是關于城鄉(xiāng)間、區(qū)域間的教育不均衡問題的,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較長的時間并且也受許多條件的制約。
首先,城鄉(xiāng)差別,在現(xiàn)階段不是縮小了很多,許多方面反而呈現(xiàn)出擴大的趨勢。這個問題不解決,城鄉(xiāng)間的教育均衡也不可能單方面解決。
其次,城鄉(xiāng)居民的素質、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對教育的投入也相差很大,如城里的家長會自孩子讀幼兒園起就送孩子去學這學那,會送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請家教等,單英語就有“音標班、單詞班、劍橋英語班”等等,應有盡有,有的甚至自己家長也能給孩子做一些輔導,所以,有人戲謔說城里孩子的成績是家長用錢“堆”出來的。而農村孩子有這樣“待遇”的不多。
再次,教育均衡也并不是簡單地給城鄉(xiāng)學校配備相同的硬件就好了,還有師資等軟件的制約。因此,城鄉(xiāng)教育均衡或地區(qū)間教育均衡受各方面的因素制約,雖然愿景很好,但現(xiàn)實與愿景還有相當?shù)木嚯x,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就可以實現(xiàn)的。
因此,開展“教育均衡”理念下的初中英語教學均衡課堂的探索就很有必要,如果通過我們的探索,能稍稍改變一下目前這種狀況,抑或是給初中的英語教學帶來一絲“漣漪”或一點警醒,那將會惠及廣大學子。
二、理論依據(jù)
(一)教育均衡理念與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辦學方針是:“有教無類”,主張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在教學中講究因材施教,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要求充分了解學生個性,揚長補短,有針對性地教育。
(二)多元智力理論所倡導的教學觀和學生觀
多元智力理論所倡導的教學觀是一種“對癥下藥”的因材施教觀。
多元智力理論所倡導的學生觀是一種積極的學生觀。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力領域,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方法,學校里不存在差生,全體學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點的可造就的人才。教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有能力的人。教育應該在全面開發(fā)每個人大腦里的各種智能的基礎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多樣的展現(xiàn)各種智能的情景,給每個人以多樣化的選擇,使其揚長避短。
三、教學均衡課堂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方法
“教學均衡”課堂包含兩個層面的均衡,首先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是要面向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的。反思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教學,對于差生,我們除了要求他們遵守學校紀律、課堂紀律外,我們給予了什么關注?所以,創(chuàng)建“教學均衡”課堂必須要關注全面學生的發(fā)展。其次,“教學均衡”課堂必須是全體學生都參與的,要讓所有學生都有事可做、有合適的內容可學、有展示所學內容的機會。
要創(chuàng)建教學均衡的課堂,就必須要讓老師具有均衡教育的思想理念。所以,我們首先對老師加強了教育均衡理念的培養(yǎng)。組織老師認真學習從國家、省、市直到縣各級政府部門有關教育均衡的政策法規(guī)。要求老師以學生為主體的均衡教育思想來指導英語課堂教學。教師“教育均衡”的理念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學校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二是“教育均衡”并不是簡單地讓每一位學生坐在同一個教室里、由同樣的老師授課、接受所謂相同的教育,而是應該根據(jù)學生的需要來給予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教育,也就是孔子所倡導的“因材施教”,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只有教師有了正確的“教育均衡”理念,才會有教師的“教育均衡”行為;才不會因為學生的不聽話就把他們趕出教室,甚至趕出學校;才不會在課堂上總是把關注點集中在學習成績靠前的幾個優(yōu)秀生身上,而是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得到老師的關注與關愛;才能讓所有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都能夠享受到“教育均衡”的陽光普照。
(一)預習(目標分層、合作學習)
無法預測的內容難以找到感覺,找不到感覺就難以記憶。就好像司機在生疏的道路上開車,有的司機能很有把握地找到方向,而有的司機卻只能到處亂轉。他們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前者在出發(fā)前一定要看地圖,而后者不由分說先出發(fā)再說。學習也是有努力方向的,也是去了解原來不知道的東西。過去教師上課是根據(jù)自己備課教案來組織教學。這樣的教學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生的水平能力,缺乏因材施教原則。因此,教師要注重讓學生有自主學習及探究的機會,根據(jù)個性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水平,給學生自我表現(xiàn)自己才能的內容,使其在自主學習的均衡教育思想下學好英語。而我們在預習時就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xiàn)目標分層,把全班學生分成每組六人左右的若干學習小組,每組都搭配有不同學習程度的同學,每組還配備由學生擔任的“助教”,由助教組織組內同學完成預習任務。
(二)展示(機會均等、擴散練習)
在學生展示他們的預習成果時要遵循“機會均等、擴散練習”的原則。
1.課堂中要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回答問題,都能參與到主動學習當中去
如果參與面太窄,教師就要設法多設計人人都能參與的環(huán)節(jié),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如果發(fā)言面太窄,教師需要考慮是否問題過難,可以設立幾個基礎性的問題,讓學習有困難的那部分學生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如,在課堂小組口頭單詞競賽時,我們限定了每人最多只能有三次機會,這就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若要讓自己的小組獲勝,就必須有更多的學生參加。又如,在背誦比賽時,我們按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分值,完成相同的背誦任務,A的每人得5分,B的每人得8分,C的每人得10分,這樣就迫使各組盡可能想辦法讓所有的組員都去努力地完成任務。
2.為了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英語才能的機會,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擴散性的練習
如,在九年級上冊Module 8教授定語從句時,我給學生布置了“用定語從句來描述班里同學,讓其他同學來猜猜是誰”這樣一個練習,能力弱一點的同學用了比較簡單的句子。如,She is a girl who is in red coat.能力較好的同學造了比較復雜的句子。如,She is a girl who has the longest hair and looks kind and friendly with two big eyes.這樣的練習就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三)反饋(釋疑解難、鼓勵為主)
老師在學生展示的基礎上要對一些疑難點作反饋性的講解,這時對于優(yōu)秀生提出的難點要釋疑,對于較弱生提出的易題也要耐心解答,不要對較弱生提出的易題就不屑解答。有時候也許學生所提到的問題層次較低,有可能引起同學們的哄堂大笑,如果老師引導不好的話,就有可能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很可能從此以后再也不敢提問題了。面對學生提出的比較幼稚的問題,不諷刺、不嘲笑,而是因勢利導,使提問的學生受到鼓舞和激勵,讓學生感受到在人格上的平等、學習上的均衡。教師在提問題時,要引導學生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層次去分析、思考、研究、探索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在“均衡教育”的思想下活躍學生的思維,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
四、總結與反思
(一)教學總結
我們的探索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已經有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我們理論水平有限,對我們的一些做法不能很好地概括與描述,還比較膚淺。我們的探索不是為了純粹發(fā)明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也不是以此作為課堂改革的標志,而是為了拋磚引玉,在于扭轉思想或教育理念。我們的探索只是體現(xiàn)教育思想的一種介質。
(二)教學反思
1.學校要重視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沒有教育均衡的教育思想,則不可能有教學均衡的課堂。
2.教師之間,應發(fā)揚團隊合作精神,與本學科及其他學科老師共同探討課程設計,優(yōu)化教案。教師間要多溝通、多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3.教學均衡課堂不能為了形式上的均衡而均衡。如課堂提問要避免出現(xiàn)表面熱鬧,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頻繁問答。重數(shù)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實效。表面上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熱鬧非常,實際上并無實效。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用這樣一句名言告誡為人師者:“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敝挥杏萌?、真摯之情去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用愛去喚醒他們的求知之心,教師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愿老師們善待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在英語教學均衡課堂里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08.
[2]張秋林.成功源于思維改變.21世紀出版社,2006-04.
[4]袁振國.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03.
(作者單位 浙江省磐安縣深澤鄉(xiāng)初級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