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跨文化交流比較特殊,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人的語言行為其實遠不如用以傳達語言信息的非語言行為重要。言語隱匿的東西遠遠超出它所揭示的。本文旨在分析非語言行為的特點,并進一步解析非語言行為的原理來揭示它的重要性。
【關鍵詞】非語言行為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089-01
一 非語言行為的定義
非語言行為是伴隨著溝通的一些非語行為,直接影響著溝通的效果。如表情、姿勢、聲音、手勢、撫摸、眼神交流等。非語言信息是一種不很清楚的信息,因為其出于自發(fā),往往比語言性信息更真實且難以掩飾。一句話可以因為非語言性行為的不同,含義效果產(chǎn)生差異,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非語言行為的重要性甚至超過語言行為。
二 非語言行為的特點
第一,多樣性。非語言行為傳遞的信息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展示,其中包括身體、聲音和環(huán)境進行傳遞和接受。
第二,目的性。不同的非語言行為可以表達不同的目的。如人擔憂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皺眉,疼痛時會出現(xiàn)痛苦的面部表情。
第三,真實性。由于非語言交流有時是無意識的,它不像語言溝通時人們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控制詞語,所以非語言行為比語言行為更具有真實性。
第四,差異性。同樣一個體態(tài)動作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度、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
三 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這里指的是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即信息的編碼和譯碼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發(fā)出或接受。首先我們應該肯定的一點是,在跨文化交際中毫無疑問地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是語音、語法等語言形式。其次,我們在語言交流過程中發(fā)生障礙時,非語言交際所起到的替代、維持甚至挽救交際的作用不可低估。眾所周知,如果能說會寫另一種語言并不意味著你已經(jīng)掌握好了一門語言,對這種語言的理解有時也會產(chǎn)生偏差。由于詞匯的字面含義畢竟有限,文化因素又往往隱藏在詞匯之后,能否理解說話人的含義與文化息息相關,它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許多非語言交際因素在內(nèi)??缥幕浑H中,人們比較在意的是語言交際行為的正確性、合適性和可接受性,從而容易忽略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沒有在意文化的差異及影響,其后果是頻頻發(fā)生文化誤解和沖突。依賴非語言行為來判斷說話人的真實意圖和想法,對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交際內(nèi)容會有更好的體會,從而升華交際的質(zhì)量。在很多語言表達不太好或不適于用語言來表達的場合中,非語言行為會脫穎而出,替代語言行為,使交際變得流暢、準確。如果在跨文化交際中發(fā)生語言障礙,對非語言行為的依賴性就會更高。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且廣泛:首先它可以替代語言行為,人們可以通過諸如握手、微笑、手勢、姿勢來表達我們想傳達的意思。其次,它可以幫助修正語言交際,有時我們一時情急語言表達溝通不順暢,容易讓對方誤解我們所傳達的信息,這時我們可以借助非語言行為幫助對方更好、更準確地接收我們的意思。再次,非語言行為可以調(diào)節(jié)社會的相互作用,我們既需要語言行為,又需要非語言行為,缺一不可。最后,它可以傳達我們的情感,人類的情感非常豐富、細膩,非語言行為可以幫助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yōu)槿颂幨碌膽B(tài)度,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以及對待與我們交流的人的態(tài)度。當然,對于非語言交際行為在整個交際過程中的作用及其與語言行為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一方面要看到,擺脫非語言行為的語言行為通常很難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另一方面,非語言行為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表達明確的含義,也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非語言行為不能與語言行為劃清界限。
四 結束語
前人之所以大量研究非語言行為,并在不同文化下進行探討研究,由此表明,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我們需要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了解人們的非語言行為,這樣有助于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的沖突和矛盾,有助于我們成功地跨文化交際。我們應該牢記,非語言交際的目的是為了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傳遞信息,也讓對方了解說話人想表達的意思,從而輔助、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進行。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8~10
[2]張墨.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3]李鳳華.簡述非語言行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海外英語,2011(12)
[4]李巍.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語言交際[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5]鄭慧.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J].咸寧學院學報,2010(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