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餐后活動,我安排小朋友折紙,小朋友們興趣盎然地折著紙并相互交流著。突然,寧寧哭著向我告狀說思思打了她,我叫上思思,望著她帶有驚恐的小臉問:“能告訴老師是怎么回事嗎?”在耐心詢問下,思思講清了事情的原委:是寧寧先搶了奇奇的紙頭。面對孩子這種“見義勇為”的行為,我意識到,如果不及時加以正確引導,很可能會讓孩子走入道德的誤區(qū)。
陶行知先生說過:“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yǎng)得宜,方能發(fā)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才?!弊罱鼛啄?,見死不救、見危不助的事屢見媒體,社會不斷呼吁我們要富有同情心,要見義勇為。作為幼兒教師,正確引導孩子們無意中表現出的“見義勇為”行為更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
一、要注重幼兒行為的動機
當孩子們之間出現的沖突,教師應當耐心地進行詢問了解,切忌不分青紅皂白地一票否決。尤其是對那些平時表現比較頑皮的孩子,千萬不能帶著偏見看待他們,事實上,出現“仗義”行為較早的往往是這些比較頑皮的孩子。
四到八歲的幼兒正處于皮亞杰所說的他律階段,判斷是非的能力還沒有完善,他們對復雜事物根本不能理解??梢哉f,就像一張白紙,你傳授什么,它就接受什么,往往以成人或老師的行為和態(tài)度來判斷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如果你光看到行為的結果而不問其動機就枉下定論的話,很可能就讓孩子產生“我不該幫助××小朋友”的意識,從而逐漸形成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事態(tài)度,嚴重地影響了幼兒的道德發(fā)展。
二、要幫助幼兒學習明辨是非
孩子表現的行為偶爾有好的與不好的,他怎么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呢?這就是明辨是非的問題了。行為的好與不好是逐漸發(fā)展且較為抽象的觀念,要孩子認錯,必須先讓他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然后自然承認自己是錯,進而發(fā)展好的行為。
一般,我們通過表揚和批評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同時也應該讓孩子知道為什么是對或為什么是錯。通過解釋和講道理,讓孩子認識事物的本質。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幼兒樂于接受的形式,讓幼兒自己討論故事,游戲中的行為是對還是錯,并讓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更有利于幼兒主動明辨行為的對錯。
三、教會幼兒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
就上述事例來說,思思看到寧寧搶了奇奇的紙頭,所以就打了寧寧,可見思思已經意識到寧寧搶奇奇的紙頭這種行為是錯的,問題就在于,思思不知道如何正確制止這種錯誤行為。事后,思思也向我表示自己打人是不對的,但就是不知道應該怎么做。看來問題的關鍵在于要教會幼兒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首先,教師應該言傳身教,當孩子間出現矛盾時,不要輕易地指責孩子,應好好和孩子談談,這樣不僅讓犯錯的孩子明白他的行為為何是錯誤的,而且也給其他孩子起了表率作用。當孩子間再出現類似事件時,他們就會模仿老師的做法去處理了。其次,要多給孩子學習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只有在實踐中,孩子們才會真正掌握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
總之,我們要正確處理幼兒早期出現的“見義勇為”行為,別讓教育扼殺了孩子們最初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