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迅速增長的海外投資曾引起“中國購買世界”的恐慌,但由傳統(tǒng)基金會和美國企業(yè)研究所共同匯編的“中國全球投資追蹤者”數(shù)據顯示,中國全球投資在2014年上半年出現(xiàn)下降。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一次。
美國企業(y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劍道(Derek M. Scissors)7月發(fā)布報告對此進行解讀。他認為,改增為跌是正常也是暫時的。短暫休整之后,中國的全球投資將繼續(xù)增長,這對中國和投資接收國均有利。
強勁增長之后的休整
“中國全球投資追蹤者”(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簡稱CGIT) ,清晰記錄了自2005年1月1日以來中國重大海外投資情況,包括600多筆1億美元以上的非債券投資,500多筆1億美元以上的建設工程交易,以及100多筆因非市場原因而暫停的1億美元以上的并購交易。CGIT的數(shù)據與中國商務部發(fā)布的數(shù)據大體吻合,但因計算方式不一樣又有不同。
根據CGIT匯編的數(shù)據,2014年上半年中國全球投資額為392億美元,而2013年中國全球投資額為863億美元。這說明,2014年上半年中國全球投資額與2013年比,不僅沒有上升,甚至未達到2013年的水平。中國商務部統(tǒng)計的這兩組數(shù)據比CGIT略高,但也大體顯示出這一趨勢。商務部數(shù)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全球投資額為406億美元,2013年為902億美元。
對于那些對中國經濟持續(xù)快速增長持有期望的人來說,2014年上半年中國全球投資比去年下降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但是,美國企業(y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劍道在前述報告中認為,在2013年強勁增長之后,2014年上半年中國海外投資放緩休整是正常的。
史劍道是美國企業(y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又在傳統(tǒng)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一直關注和研究中國對外投資,是一位“中國通”。
史劍道分析,中國有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進行全球投資是必然趨勢。到2016年,中國的年均全球投資總額將達1千億美元。
即使中國有足夠的錢進行全球投資,如果接收國沒有合適的機會,那么投資也不會發(fā)生。史劍道說,2014年上半年就是這樣一個情況,中國海外投資不升反降,主要是因為原本強勁的能源投資領域出現(xiàn)了下滑。這也預示著中國全球投資模式正在發(fā)生變化。
根據CGIT匯編的數(shù)據,自2005年以來,中國海外投資第一目的地是美國,緊接著是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等資源大國。2014年上半年,美國延續(xù)了中國全球投資第一接收國的排名,主要進行的是技術收購。緊隨其后的是英國,中國投資者對英國的房地產發(fā)展很有興趣,英國已成為中國在歐洲最受歡迎的海外投資目的地。
這也反映了中國進行全球投資的行業(yè)選擇變化。以往能源投資是中國全球投資的核心,但在2014年上半年,排在第一的卻是金屬投資,而最大的一筆投資則是投向房地產。
史劍道說,中國投資大宗商品的全盛期已經過去,擁有先進技術和繁榮的房地產及金融市場的富裕國家更受中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投資者對清潔能源生產、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土地租賃等領域越來越感興趣。
伴隨著能源投資減少的另一個變化是,在投資主體方面,國有企業(yè)份額逐漸減少,私營企業(yè)在國內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的 情況下,積極尋找全球投資機會。而來自私營企業(yè)的投資將使中國在接收國的投資顯得更容易被接受。
美國對中國投資的反應
史劍道在報告中特別提到美國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反應及政策建議。他說,2014年之前,中國企業(yè)的全球投資模式非常清晰,在某一地區(qū)集中投資18-24個月,然后轉向新的目的地。之所以會是這樣一個模式,是因為中國企業(yè)投資后,投資接收國會逐漸對中國的資金潮產生“不舒服感”。但美國打破了這個模式。中國企業(yè)在美國已經密集投資了兩年,仍沒有任何轉向歐洲或西亞的跡象。
這是因為,美國的市場規(guī)模足夠大——年均20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在其他國家或許是個問題,但在美國,200億美元的投資很有價值,可以創(chuàng)造就業(yè)、降低生產成本,但并不能像在其他國家那樣,起到改變一個產業(yè)的作用。
史劍道說,美國在處理中國投資問題的決策過程中,最重視的是中國政府的態(tài)度而非中國企業(yè)的態(tài)度。美國在歡迎中國投資的同時,主要擔憂兩個問題:一是中國政府給予企業(yè)的補貼,二是“網絡間諜”問題。
史劍道說,中國國有企業(yè)能夠根據政策以更低成本獲得資本、土地及其他資源,這損害了中國國有企業(yè)作為純商業(yè)體的性質,容易在資金接收國引發(fā)不公平競爭的質疑。即使中國市場向美國同等開放,美國仍會因中國國企得到補貼而懷疑競爭的公平性。不過,在中國對美投資中,中國國企的占比已降至60%左右,對比國企在中國全球投資中90%的占比,這是一個好消息,說明越來越多的私企開始在美國投資。
史劍道認為,中國投資的另一問題是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網絡間諜”問題。史劍道說,中國應縮小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缺口,特別是從增強其網絡項目的透明度做起。
史劍道對美國政府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他認為,美國審查外國投資的主體不應該直接由國會承擔。美國外資委員會(CFIUS)應負責審查來自海外的投資,通過積極應對投訴,快速進行評估。一旦評估認為有風險,美國外資委員會應該停止相關商務活動,而不是暫停某個并購項目。國會應該評估美國外資委員會,而不要直接審查單個并購交易。
史劍道說,中國在美國的投資越來越多,這對于美國是個機會。美國在鼓勵中國私營企業(yè)投資美國方面做得很好,應該在引進更多、更好的中國投資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