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也是公益?”當2011年陳坤工作室“東申童畫”推出大型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時,很多人無法將行走和公益聯(lián)系在一起。僅僅過了兩三年,行走類公益項目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行走類公益活動既要求參加者付出體力,也需要付出真金白銀,為何仍如此受歡迎?以往我對行走類公益的觀察,也僅僅是“岸上人”對“游泳者”的遠距離旁觀,直到今年5月底,才真正體會到其中趣味。
其時,云南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與阿拉善SEE生態(tài)協(xié)會西南片區(qū)及云南本土企業(yè)家發(fā)起“長江第一灣·生態(tài)毅行”徒步籌款活動,用三天時間,在海拔三四千米的老君山進行50公里徒步,我第一次嘗試為公益項目籌款,在微信和QQ兩處發(fā)出了籌款信。平常,我在同學眼中大抵是一個性格內向者,很少主動與人交流,即使在微信朋友圈里也常?!皾撍?,很少留言點贊。但出于籌款需要,我不得不鼓足勇氣,四處央求,感覺把一輩子的人品都用光了。沒想到,多年沒聯(lián)系的大學同學和朋友踴躍出資支持,回應出奇的多!在三天之內,便籌集了3000多元!許多人還不忘捎上鼓勵的話語,我也借此與多年未聯(lián)系的朋友們聊了聊近況。由于所籌資金來自眾多信任我的朋友,所以我很有必要了解清楚善款的去處:是否有一個靠譜的團隊去執(zhí)行?是否能真正起到保育山林的作用?說到底,這次徒步籌款活動是否真正對得起我的捐款人?只有我自己信服了,才能讓身后的支持者信服。那次徒步結束之后,我將老君山的照片做成了明信片,一一給朋友們寄去,感謝他們的支持,希望他們也看到我親眼所見的高山深林。
10月,我又參加了“穿越賀蘭山”公益徒步,沒有籌款的任務,心里感到輕松,卻也因此沒有認真去行走。人心真是奇怪,要你親自從朋友處籌得真金白銀,你才會較起真來。據(jù)我觀察,那些第一次參與的隊員大都感到十分開心。微信圈一時被刷屏,“穿越賀蘭山”被眾多普通人塑造成一次“朋友圈奇觀”。但這是我第二次參與行走,已然不如首次參加那么新鮮。如果要我再在朋友圈募款,我估計連下輩子的人品都要用光了。于是問題來了:如何激勵人們對行走類公益的持續(xù)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