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Twitter
作者: [美]尼克·比爾頓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策劃機構(gòu):湛廬
一個在掙扎中生存的博客平臺Odeo,一小撮龍蛇混雜的無政府主義者員工,經(jīng)歷了怎樣的涅,搖身一變,成為紐交所最閃耀的上市企業(yè)Twitter?
提到Twitter,幾乎人人都知道杰克·多西,多半也會提到他的另一家公司Square,并無一不表現(xiàn)出崇拜之情。這位打扮時髦的70后,是各種媒體的???,被安上了“Twitter 之父”、“傳奇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硅谷奇才”的稱號,甚至被認為是下一個史蒂夫·喬布斯。然而《孵化Twitter》這本書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一個關于金錢、權(quán)力和朋友的真實故事”所示,在光鮮的科技創(chuàng)業(yè)故事和暴富神話背后,是混雜著對金錢和權(quán)力欲望的一個個背叛朋友和被朋友背叛的故事。
在這里,杰克·多西并非是“Twitter之父”,只是Twitter的幾個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擔任CEO后無情地開除了另一名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諾阿,這位既是多西最好的朋友,也是第一次提出Twitter 這個主意的人;并且多西其實并非一個稱職的CEO,一度將公司弄得岌岌可危,才最后被董事會踢出門外;他根本沒有參與到Twitter之后幾年的幾輪融資以及成長、盈利過程,直到復仇成功將另一位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埃文從CEO位子上拉下來。
書中的杰克·多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連一直支持他的好朋友比茲在最后都看不下去而跟他決裂。最終這位贏得名與利的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年輕人,失去了當初一起共患難的所有朋友,孤零零地住在他購買的舊金山豪宅里。
這簡直是科技版的“羅生門”,同一段歷史卻有著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書里的一段話解釋了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
“在過去,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在Twitter時代,歷史由每個人書寫。勝利者則變成了一群用最洪亮的聲音來講述他們版本的故事的人。”
Twitter 時代,人人都有話筒,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每一條推文都是歷史的一個碎片,這怎么可以不讓我們離事實更近?遺憾的是,盡管Twitter 和它代表的時代在某些時刻、某種程度上確實做到了這點,當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未對現(xiàn)實有著本質(zhì)上的改進。發(fā)生在這家公司自己身上的故事再明顯不過了。
杰克·多西就是那個擁有最洪亮聲音的勝利者,他擅于運用傳統(tǒng)媒體,又精于Twitters這種新興工具,并且不在乎自己喊出來的信息是真是假,當杰克·多西版的Twitter歷史一次又一次被寫出、被流傳時,Twitter 其他人的其他聲音都被淹沒了。
那位前不久才跪謝聯(lián)想楊元慶的好萊塢影星阿什頓·庫切(Ashton Kutcher),曾經(jīng)在Twitters上與CNN 展開了一場競賽,看誰最先獲得第100萬個粉絲,結(jié)果庫切勝出。他激動得說,“在這里每個人的聲音都可以和媒體網(wǎng)絡一樣有力”。如果他指的“有力”是粉絲狂歡式地去注冊follows他的話,這確實可以,只是媒體網(wǎng)絡真正的力量并不在此。
這本書本身即是證明,像書的作者、《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這樣的人和他的工作,并不會輕易被Twitters上的一個賬號代替。新聞業(yè)有句流傳很廣的話,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其實這句話只說了一半,新聞是明天歷史的史料,最后的歷史會變成什么樣就看是誰在打扮了。比爾頓這樣的記者充當了兩者之間過渡的一個角色,這本書既不像新聞那樣喧鬧和易碎,也沒有傳統(tǒng)史學那樣嚴謹,但至少在Twitter 時代,它打撈了許多被聲音大的勝利者所淹沒的事實,也許它也存有偏頗,但已經(jīng)是個了不起的進步了。
庫切可以憑借著個人的大嗓門戰(zhàn)勝CNN,Twitter 卻不能取代CNN、《紐約時報》這樣的媒體。固然新聞業(yè)已經(jīng)受到Twitter 們的沖擊,但越是在喧囂時代越需要有能力為明天寫歷史的人,越是在狂熱歡呼的人群中越需要冷靜。對互聯(lián)網(wǎng)本身而言亦是如此。
自互聯(lián)網(wǎng)誕生以來就從來不缺乏理想主義的樂觀情緒,這在Facebook 和Twitters誕生、爆紅的社交網(wǎng)絡時代更為濃烈,它們的成功神話,讓那些信仰技術的人更加堅信用一個主意就能一下子改變世界、顛覆傳統(tǒng)。遺憾的是,事實并非如此。反而恰恰越是外表看上去激動人心的理想主義,在內(nèi)里越是有見不得人的骯臟勾當。
對技術能帶來進步的信仰并非意味著這種盲目的樂觀。凱文·凱利曾用一句話解釋:并非只有烏托邦才意味著進步。對無論何種技術而言,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帶來幾乎同等的壞處,只是相對好的技術所帶來的好處比壞處多出那么一點1%。只是這一點那些嗓門大的人未必會看到,或者看到但未必愿意說出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