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導入新課是數(shù)學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和關鍵。教師講課導入得好,不僅能吸引住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積極思維、勇于探索、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關鍵詞】農村初中 課堂導入 直接 演示教具 親手實踐 懸念 設疑 實驗
要想上好一節(jié)農村初中數(shù)學課,良好的開端才是成功的一半。特別是現(xiàn)在的農村初中學生大多厭學的情況下,老師上課導入得好,才能吸引住學生喚起學習的求知欲望,才能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學生去積極思維,勇于探索,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所以農村初中數(shù)學科教學課堂導入很重要,下面我就談談我在十多年來教學中覺得還比較有用的幾種導入方式。
一、直接導入法
它是一上課就把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的一種方法。如在講完全平方公式時,先將公式的內容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覺得這公式很好奇,怎么能直接有這樣的結果激起他們想學的動力。
二、演示教具導入法
演示教具導入法能使學生把抽象的東西,通過演示教具形象、具體、生動、直觀地掌握知識。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為1800時,讓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拼在一起。從而從實踐中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0,使學生享受到發(fā)現(xiàn)真理的快樂。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記得牢。
三、親手實踐導入法
親手實踐導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真理。例如:在學習《合并同類項》時,我是這樣活動的,先拿出一小紙袋紙幣,要求同學們幫我數(shù)一數(shù)這一小紙袋紙幣共有多少錢。同學們爭先恐后,非常積極,第一個把紙幣一張一張從小紙袋里拿出來,邊拿出來邊數(shù),0.5角、1.5元、2元……幾分鐘后,結果是10元。另一個學生把1角的紙幣拾張拾張地拿出來,把5角的紙幣兩張兩張地拿出來,二分鐘后,結果也是10元。再另外一個學生把桌面上的紙幣分堆,一堆全是5角、1角、1元的,然后分別數(shù)出每一堆的數(shù)量,時間用了1分鐘,結果也同樣是10元,學生的興趣正濃厚,因勢利導,這時馬上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如果紙袋里的紙幣不是那么少,比現(xiàn)在要多。你們會怎么樣去數(shù)數(shù)呢?以上三位同學的方法選擇哪一位好呢?學生中有很多聲音都在說,選擇第三位同學的數(shù)法比較好。接著問他們,為什么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因為他懂得去分類、尋找規(guī)律,計算快。很自然地引出了同類項的概念。
四、懸念式導入法
懸念式導入法是指在開始講課時先給學生設下懸念。作家在寫作時,往往喜歡設懸念,就像為讀者設下的一個套,把讀者的心牢牢地套住,使他們沉浸在作品中,欲罷不能。在數(shù)學導入的過程中,我們同樣可以設下懸念,讓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或驚訝,或贊嘆,從而抓住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讓他們沉浸在數(shù)學世界里不能他顧。懸念的設置有很多種,一個問題,或一個事例,形式可以多樣,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驚、疑。如在上有理數(shù)的正整數(shù)的次冪這節(jié)課時,我們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導入:老師向學生提問,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折20次,讓學生猜一猜最終的厚度。學生積極思考之后會給出自己的答案,1米,10米當老師告訴學生最終的結果是比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還要高的時候,學生的驚奇就可想而知了。他們尚未學習過有理數(shù)的正整數(shù)次冪這部分內容,面對這么一個天文數(shù)字,顯然是難以接受的。在這個讓他們匪夷所思的答案的驅動下,他們就會產生求知欲,急切的想知道其中的奧妙。一張不起眼的薄紙片僅僅對折20次,會有那么驚人的結果,對學生來說,實在是一個謎,當老師道出這節(jié)課的課題,并告訴他們在學完這節(jié)課之后,就可以揭開謎底,此時學生的好奇心便會轉移到這節(jié)課的學習上,就像讀者遇到懸念后,迫不及待地繼續(xù)讀完整篇文章一樣。
五、設疑式導入法
設疑式導入法是根據(jù)中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疑問,創(chuàng)設矛盾,設置懸念,引起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誘導學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種方法。例如:有一個同學想依照親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塊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帶回家就割出同樣的一塊三角形呢?同學們議論紛紛。然后,我向同學們說,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F(xiàn)在我們就解決這個問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實驗式導入法
數(shù)學來源于活生生的現(xiàn)實,而學生又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無疑,生活實例便成了溝通數(shù)學與學生的橋梁。在許多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數(shù)學問題上,教育者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大量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對問題有個感性的認識。即在生活中尋找出一個模型,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一個基礎。 如在上《圓》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可以大量地聯(lián)系生活,給出許多圓的例子,如,大型油桶,車輪等,讓學生思考,它們能不能用其他的形狀代替,當?shù)贸龇穸ù鸢钢?,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圓形便于滾動的表面現(xiàn)象上得出其內在本質——即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以這樣的方式導入,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入手,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因此,更有利于知識的建構。
總之,數(shù)學的導入法很多,其關鍵就是要創(chuàng)造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huán)境,充分調動內在積極因素,激發(fā)求知欲,使學生處于精神振奮狀態(tài),注意力集中,為學生能順利接受新知識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而導入新課時所選用的內容必須緊扣課題,不能脫離正課主題,更不能與正課有矛盾或沖突。否則不但沒有起到幫助理解新知識的作用,反而干擾了學生對新授課的理解,給學生的認識過程造成了障礙。有效的課堂導入,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根據(jù)這些原則,設計出的導入方式才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張守波 《數(shù)學通報》---淺談中學數(shù)學教學導入新課的方法 1996
[2]吳金鴻 《當代教育文獻》---“導練”教學法的研究和實踐上 2002
[3]王 剛等 《有效備課—初中數(shù)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