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022-01
腦卒中后抑郁是年來新的研究方向。雖然剛剛起步,但是因其在臨床上的重要作用,和對人們嚴重的不良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腦卒中發(fā)生發(fā)展不僅與人生理心理行為有關,也與免疫系統(tǒng)異常有關 [1]。那么卒中后抑郁是否也涉及免疫系統(tǒng)呢。本文研究了腦卒中后抑郁大鼠血清中IL-2 ,TNF一a變化。以期找到新的臨床治療靶點。
1 材料
清潔級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鼠齡l2~15月),體質量(320±30)g。由中國醫(yī)科大學動物中心提供并飼養(yǎng),飼養(yǎng)期間給予大鼠標準顆粒飼料及純凈飲水。
2 實驗方法
2.1 改良的腦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大鼠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3ml/kg),麻醉后仰臥固定四肢與頭部,頸正中去毛,酒精消毒后行正中切開,仔細分離肌肉,找出雙側頸總動脈,并小心分離迷走神經(jīng),模型組及用藥組用9號絲線永久性結扎頸總動脈,縫合切口,假手術組僅做頸正中切口即予縫合。手術后每天用青霉素4萬單位腹腔注射以抗感染,連用3 天。腦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復合制備:局灶性腦缺血大鼠清醒后移人小鼠籠內進行16 天孤養(yǎng),在術后1周相繼給予7 天的中度隨機的應激處理。應激因素包括:電擊腳底,寒冷刺激,熱刺激,搖晃,夾尾,禁水、禁食,晝夜顛倒。以上刺激一天一至兩種隨機抽選。以達到復合制備出腦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動物分組將30只動物隨機分為3組,每組10只。正常組每籠5只;模型組術后每籠一只,術后1周進行慢性溫和刺激;卒中組每籠5只飼養(yǎng)。
2.2 行為學測試
2.2.1 蔗糖水試驗在慢性應激前以及6、13天禁水,次日進行蔗糖水試驗,即測定斷水24 h后飲用l%蔗糖溶液的量。蔗糖溶液的飲用量反映了大鼠快感反應。
2.2.2 曠野試驗所用敞箱為立柱體,長寬均80cm、高40cm,周壁為黑色,地面劃分為面積相等的25塊,以動物穿越地面方塊數(shù)(四爪跨入)作為水平得分,以直立次數(shù)(兩前肢離地1cm 以上)為垂直得分,慢性刺激7天,14天后每只動物進行1次測定,每次3 min,室內隔音。曠野試驗的水平活動反映了大鼠的運動活動性水平;垂直活動的多少則反映其興趣高低。
2.3 檢測方法:試驗結束后,所有動物均采用斷尾采血,離心后,TNF-a,IL-2均采用對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試劑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具體測定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2.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1.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三組間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法。
3 結果
4 討論
腦卒中不僅產(chǎn)生了大量抗原刺激免疫系統(tǒng),而且有大量的炎癥細胞浸潤和激活,引起強烈的免疫應答過程[2],同時激活了小神經(jīng)細胞、星形細胞、白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內皮細胞,產(chǎn)生了大量炎性細胞因子,并參與腦卒中后的發(fā)病機制[3]。有大量研究 表明一些細胞因子如TNF-a,IL-2,IL-6,IL-8和IL一10在腦損傷中保護和神經(jīng)毒性雙重作用,但其在腦卒中后抑郁中變化規(guī)律仍有待進一步探討。現(xiàn)筆者通過觀察改良的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觀察探討TNF-a,IL-2含量變化。本研究顯示卒中后抑郁大鼠血清IL-2、TNF_a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P<0.05)。降低腦卒中IL-2、TNF_a水平有望阻止過度的病理損害。IL一2是由輔助性 T細胞產(chǎn)生的一種免疫調節(jié)因子,具有促進 T細胞增殖、誘導lark細胞促進 B細胞分泌抗體,促進T細胞殺傷作用及增強NK細胞活性等作用。TNF一a是腫瘤壞死因子,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細胞因子,它可以促進T細胞產(chǎn)生各種炎癥因子[4],進而促進炎癥反應的發(fā)生神經(jīng)組織 內的星型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也可產(chǎn)生TNF等細胞因子。腦卒中抑郁后 ,各種原 因激活中性粒細胞 、單核巨噬細胞等產(chǎn)生多種炎癥遞質。TNF一能介導 IL一2及 IL一6的產(chǎn)生,并通過這些介質影響幾乎所有的免疫細胞、內皮細胞,參與炎癥反和組織損傷,加重病情[5]。那么康復訓練是否可以通過可降低血清IL一2、TNF-a水平,抑制腦卒中后抑郁的炎癥反應,保護腦神經(jīng)細胞呢,我們在日后文獻中繼續(xù)報道。
參考文獻
[1] 劉冉,郝洪軍,孫偉平,等.血清炎性標志物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J].中國神經(jīng)免疫學和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09,2:128—131.
[2] 韋俐,周鵬,袁志誠.急性顱腦損傷后血清 TNF-a和 IL—l8的含量變化及臨床意義 [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9,13 (2):51—54.
[3] 沈斌,杭春華.炎性細胞因子在腦外傷繼發(fā)性 腦損害中的作用及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1,17(11):1621—1624.
[4] 張金華,閆福嶺.腦梗死大鼠外周血促炎/抗炎細胞因子的動態(tài)變化[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0,4(2):88—94
[5] 周鵬,袁志誠,李巧玉,等.顱腦損傷后血清TNF+a和IL-IO的含量變化及意義[J].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8,5(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