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自然經濟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和商品經濟不可抑制地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中,秦漢時期經濟立法自然也呈現(xiàn)出與時代相符合的特征:其一,經濟立法以農業(yè)立法為重心;其二,經濟立法以流通領域立法為主;其三,經濟立法表現(xiàn)為前密后疏。
關鍵詞:秦漢;經濟立法;特征
中圖分類號:K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4)-10-0019-02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經濟確立并且上升階段,經濟立法勢必適應與服務于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需。
一、經濟立法以農業(yè)立法為重心
農業(yè)為立國之基,秦漢王朝都高度重視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v觀兩漢,皇帝重農的詔令不絕于史書?!吧限r”是秦漢王朝根本的方針與政策,從立法角度來看,這已經是國家最高層面的立法,在國家經濟運行中具有指導性意義。
秦漢王朝從立法的高度來確立土地私有權,從而為農業(yè)的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奠定了基礎。秦王朝建立后,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也”,在全國范圍內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土地私有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在巡行時留下碣石刻石,辭曰:“男樂其疇,女修其業(yè),事各有序?;荼恢T產,久并來田,莫不安所?!睗h王朝建立后,“復故爵田宅”令從法律上確認了土地私有權,“……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shù),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復故爵田宅”令一方面扶植了一批軍功地主,承認了大土地私有權,同時也讓農民回到了土地上,占有少量土地,也即承認了小土地私有權,這些都有利于社會生產。
土地私有包括大土地私有和小土地私有,人們對大土地私有有著本能的欲望,土地兼并恰恰滿足了人們對大土地占有。封建自然經濟的基礎是小農經濟,小土地私有更有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也更有利于封建社會的穩(wěn)定。土地兼并導致了小土地私有破產,危害到了自然經濟的根基,封建國家以立法的形式來限制土地兼并。漢武帝時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州部,派刺史進行監(jiān)督,以“六條問事”,第一條是“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除了嚴厲打擊強宗豪右兼并土地外,又通過立法限制達官顯貴和富商大賈占田。漢有法令:“諸侯在國,名田他縣,罰金二兩”,又“諸王、列侯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及公主名田縣道,關內侯、吏民名田,皆無得過三十頃?!Z人皆不得名田、為吏,犯者以律論?!?/p>
封建政府推行“輕徭薄賦”政策,讓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避免自耕農的快速破產從而損害自然經濟的基石。首先,三十稅一以法令的形式確定為定制。漢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東漢劉秀下詔曰:“頃者師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稅。今軍士屯田,糧儲差積。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逼浯?,嚴禁隨意征發(fā)賦役,法律條文有“擅興徭賦”,“擅賦斂者,罰金四兩,責所賦斂償主”。最后,減免田租與賦斂,一般皇帝下詔減免田租,漢朝的復律就是免賦斂的法律。
二、經濟立法以流通領域立法為主
秦漢時期生產領域的立法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農產品,一個是手工業(yè)品。這些產品有的是滿足自給自足所需,有的是要投放到市場出售。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的生產,需要通過立法來確保其質量。秦時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產品都要“物勒工名”,此制度在漢代被沿襲下來。秦漢產品生產規(guī)格有嚴格規(guī)定。秦法規(guī)定:“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廣亦必等”。漢規(guī)定:“百工為器物皆有尺寸斤兩斛斗輕重之宜,使得其法”。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產品是不允許進入市場的。秦法規(guī)定:“布袤八尺,福(幅)廣二尺五寸。布惡,其廣袤不如式者,不行?!睗h法規(guī)定:“販賣繒布幅不盈二尺二寸者,沒入之。能捕告者,以畀之?!?/p>
相對于生產領域而言,秦漢經濟立法更側重于流通領域。此時期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是在滿足自給自足需求的前提下投入到流通領域,產品與生產者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生產者一般會遵循游戲規(guī)則,生產領域比較穩(wěn)定,所以對立法的需求不會太高。流通領域則不同,在利益的驅使下,違背游戲規(guī)則的人層出不窮,這樣對立法的要求明顯激增。
通過價格法來管控商品價格,防止商人哄抬物價從中牟利。秦法規(guī)定:“有買及買(賣)毆(也),各嬰其賈(價);小物不能各一錢者,勿嬰”,兩漢也延用此法。漢代有禁賤買貴賣之法,“若買故賤,賣故貴,皆坐臧為盜,沒入臧縣官?!盵1]140
通過契約法規(guī)范交易行為,懲治市場欺詐。秦法:“可(何)謂‘亡券而害’?亡校卷右為害”[2]228。官府根據(jù)契約來解決經濟糾紛,“有爭者,以券書從事;毋券書,勿聽。”[3]54
通過度量衡法便利商品交換與流通,維護買賣雙方利益。秦朝統(tǒng)一度量衡,“一法度衡石丈尺”。漢制:“夫度者,……職在內官,廷尉掌之。量者,……職在太倉,大司農掌之?!鈾嗾?,……職在大行,鴻臚掌之。”[4]966秦漢時期官府要定期檢核度量衡,在市場設置標準度量衡器,保證市場買賣公平,如第五倫領長安市“平銓衡,正斗斛”[5]1396。
通過外貿法規(guī)范對外貿易,維護中原王朝利益。禁止鐵及鐵制品向外輸出,“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及鐵出關,雖于京師市買,其法一也”[6]2321。禁止馬和弩出關,漢法規(guī)定馬高五尺六寸,齒未平,弩十石以上,皆不得出關。禁止黃金、銅及其制品出口,漢法:“二、制詔御史:其令扜(捍)關、鄖關、武關、函谷[關]、臨晉關及諸其塞之河津,禁毋出黃金、諸奠黃金器及銅,有犯令”[7]83。
通過工商管理法規(guī)范交易活動,嚴厲打擊走私,維護市場秩序。秦法:“‘盜出朱(珠)玉邦關及買(賣)于客者,上朱(珠)玉內史,內史材鼠(予)購。’可(何)以購之?其耐罪以上,購如捕它罪人;貲罪,不購?!睗h法:“盜出黃金邊關繳,吏、卒、分徒部主者智(知)而出及弗索,與同罪;弗智(知),索弗得,戍邊二歲?!盵8]19秦漢有詐取之法,“孝景四年,侯毋害嗣,六年,坐詐紿人贓六百,免?!盵9]583
通過工商稅法來規(guī)范對商人的管理,維護國家的財政收益。秦漢時期有“市籍”商人要定期繳納市租,漢法:“市販匿不自占租,坐所匿租臧(贓)為盜,沒入其所販賣及賈錢縣官,奪之列?!睕]有市籍的商人只要出售商品者都要納稅。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要征收特種交易稅,算緡是特定時期針對工商業(yè)者按其所擁有的財產而征稅,貰貸稅是對放貸者征收的稅。秦漢時期鹽、鐵、酒、銀、鉛等稀缺資源要征收資源稅,這些資源在官營之時國家寓稅于價,在私營之時,國家向其生產與銷售者征稅。
通過貨幣法來規(guī)范貨幣的鑄造與流通,從而確保了社會經濟活動的有序運行。秦漢時期政府為控制貨幣鑄造權而嚴厲打擊貨幣盜鑄,秦法:“黃金以溢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盵10]1442漢武帝元鼎四年下令“悉禁郡國毋鑄錢”與“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秦漢在貨幣鑄造立法外,對貨幣的貯藏、流通亦有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
三、經濟立法表現(xiàn)為前密后疏
秦漢時期經濟立法前密后疏的表現(xiàn):一方面是秦至西漢經濟立法活動比較頻繁和經濟立法內容比較豐富,而東漢經濟立法活動相對疏落和經濟立法內容相對稀少;另一方面是秦至西漢封建政府執(zhí)行經濟法的力度比較大,而東漢封建政府執(zhí)行經濟法的力度比較小。
秦王朝建立后,農業(yè)立法是秦漢政府貫徹與實施重農政策的具體表現(xiàn),封建政府主要制定和頒布了土地私有權法、畜牧法令、糧食管理法、農業(yè)生產法等。與此同時秦還頒布了產品生產法、產品質量法、度量衡法、外貿法、契約法、貨幣鑄造與流通法、禁官吏用公產私自牟利與抑制商人的法令。
西漢時期,封建政府為發(fā)展農業(yè)制定和頒布了土地私有權法、輕徭薄賦詔令、土地兼并限令、水利法令等等。高祖時有產品生產、度量衡、抑商等方面的立法。高后時經濟立法主要反映于《二年律令》之中,涉及產品質量法、契約法、物價法、外貿法、貨幣鑄造與流通法。文、景時主要針對物價、外貿、商稅制定了一些法令。武帝時經濟立法主要集中于物價法、國營商業(yè)法、貨幣鑄造與流通立法。昭、宣有商稅和外貿等方面的立法。盡管西漢初期黃老思想為統(tǒng)治指導思想,但并不是社會不遵守法律和執(zhí)行法律,反而更是強調“進退循法”,依法辦事,所以執(zhí)法力度也是比較大。到了武帝時期,法制環(huán)境比較威嚴,武帝時“招進張湯、趙禹之屬,條定法令”[11]1101。如此時經濟立法中的算緡令和告緡令主要就是打擊了富商大賈經濟上的膨脹,“于是商賈中家以上大氐破”。
東漢經濟立法主要反映在光武帝時期定立了度量衡、貨幣鑄造與流通方面的法律,但東漢一代經濟立法較秦與西漢則相對疏落。這與東漢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綜上所述,秦漢時期封建政府的首要職能是要恢復和發(fā)展經濟,農業(yè)的發(fā)展勢必成為首選,所以經濟立法必定要以農業(yè)立法為重心。在生產相對穩(wěn)定的前提下,流通領域在利益的驅使下存在著諸多變數(shù),因而經濟立法以流通領域立法為主。由于政治環(huán)境和法制環(huán)境的變化,經濟立法表現(xiàn)為秦至西漢相對嚴密和東漢相對疏落。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0C0468]。
注釋:
[1] 班固. 漢書·景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3] 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戶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4] 班固. 漢書·律歷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7.
[5] 范曄.后漢書·第五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
[6] 班固. 漢書·汲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
[7] 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津關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8] 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盜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9] 班固.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0]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1] 班固. 漢書·刑法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