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援助向缺乏能力、經(jīng)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盡管目前我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文章旨在對我國基層法律援助的現(xiàn)狀與問題進行探究和研討。
[關鍵詞]法律援助;司法公正;基層推廣
一、我國基層法律援助的現(xiàn)狀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為經(jīng)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yè),也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實踐。用法律的手段幫助人民群眾解決訴訟難的問題,是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在當前的中國,仍然還有一部分由于自然、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tài)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陷入困境,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這也就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作為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援助通過向這些缺乏能力、經(jīng)濟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使他們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得到法律援助是公民的權利,實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參與法律援助是社會的責任。盡管目前我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我國每年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超過70萬件,而實際得到援助的不足1/4。
我國重視基層法律援助建設的效果是明顯的。通過在福建省泉州市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我國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基層法律援助建設基本完善,職能行使較為到位。據(jù)統(tǒng)計,2013年泉州市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413件,其中民事案件3361件、刑事案件1037件、行政案件15件,受援人達5692人次,其中案件涉及農(nóng)民工2861人次,占50%;涉及殘疾人316次,占5.5%;涉及未成年819人次,占14%;涉及婦女1318人次,占23%;涉及老年人172人次,占3%;共接待咨詢人數(shù)15727人次。根據(jù)《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項目實施與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guī)定,泉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定點為實施單位,共要完成40萬元的項目資金。全年共指派辦理中央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案件199件,至今已結案歸檔199件。共幫助267人,受援人挽回各項經(jīng)濟損失1966.9萬元。在開展受援人滿意度調查的回訪中,已結案的199件項目案件的受援人均表示滿意,滿意率高達100%。
泉州市的法律援助建設相對較好,這是沿海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一個典型例子。沿海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基層法律援助建設發(fā)展較好,但是,內陸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法律援助建設則相對較差,然而經(jīng)濟越不發(fā)達,對法律援助的需求則越大,基層法律援助建設無法滿足其需求,弱勢群體的利益依舊很難保障?;鶎臃稍牡赜蛐越ㄔO的差異,將會是我們國家解決基層法律援助問題的一大難題。
通過小組成員從網(wǎng)上搜集的素材來看,目前我國基層法律援助存在實施不到位,認知度較低,宣傳推廣力度不夠的問題,對此問題小組成員進行一次專題調研。選取了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qū)黃龍鎮(zhèn)潘明村作為取樣點,進行了實地采訪及相應的問卷調查。取樣總量37人,年齡分布為38-76歲,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職業(yè)既有農(nóng)民也有外出務工的城市農(nóng)民工,受教育程度多在初中以下。
二、我國基層法律援助問題探究
在采訪調查中,小組成員還了解到一些問卷調查以外的情況,同樣值得深思。
1.部分受訪群眾對法律援助認識不僅僅是不夠,而是完全偏離了方向,認為所謂司法裁定就是塞錢、送禮。誰有勢力誰就打贏官司,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的。法律認識不到位,法律援助就更是一紙空談。
2.對于偏遠地區(qū)、農(nóng)村及城市農(nóng)民工來說,絕大多數(shù)受教育程度不高,其中以小學及初中文化程度最為多見,從而使其對一些新生事物接受較慢,而他們又是法律援助的的主要對象,法律援助的宣傳推廣工作應該圍繞他們進行,選擇適應的方式方法??墒侨缃褚恍┑胤椒稍男麄鞴ぷ鬏^形式主義,不愿意深入鄉(xiāng)里進行深入的宣傳推廣。這也是法律援助發(fā)展一個很大的障礙。
3.基層群眾長期得不到正確的法律知識引導,致使很多人產(chǎn)生一種逃避心理,該使用法律維護自己權益時,往往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不愿生事,選擇忍氣吞聲,更加助長了社會不公平現(xiàn)象的發(fā)生。
4.公共權力來源于人民,行使單位由國家設立,其本意就是服務于人民,然而長久占據(jù)群眾大腦的“官本位”思想造成許多老百姓普遍對公權力產(chǎn)生畏懼心理,不愿,甚至是不敢踏入代表公權力的國家機關單位。沒有交流自然就產(chǎn)生隔閡,這也更加劇了群眾與干部之間的對立情緒。
調查結果顯示,有29人明確表示遭遇過不公平現(xiàn)象,希望得到法律上的幫助,所占比率78.4% ;共計36人明確表示希望得到免費幫助以維護自己的權益,所占比率97.3%;共計5人表示遭到過不公平的司法裁定,所占比率13.9%;僅有9人明確表示聽說過法律援助一詞,所占比率為24.3%;僅有1人正確說出法律援助的基本含義,所占比率為2.7%。
透過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1.在當今倡導法制的社會,群眾普遍遇到過法律事件, 需要一定的幫助以解決其實際困難。2.對于偏遠地區(qū)的農(nóng)村,外出務工的農(nóng)民工來說,收入較低,無力支付昂貴的律師及司法訴訟的相應費用使其尤其迫切渴望得到國家主導的免費的法律援助。3.雖然迫切渴望得到免費的法律援助,但是由于法律援助在基層的推廣宣傳不夠,致使很多需要援助的家庭不了解法律援助,從而失去得到援助的機會。4.因為沒有得到正規(guī)的法律咨詢方面的幫助,致使很多時候基層群眾對于司法機構的判決不理解,認為其不公平,降低了群眾對司法裁定的信任度。從某些方面來講加劇了社會矛盾。
部分受訪群眾對法律援助認識不僅僅是不夠,而是完全偏離了方向。
在日益追求法律公平,加速法律援助進程的今天,究竟是什么阻擋了廣大老百姓追求自身合法權益的腳步?本次調查小組成員所做的是基層調查,因此拋開政府對于法律援助職能部門的關注與投入不談,只從基層考慮,小組成員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一個“認識”問題。即老百姓并非完全不知道法律援助,也不是沒有渴望得到法律援助的需求,只是更多的時候群眾對于法律援助,甚至是法律的認識偏差太大。這種“認識”偏差無形中就造成了巨大的法律援助資源的浪費。而導致這種“認識”偏差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方面固然是需要接受法律援助的群眾大多受教育水平較低,對新生事物的理解水平相應也低,宣傳推廣的難度更大。但調查小組經(jīng)討論后一致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更深層原因則是職能部門對于法律援助的宣傳,推廣的工作方式有問題。越是需要幫助的群眾越是深入基層,然而現(xiàn)如今的法律援助工作的推廣,宣傳往往空而泛,許多法律援助工作者也不愿深入農(nóng)村,城市農(nóng)民工群集中地,偏遠山區(qū)等地進行深入宣傳,調查與研究,需求和解決之法完全背道相馳。
我們社會實踐小組致力于基層法律援助的現(xiàn)狀與問題的探究,同時小組成員也將持續(xù)為推廣法援文化,壯大法援隊伍盡一份力。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作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法學院的一名學生,我們在社會實踐中發(fā)揮警校特色,弘揚司法精神;作為一名法科學生,我們在社會實踐中發(fā)揮專業(yè)特長,為法援文化宣傳出一份力。盡管國家最新修訂的訴訟法中關于法律援助的方面已經(jīng)有了非常詳盡的規(guī)定,但是,法援的真正實施所需的資源確實不夠。當然,僅僅依靠小部分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而我們如果能更好地推廣法援文化,使之擁有更好的群眾基礎,那筆者相信法援工作會更好地進行,司法公正會更好地得以實施。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做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所要做的就是維護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權益,這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主要內容。我國有13億的人口,弱勢群體數(shù)量龐大。這就要求我們切實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加強基層法律援助建設。一個國家的法律文明程度也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社會文明程度。法律文化不深入人心,則文明之路必遙遙無期。
我們一直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貫徹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實現(xiàn)中國夢。但是,筆者覺得這一切就必須要從切實保障人民權益開始。發(fā)展法援,維護每一個人民的權益,這不僅僅需要國家的重視與投入,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付出與努力。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xiàn)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xiàn)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
[作者簡介]陳遂益,王井然,張秦瑀,王赫,中央司法警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