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訴訟文化直接決定了我國的行政訴訟實踐氛圍和環(huán)境,同時還能夠影響行政訴訟制度的發(fā)展,因此研究行政訴訟文化存在的問題并且尋求相應的解決對策,對于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原刊于《學術界》雜志2012年12月刊)。
關鍵詞:行政訴訟;文化;重構
公權力的天性是擴張和侵略的,作為公權力的代言人和實際掌握者,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希望有任何的制度或者權力能夠凌駕于他們的權力之上。而行政訴訟制度就是要通過法律的規(guī)定,用司法編織成一張大網(wǎng),限制公權力的擴張?zhí)煨浴H欢?,行政訴訟制度的實踐需要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或者文化氛圍的支撐,從當前來看,我國的行政訴訟文化對于行政訴訟實踐還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研究這些存在的問題,并試圖尋求一定的解決方案,對于我國行政訴訟制度以及實踐的進步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1我國行政訴訟文化的現(xiàn)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1.1公務員憲政與法治意識淡薄
在我國的行政訴訟實踐中,經(jīng)??梢园l(fā)現(xiàn)一些行政機關以及公務員對于司法的藐視,這不是說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懂法、不知法,這種藐視其實是源自于他們對行政訴訟制度的一種本能的、自發(fā)的排斥和抵觸心理,而這些就是導致我國當前的行政訴訟制度時常陷入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憲政以及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和平衡,通過限制政府以及官員的公權力及其運用,來確保公民的私權利能夠得到基本的保護,從而達到一個基本的平衡。但是,遺憾的是,我國當前的公務員的憲政以及法治意識還非常的淡薄。這與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學而優(yōu)則仕”的官本位思想幾千年來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這一點也可以從我國近年來的公務員熱看出一點端倪。雖然,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強調政府職能的轉變,要求政府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但是,在短期內,還無法使得行政官員在感受自身權力帶來的諸多利益的同時,主動放棄自身的既得利益而踐行憲政與法治。實際上,一些行政官員對于自身的權力受到憲法以及法律的限制都覺得不能夠忍受,就更加不過會對憲法以及法律存有尊重,而信仰則是一個更為陌生的概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持續(xù)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在一定的范圍內退出了社會經(jīng)濟領域,讓渡了一部分經(jīng)濟資源的控制權,但是體制之下保留的權力依然強大,既得利益者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群體。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這種利益分配體制之下,要改變公務員的思想觀念,任重而道遠。
1.2民眾行政訴訟意識欠缺
從我國當前行政訴訟司法實踐來看,其受案率明顯偏低。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我國的依法行政情況非常理想,民眾對具體行政行為的滿意度極高,而另一種就是我國的民眾行政訴訟意識欠缺。但是,從媒體上經(jīng)常曝光的違法具體行政行為以及民眾上訪數(shù)量居高不下兩個方面來看,我國當前的行政訴訟受案率較低的原因,顯然不是第一種。原因自然就是當前我國的公民訴訟意識不強,尤其是行政訴訟,對于這種“民告官”的訴訟制度,公民有著天然的抵制。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1)我國當前的行政訴訟案件的審判質量不高,民眾難以通過行政訴訟解決自身的問題,因此對行政訴訟不抱希望,反而更愿意選擇通過行政路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2)害怕行政機關的打擊報復,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比較常見,尤其是在基層行政機關,行政公權力濫用的情況并不少見,民眾害怕被打擊報復并不是杞人憂天;(3)公民權利意識的欠缺,對于很多侵犯了其自身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公民根本不知道這是侵權,即使是認識到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也只是敢怒不敢言,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手段和途徑能夠對自身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
公民的權利意識是對抗并且克服人治,制約公權力的無序擴張的一種重要的自覺力量,同時也是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重要的社會基礎。只有在公民之間樹立起了權利意識,才能夠切實有效的保障法律本身的權威性,從而使得公民在國家中的主體地位以及理性自由得到法律的保障,并且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終建立。誠如耶林所言,“為權力而斗爭就是為法律而斗爭”,沒有了權利意識,也就缺乏維護法律權威性和法律尊嚴的基本動機。
1.3行政法官角色意識有待提升
行政法官是行政訴訟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按照我國當前的職權主義構造模式,行政法官在行政訴訟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不同的決策和作為,很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訴訟結果。
從我國當前的行政訴訟司法實踐來看,我國的行政法官之所以存在角色意識不清的情形,主要是將自己的法官角色與行政官員角色進行了混淆。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幾種:(1)我國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之中,司法權隸屬于行政權,行政兼令司法的情況延續(xù)了整個封建統(tǒng)治期間,從而形成了全能型的行政權力結構,行政法官在這種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影響下,可能導致自身的角色定位出現(xiàn)偏差;(2)法院自身的定位存在偏差,在我國,法院本來是與行政機關平行的獨立部門,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法院的組織結構的獨立性不強,對于行政權里的依賴性較大,造成了法院內部管理體制行政化和外部功能實現(xiàn)的行政化。這使得法官必然從行政管理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以維護公共利益作為自身的職責,對于行政機關有著天然的親和力,而認為行政訴訟的原告,即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是擾亂正常的公共秩序的“刁民”,無法正確定位自身的角色;(3)法官自身素質有待提升,我國當前的法官選任是以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作為前提,并且按照國家公務員考試的方式進行,將法官基本上等同于普通的國家公務員,大批的只是能夠通過司法考試,但是法學素養(yǎng)并不是很高的人員進入到了法院,而在此之前,甚至還有很多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法學教育的人員進入其中,并且成為了法院的高層,法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欠缺,就難以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來行使自身的職權,角色定位自然也就會出現(xiàn)各種偏差;(4)法院對行政機關的依附,法院的財政、人事等均控制在行政機關手中,法院對行政機關這種體制上的依附性,導致法官難以具有作為中立的裁判者所應當具備的超脫意識。
2我國行政訴訟文化的重塑
2.1加強公務員的憲政意識以及法治意識
加強公務員的憲政意識以及法治意識是重塑行政訴訟文化的基礎,具體而言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轉變政府職能
轉變政府職能,使得政府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退出眾多的經(jīng)濟社會領域,還利于民、還權于民,將大量的社會資源和經(jīng)濟資源轉由私人權利進行控制,使得行政機關脫離對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資源的絕對掌控,從而改變過去的高高在上的主人意識。
(2)加強憲政與法治觀念宣傳教育
通過不斷的加強對政府官員的憲政觀念宣傳以及法制觀念教育,使得公務員能夠更為明確的了解法治的精髓,明白法治的內涵不是依法治民、依法治事,而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認識到自身實體權利以及程序權利的界限所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對官員為人民服務的政治教育,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為人民服務的法律教育,用實際有效的法律教學替代空洞的政治口號。
(3)完善公務員考試制度
當前,我國的公務員來源主要是公務員考試,要被動的提升在職的公務員的憲政意識以及法治意識是非常困難的。但是,通過對公務員考試制度進行完善,將憲政以及法治的具體要求進一步納入到公務員考試制度之中,從而促進廣大公務員考試自主的、自發(fā)的、積極的去學習相關的知識,形成憲政意識以及法治意識,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好處的。
2.2培育民眾權利意識、主體意識
民眾權利意識以及主體意識的培育是推動行政訴訟法律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重要動力,同時也是對抗以及克服人治、制約行政公權力的有效手段,是實現(xiàn)依法行政、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社會基礎。而要培育民眾的權利意識和主體意識,主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以行政訴訟制度改革帶動民眾權利意識提升
當前,我國的公民的權利意識薄弱在行政訴訟中的突出體現(xiàn)就是,在其權益受到行政行為的侵害之后,不提起行政訴訟。但是,這雖然是公民權利意識薄弱的體現(xiàn),但卻不僅僅是其權利意識薄弱造成的。我們還要反思制度層面上的原因,因為從實踐調查來看,這種選擇甚至是公民理性選擇的一種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作為一個理性經(jīng)濟人,只有在勝訴且能夠得到成功執(zhí)行的時候,當事人才有可能會選擇提起行政訴訟。因此,我們要通過司法體制的改革,確保司法的獨立和公正,盡可能的提升公民對司法系統(tǒng)的信賴程度,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行政機關打擊報復原告的行為進行強有力的懲處,才有可能保障公民的起訴安全。同時也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公民的權利意識以及主體意識。
(2)加強民眾的法律教育
我國以往在宣傳提高人民群眾的“公民意識”時,過于重視公民的義務意識,而不太強調公民的權利意識,這是對現(xiàn)代法的價值定位在認識上存在偏差的表現(xiàn)。同時,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造就了我國一代只求奉獻不求回報,遇到問題只求息事寧人的公民。義務與權利完全分離,這是與現(xiàn)代法的精神所不相符的?,F(xiàn)代法的精神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法治教育不應當是訓練公民成為法律的順民,而應喚醒公民的權利意識,鼓勵公民利用法律的武器來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包括學校教育、普法宣傳、新聞媒介等加強對公民權利意識的宣傳。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的啟蒙是一項崇高、偉大的事業(yè),在我國現(xiàn)階段仍然是一個尚未完成的使命。
2.3端正行政法官的角色意識
行政法官是行政訴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角色,法官是否能夠端正自身的角色,直接關系到行政訴訟的結果是否能夠符合行政訴訟制度構建的目的。因此,端正行政訴訟法官的角色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中立者的定位
在法治社會之中,司法獨立是一項最為基本的憲法性原則,它要求法院能夠在解決社會糾紛、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保持中立者的角色,能夠不偏不倚的抑制以及制裁發(fā)生的各種違法行為,保護受侵害者的權益。季衛(wèi)東先生認為,“司法既要調整社會關系,維持生活秩序,又必須能夠有效地抑制和制裁發(fā)生于廣泛機構的違法行為。司法決定的執(zhí)行固然有國家的強制力作為后盾,但這種強制力不只是針對一般公民,同樣也針對官方組織與其他團體。” 因此,在行政訴訟之中,法院應當作為行政機關與象征相對人之間的中立仲裁者,法官在審理行政訴訟案件的時候,更是要保持中立者的角色,法官不向某個領導人負責,也不為某個行政機關工作,他只需要站在中立的角度,對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負責。
(2)確保法官職業(yè)的精英化與專業(yè)化
近年來,我國的法官職業(yè)的精英化與專業(yè)化程度在不斷的提升,法院的年輕層級法官基本上都已經(jīng)專業(yè)化和高學歷化,這對提高我國的法院辦案質量與辦案效率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官職業(yè)本身就是一個對于專業(yè)化有著非常嚴苛要求的職業(yè),這不僅僅是由于司法系統(tǒng)的嚴肅性的要求,更是因為這個職業(yè)代表著社會上最基本的公正以及公民合法權益的最終保障,因此只有具有非常深厚的法學功底、豐富行政管理經(jīng)驗和相關知識儲備以及長期的法律實踐經(jīng)驗的人才才能夠勝任司法裁判的工作。同時,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夠深刻的理解自身的角色定位對于行政訴訟案件結果的影響,從而端正自身角色,具有通過自己的判斷實現(xiàn)正義的勇氣與信心。
3結語
行政訴訟文化直接決定了我國的行政訴訟實踐氛圍和環(huán)境,同時還能夠影響行政訴訟制度的發(fā)展,因此研究行政訴訟文化存在的問題并且尋求相應的解決對策,對于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文章首先大致介紹了行政訴訟文化對于行政訴訟的影響,隨后對我國當前的行政訴訟文化進行了評述,提出了當前我國的行政訴訟文化存在的幾點不足,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對于我們更好的了解當前我國行政訴訟文化存在的問題,促進行政訴訟環(huán)境的凈化,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本文原刊于《學術界》雜志2012年12月刊)。
參考文獻
[1]季衛(wèi)東.法治秩序的建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66
[2]格羅索.羅馬法史[M].黃風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35~47
[3]王名揚.美國行政法[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 48~55
[4]林峰,應松年.香港地區(qū)行政訴訟:制度、立法與案例[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336~352
[5]包國憲,鮑靜.政府績效評價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6]郭濟,商紅日.行政發(fā)展觀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
[7]青鋒.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新思維.法律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