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蹦敲丛鯓诱T導呢?他認為一是要提問,二是要指點。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巧妙的課堂提問,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讓他們在課堂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既讓學生有所思、所悟、所獲,又使學生感受到一種成功的愉悅。所以說課堂提問是一門重要的教育藝術。
下面我根據(jù)自己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和觀摩學習體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各位交流。
一、問題的范圍要合適,表述要清晰
提問時應選擇從一個角度去問,這樣回答的范圍便受到了限制,才不會產生歧義。如果教師提問的問題范圍太大或對問題的表述太空泛,便會使學生不知所云,出現(xiàn)胡亂猜測的心理狀態(tài),造成學生不能作答。比如在教《端午日》一課時,有的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湘西的人們是怎樣賽龍舟的?”這個問題的范圍太大,包括賽前的準備、比賽的過程、賽后對獲勝者的獎勵等。學生很難回答。我建議可以把它分解成幾個具體的小問題就好回答得多了。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使提出的問題能抓住本質,有的放矢。
二、難度要適度
這個適度就是要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因為,問題過易,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產生厭倦與輕視的心理;題目太難又會使學生無法回答,這樣既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故課堂提問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應該讓學生跳一跳——動腦筋積極思考后獲得正確的答案。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認真思考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也才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巧選角度,直題曲問
為人貴直,為文貴曲。語文課堂教學也不宜直來直往地講析與灌輸,就課堂提問而言,要善于轉彎抹角、旁敲側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十分講究這種“曲問”藝術,他在教《愚公移山》時,就“愚公年且九十”中的“且”字,錢先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開始稍感疑惑,仔細閱讀之后頓悟。“且”為“將近”之意,原來愚公還不到九十歲,只是將近九十。直題須曲問,曲題也可直問。如《孔乙己》一文最后有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边@句話看似矛盾,這是一個較“曲”的問題,我們不妨這樣直問:為什么說孔乙己“大約”死了?(暗示無人關注過孔乙己的生與死,“我”也沒有得到孔乙己死的消息。)為什么又說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注定了他必死無疑。)最后得出結論:魯迅用看似矛盾實則精當?shù)恼Z言,揭示出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的罪惡。可見,通過直問,也可以理清是非,曉暢易懂。
直題曲問,要獨辟蹊徑,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虛、晦澀難懂。曲題直問,要平中見奇、簡潔明了,不宜袋底抖盡、一覽無余。
四、化大為小,化難為易
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較少,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故教者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幾個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例如,一位老師在上《濫竽充數(shù)》一課時,他讓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后回答“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并給了一定的提示——從誰干什么這方面思考。但即使有了這樣的提示,學生們還是有些不知所措,舉手發(fā)言的很少。我想這個問題是否可以分解為這樣幾個小問題: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2,他們分別在干什么?3,同學們能把這些人和他們所干的事連起來說成一兩句話嗎?通過上面三個問題學生就可以較自然的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了。
五、提問要適量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只提三兩個問題是不夠的,提得過多過繁也不行,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出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較系統(tǒng)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有的老師講起課來口若懸河,自己也很投入,但只顧自己講,很少用提問去引導學生;有的則不停地問,滿堂問。學生被動地應付,往往出現(xiàn)學生“怕問、亂答”的現(xiàn)象,產生負效應。所以,講解和提問要注意互相搭配,這就像人們吃菜,再好的菜吃得多了也感到不好吃。今天吃這幾樣,明天吃那幾樣才能既好吃又營養(yǎng)。講解可以幫助學生感悟文章的寫作藝術,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提問則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控制課堂的節(jié)奏。提問的量要合適。需問則問,能不問則不問,提問的頻率分配要合理。一般來說,教學的中段、結尾時提問的頻率較高。中段的提問是啟發(fā)學生理解文意的;結尾階段的提問有助于思維的深化或檢驗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傊?,提問能使課堂有張有弛,有動有靜,學生就不會出現(xiàn)疲勞和厭倦。
六、要善于引導,點撥
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一般不會全對,往往會出現(xiàn)偏差。教師對這種有偏差的回答不能簡單地加以否定,應該尊重學生的思考并分析學生出現(xiàn)偏差的原因,作相應的引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完善自己的回答。這就是因勢利導的藝術。它的方法是多樣的,關鍵是要憑借學生在回答問題中自然出現(xiàn)的“勢”?!袄麑А本褪墙處熞龑W生向著更正確更合適的方向思考。學生的“勢”就是他(她)對老師所提問題的個人理解,沒有這個“勢”,教師的“導”就失去了憑借,就無法對癥下藥。學生的正確回答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教學內容向縱深拓展,推進課堂教學的深入;學生錯誤的回答也可以作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理解的“勢”,同樣也可以推進課堂教學的深入,使教學任務能順利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