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在此本文僅從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教學起點和重要保證三個方面談談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性 措施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仍是目前教育界普遍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它關系到教育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關系到學生的未來和學校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但在實現(xiàn)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教師教學熱情不高,課堂教學忽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認識到學生已學知識對理解掌握新知的價值以及教學方法簡單陳舊缺乏新意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充滿激情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的積極情緒占據(jù)主導的時候,他們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反應更靈敏。據(jù)此可知課堂教學效果與教師的精神風貌、情感投入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教師的教學思路清晰,語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較高;教師滿懷信心,能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賦有朝氣和活力,學生受其影響,情緒也會高漲起來,從而營造出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教師教得輕松愉快,學生聽得舒心而且效果更好。相反,教師上課缺乏激情,對自己的工作缺乏應有的熱情,或教師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學生的聽課情緒和熱情就會受到影響。在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中,課堂氣氛會出現(xiàn)過于沉悶的現(xiàn)象,學生處于壓抑狀態(tài),此時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其效果都相當差。正因如此,《如何調(diào)動和激勵教師》一書的三位作者一再強調(diào):“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每天都應該以積極、熱情的心態(tài)開始工作?!睙o獨有偶,美國兩位教師合著的《教學不孤獨》同樣提出教師“要充滿激情地進行教學?!薄按俪沙錾虒W的一個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對教學滿懷激情?!弊阋?,富有激情的教學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教師的工作繁瑣、單調(diào)而又平凡,而且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如果教師不熱愛不崇尚自己的工作,不關愛自己的學生,不能傾心于教學,不能從研究者角度思考改進自己的教學,不能以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的學生,那么教師很容易出現(xiàn)身心疲憊和職業(yè)倦怠的問題。每天忙于機械重復的教學工作,因而很容易失去活力和激情,因此教師要保持自己的工作熱情和昂揚斗志,應視教學為自己的一份事業(yè)積極對待,銳意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需要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地為自己充電,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勇于探索、思考和研究改進教學工作;需要堅定理想和信念,樹立自己的職業(yè)理想,以名師為標桿,自我鞭策,自我激勵。還要善于做好自己的心理保健工作,做自我心理的分析師,保持健康的心理,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以飽滿的熱情做好每天的工作,上好每一節(jié)課。
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以飽滿的熱情,全情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富有激情的教師定然是熱愛學生的教師,熱愛學生的教師必然在施教過程中以最佳的切入點幫助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新知識。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就是學生已學的知識,教師會有意識地從舊知出發(fā),引導學生過度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
二、由舊知過度到新知是教學有效性的起點
“溫故而知新”、“以舊知引新知”,是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所在。”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假如要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jù)此進行教學。”現(xiàn)代教學論的“學習的準備”、“在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中同化新概念”等理論表明有效教學的起點是由舊知過度到新知。
從學生學習角度上講,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是一個由外在輸入到內(nèi)化融入認知結(jié)構(gòu)的過程,是一個借助于已學知識理解新知識的過程。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需要以原有的知識儲備做基礎,才能順利消化吸收掌握新知識,因此學生的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領和示范。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借助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來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從而讓學生逐步掌握借助于原有知識來理解新知識的方法,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從教師課堂教學角度上講,教師離開舊知孤立地分析新知,許多問題難以分析清楚,講解明白。即使能夠講得清楚明白,但對于部分學生來講仍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的,因為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還沒有達到我們所預想的高度,在教師看來許多不太難以理解的東西,但對于學生來講理解起來還是相當困難的,學生不理解的東西即使通過死記硬背記住它,也難以得到靈活運用的程度。由此可見離開舊知的課堂教學往往是低效的,其教與學的效果都會受到影響。
從教師施教角度上講,要順利實現(xiàn)由舊知到新知的過度,要求教師課前深入研讀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深鉆細研教材,理清教材的邏輯體系和知識體系,確立教材的重難點,挖掘其思想教育點。具體到某個知識點還要分析它與已學過或尚未學過的哪些知識有聯(lián)系,有著什么樣的聯(lián)系,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現(xiàn)象的還是本質(zhì)的等等,同時,還要思考哪些舊知可以自然過度到新知上來,哪些舊知要過度到新知上來需要架設橋梁,創(chuàng)造條件,這個橋梁和條件又是什么等。教師只有在課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入思考這些問題,并精心準備,才有可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同時,還需要講究一定的教學藝術和技巧,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到達這一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從已知出發(fā)一步一步地帶領學生借助于演繹的方法推導出新知識,或通過啟發(fā)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走向新知識,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討論,這樣就能夠變枯燥無味的教師講解為游戲性的師生共同活動,那么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方式就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他們的思維就能處于積極的活躍狀態(tài),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識,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由舊知過度到新知是有效教學的起點,但要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還需要教師講究教學策略,特別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由舊知到新知的過度,才能在有效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是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應該重視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師要根據(jù)課型特點、教學目標、授課內(nèi)容、班情和學情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以充分體現(xiàn)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教學風格。
課堂教學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地學習。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引導、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人本主義教育學家羅杰斯一再強調(diào)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學會學習。為此教師應力戒“滿堂灌”,讓出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并給予方法上的指導,以幫助他們逐步領悟其中的奧秘并最終學會自主學習。學生一旦擁有了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更多的知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要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內(nèi)容。新課改的理念要求教師要用好教材資源,為此需要教師善于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材知識進行必要的處理。教材中看似簡單的內(nèi)容,有時需要教師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于無疑之處設疑,激發(fā)學生思維;有些看似復雜的問題,又需要教師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以便于學生及時有效地掌握。不僅如此,教師在施教的過程中對重難點知識可采用情景教學法、設疑布障法、啟發(fā)法和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使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啟發(fā)性應貫穿于其中。教師課前應圍繞教材主干知識,特別是重難點知識設計好有利于加深對教材知識理解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提出,同時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發(fā)揮其腦力作用。美國教學法專家費爾哈森將“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不強迫學生立刻做出反應”作為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予以強調(diào)。如果教師連珠炮似地提出問題卻不給他們以思考的時間,或者提出的問題缺乏“技術含量”,那么這樣的提問則無實際意義。沒有學生腦力活動和思考的課堂要么是熱熱鬧鬧的,要么是過于沉悶的,無論是哪種情形,其共同點是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有效教學離不開教師的啟發(fā)、誘導和調(diào)動,以便讓學生在緊張的腦力活動中全員參與、全程參與。
課堂教學要尊重差異性體現(xiàn)層次性。因材施教強調(diào)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針對性地施教。因此教師在分析講解教材知識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不同程度學生的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使他們都能有所收獲,促進全體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夠有所發(fā)展。教師布置課堂作業(yè)應有必做題、選做題和探究題之分,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和訓練的需要。教師在分析題目以及課后輔導時應增強針對性。只有區(qū)別對待,采用不同方式,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對差異的尊重和因材施教原則的落實,才能更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