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的推行促進了教育者在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究,作為一種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改革訴求,對于有效課堂的教學模式探究成為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的重要方法。以實驗輔導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嘗試教學讓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求,以誘思探究性教學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等,都是教學有效模式的可行之法。
【關鍵詞】中學教學 信息技術教學 有效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153-02
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一般而言需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出是新課程改革推行所涉及的以人為本理論依據的具體體現,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學科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之中,要求在實際教學中關注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克服傳統(tǒng)教學課堂的單一講授來實現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切實提高教學水平。教學中的種種弊端,都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束縛著學生大展拳腳。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在實際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自主選擇學習的權利,堅持一切為學生發(fā)展的理念來為學生服務,以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教師要切實關注自身角色的變化,要從教學的主導者轉變成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創(chuàng)新者、教材的體驗者和反饋者,通過有效教學的“兩個前置、三種方法、四種狀態(tài)”來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學習成效。
1.兩個前置
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實現有效模式的教學,首先要明確問題前置和學習前置,課前做到以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預習,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之中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查閱相關資料來嘗試自我解決問題,將未能解決的疑難問題留到課堂之上與小組討論或向教師求助。
2.三種方法
自主、合作、探索是有效模式中的三種常用方法,很大程度上基于小組學習模式之上,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習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讓學生們在小組學習中掌握到更多的信息技術,并能夠通過學生間不同的思維模式來獲得更多的知識延伸,這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3.四種狀態(tài)
展開交流、落實糾錯、開發(fā)拓展、點撥提升是有效模式教學中的四種狀態(tài),實際教學中以小組間或全班來展開對課題知識點的交流探討,教師作為引導者對整個交流過程進行指導和點撥,引導學生對問題和知識點更深一步地去探究,并通過相互給予建議對錯誤觀點進行糾錯,以擴展教室、知識內容、教學觀念、教學手法等對信息技術教學進行有效的擴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4.以實踐帶動教學
實踐的帶動是有效模式的回歸點,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們明白學有所用、學無止境,自己所學習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能在實際生活中發(fā)揮最大的功效。如現今學生們普遍崇拜黑客那樣的電腦技術,教師可以在課前以此為引導,告訴學生們現在所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在為以后超高的信息技術技能做鋪墊,掌握并且能熟練運用這些知識是提高自身技能的有效保障。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重視該課程,幫助學生(以興趣引導+技能培訓)研發(fā)一些小游戲軟件。
二 有效模式下的課堂教學
1.明確教學目標
在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之下,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是要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因此注重教學設計、把控教學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等便具有了實際效益。教師在課前教學設計時要抓住本堂課程內容的關鍵點、重點、難點來進行設計,教學目標不僅要求每個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還要有能夠靈活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能夠做到舉一反三,通過懂得一個知識點的運用來實現對多個知識點運用的能力。課堂的有效、高效在于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對知識的生成能力、表達能力、學習效率等多方面的目標養(yǎng)成,要求學生做到身動、心動、神動,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與教師實現有效的互動,將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完成。
2.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教學本身占據了多媒體教學的先鋒,能夠實現人手一臺電腦的教學,相比較其他學科而言,信息技術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更甚,但由于中國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學資源缺乏、多媒體教學器材配比低和實踐操作沒有引起重視等,都給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一些地區(qū)全校只有一個微機室,學校為了協調各班級的信息課上機,就要求理論教學多于實際教學,甚至一些學校幾乎沒有上機課程,在這樣的學習條件下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就需要教師大膽突破觀念,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來豐富學生們的理論知識,促使其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此外,針對一些具備上機條件的學校,教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改變“不參與高考的課程便不重要”的錯誤理念,要做到審時度勢,明白目前高校培養(yǎng)出的人員已漸漸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師要肩負起一定的責任,以培養(yǎng)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綜合技能復合型人才為教學理念,讓信息技術學科發(fā)揮其應該具有的作用。
3.將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現今對于教學課程的改革促使許多學校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實際教學相結合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緊密地聯系起來,是提高其他學科教學水平的重要舉措。因此對于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便能夠充分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體現出來,如課程教授的PPT制作、Word文檔的建立與使用、Excel的應用等在實際授課中得以廣泛應用,基于這樣的基礎條件,教師應該積極地與其他學科教師取得聯系,在小組學習模式的基礎上將授課權轉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對計算機的應用來制作教學PPT授課,從而起到不斷鞏固教學知識的作用。
4.任務驅動
任務教學法作為現今較為普遍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課程中可以通過設置任務來引導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如成果驅動、情感驅動、生活驅動、本能驅動等驅動因素來實現驅動的目標。應用任務驅動需要教師對任務進行設計,設計中包含明確的目標要求,設計要符合學生們的特點,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一般采用鼓勵學生們進行自我“研發(fā)”,通過分析別人的研究成果來模仿并編制出自己的小成果,如一些簡單的連連看、打地鼠等小游戲的開發(fā)。任務驅動的關鍵在于讓學生自主動手去做、用腦去想,通過小組間的學習去促使相互學習的提升。
總而言之,有效模式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有許多具體體現的手法,而其根本在于教學兩大主體的有效互動,即教師要改變觀念,以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需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與教師產生充分的互動才能確保課堂有效模式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饒秀梅.新課標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探討[J].教師,2010(7)
[2]李新鋒.如何建構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和諧生態(tài)課堂[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2(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