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266-01
精神分裂癥患病率居精神疾病首位,而女性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率又明顯高于男性[1],因女性生理周期的變化常常導致心理、情緒及行為的改變,有時使得病情更加復雜多樣,本文對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間在我院住院的108例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及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并對其月經期間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進行分析,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1.1 對象:99例精神分裂癥女性患者,符合ICD-10的診斷標準。
1.1.2 年齡:17-50歲,平均33.8±6.4歲,其中≤18歲者5例,(5.05%),19-35歲64例(64.64%),36-50歲30例(30.30%)。
1.1.3 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1例(21.21%),初中67例(67.67%),高中7例(7.07%),大專以上4例(4.04%)。
1.1.4 職業(yè):農民58例(58.58%),工人23例(23.23%),學生6例(6.06%),干部5例(5.05%),無業(yè)7例(7.07%)。
1.1.5 婚姻:已婚69例(69.69%),未婚26例(26.26%),離異喪偶4例(4.04%)。
1.2 與月經相關的而資料
1.2.1 平均住院天數:99例患者住院天數為5-151天,平均住院天使為64.8±11.2天,其中≤30天21例(21.21%),31-45天40例(40.40%),46-60天28例(28.28%),61-90天7例(7.07%),≥91天3例(3.03%)。
1.2.2 月經初潮年齡:≤12歲9例(9.09%),13-16歲87例(87.87%),17歲以上3例(3.03%)。
1.2.3 住院期間月經來潮時間:入院時及入院一周內來經者7例(7.07%),入院一周后來經者43例(43.43%),入院第二周后來經者22例(22.22%),入院第三周后來經者10例(10.10%),入院第四周后來經者11例(11.11%),入院后到出院未來月經者6例(6.06%)。
1.2.4 住院期間月經來潮頻率:住院后一個月內有月經來潮者91例(91.91%),第二個月有月經來潮者85例(85.85%),月經不規(guī)律者18例(18.18%)。
1.2.5 經期伴發(fā)相關精神癥狀及心理問題:經前緊張21例(21.21%);經期中原有精神癥狀加重的42例(42.42%),表現行為紊亂,沖動,攻擊性,幻覺或妄想癥狀加重或重現;1例出現嚴重的抑郁和自殺企圖(1.01%),8例糾纏醫(yī)護人員要求回家(8.08%)。
1.2.6 不同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與月經期伴發(fā)心理問題及精神癥狀的相關性:①年齡:≤18歲的多疑焦慮、緊張、身體不適為主,19-50歲的以行為紊亂,精神癥狀加重為主;②職業(yè):學生、干部、工人精神癥狀加重者少,農民精神癥狀加重者多;③學歷:高中及以上者精神癥狀加重者少,初中以下文化這精神癥狀加重者多。
1.2.7 相應的治療措施:對于精神癥狀較輕,以心理情緒為主,而文化程度又較高者采取加強心理治療,針對患者內在的焦慮和不安全感給予解釋鼓勵和支持性心理治療,提高其認識能力的恢復,并輔以小劑量抗焦慮藥物,對于精神癥狀加重者適當增加原有抗精神病藥物的劑量,并輔以心理治療。
2 討論
女性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因為月經生理周期的變化而導致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個別病人加重和復現原有精神癥狀,有的出現焦慮緊張激越輕度抑郁等問題,使病情復雜,本文99例患者有72例(72.72%)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不安及精神癥狀加重。
本文資料顯示患者于住院后第一次月經來潮往往加重精神癥狀或使消失的癥狀再現,而住院后第二次月經來潮則往往以緊張焦慮等情緒反應和不安為多,提示我們臨床上在女性精神病人入院后做好宣教和及時的心理疏導,并注意經期病人情緒和癥狀的變化的觀察及早采取措施應對。
本文資料顯示從職業(yè)文化上看,受教育成度高及職業(yè)女性經期出現問題的較少,者可能與入院后心理治療和宣教接受、理解程度有關,知識和職業(yè)女性對問題的領悟和理解更深刻,心理素質較好容易接受心理疏導病改善認知有關。
對于經期精神癥狀加重的患者除及時增加抗精神病藥物外還應配合心理和行為治療已達到輔助作用,也提示我們注意經期患者的心理輔導可以減輕和防范出現心理和情緒問題,從而提高好轉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沈漁.精神病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