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不孕女性心理障礙的原因與護理。方法:回顧分析352例不孕女性患者的臨床資料。結論:不孕女性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護理專業(yè)的職責是如何幫助病人維護其整個身心健康,其中心理護理則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關鍵。對患者克服緊張情緒,更好的配合醫(yī)護人員,提高妊娠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不孕;心理障礙;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222-01
⑴凡夫婦婚后同居2年以上,性生活正常,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未懷孕者,或曾有孕育而后2年以上未再孕育者,均稱為不孕癥。前者為原發(fā)性不孕癥,后者稱繼發(fā)性不孕癥。造成不孕癥的原因很多,腦垂體、卵巢、子宮、輸卵管等病變均可導致不孕,給許多幸福和睦的家庭帶來很大陰影。我院不孕癥門診自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對反復求治的不孕癥患者352例進行心理測試,其中31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占89.3%。女性不孕癥患者心理障礙與其年齡、職業(yè)、婚齡、不孕年限、對待不孕所持的態(tài)度、性生活滿意度和文化程度等因素有關。主要體現(xiàn)在自卑感、心神不安、精神緊張、社交減少、對生活缺乏興趣、焦躁多怒、不愿或忌諱與他人交談生育方面的事情。女性長期不孕、特別是經多方治療沒有效果,常常導致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偏執(zhí)。隨著婚齡延長、年齡增大,心理上的壓力更加沉重,精神壓力進一步加重,而愈來愈缺乏治愈的信心
不孕癥是女性的常見病,盡管結局僅僅是不能生育,但其病因是相當復雜的,既可能是器質性病變,也可能是功能性障礙,更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在相當一部分患者中,所重視的是器質性病變,輕視的是功能性的疾病,忽略的是心理性障礙。不孕或懷孕失敗帶來的挫折感會使受孕變得更加困難,形成不孕—抑郁—不孕的惡性循環(huán)。使情緒長期處于憂慮、失望和郁悶狀態(tài),出于生物自我保護的天性,身體會阻止懷孕。
人是具有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的生物和社會實體,人的心理活動不僅可以影響心理功能,同時也會對人的生理功能如大腦活動、免疫功能、內分泌功能等產生影響。女性特有的內分泌系統(tǒng)調節(jié)著月經、妊娠、分娩等各種生理過程,同時也影響著情緒活動。心理障礙導致不孕,同樣也是疾病,同樣需要精心治療。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心理方面的障礙,對于患者來說更痛苦、更麻煩、更需要盡早治療。應當說明的是,女性不孕癥心理狀況與精神承受力及性格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高神經質、高精神質、性格內向的患者所表現(xiàn)的心理壓力尤為明顯,這一部分患者所表現(xiàn)的癥狀明顯,病程較長。大量臨床資料證明,精神過度緊張、心理發(fā)生障礙,往往會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排卵功能障礙,形成越想懷孕越難以懷孕的局面。心理治療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既要靠大夫,也要靠家人、自己。
不孕癥患者大多有著相同的求醫(yī)經驗,輾轉多個地區(qū),無數個醫(yī)院,無數次的檢查,服用藥物,也承受了多次失敗對心靈的沖擊。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對她們的不幸表示同情,然后用美好的語言和行動去關心、體貼、安慰她們,轉變她們的不良心態(tài),同時不可忽視家人,特別是丈夫的作用。要耐心的向其家屬宣傳相關知識,講解科學知識,使患者及家屬得到心靈上的安慰,消除顧慮心理,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與醫(yī)護人員配合,順利完成各項診療工作。
對于不孕癥患者,要尊重她們、關心她們、體貼她們,平時不議論有關不孕之類的話題,家人更不宜有意無意地埋怨、斥責、挖苦,更需要的是開導、鼓勵、幫助,這樣不僅僅有利于患者康復,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同時患者自身也應當提高“免疫力”,在心理上保持健康,減少疑慮、煩惱、自責、不怨天尤人、不諱疾忌醫(yī)、不鉆牛角尖。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認識上的提高,而認識上的提高就需要具備基本的醫(yī)學知識,這就需要醫(yī)護人員在每次患者就診時,要熱情耐心接待患者夫婦,認真做好生殖相關知識宣教工作,耐心細致地告知他們治療過程中的要點,使患者與家屬對治療過程有更多的了解,對治療有心理準備。同時護理人員應盡可能多的接觸患者,增加她們的歸屬感和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安全感,消除孤獨、緊張、恐懼的心理,積極與醫(yī)護人員配合,順利完成治療。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精神物質文明的發(fā)展, 婦女一方面背負著家庭的重擔, 另一方面處于節(jié)奏快速、應酬頻繁的激烈社會競爭中, 心身承受著巨大壓力,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碰撞更使新的心理適應問題產生, 使婦科心身疾病發(fā)病率迅速上升, 成為影響婦女健康的一類重要疾病。減少或減輕不孕癥患者心理障礙,不僅可以提高自然受孕率,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的確是一個值得醫(y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歐陽惠卿 《中醫(yī)婦科學》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