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農民收入目標制定農產品干預價格,有可能減弱市場競爭的壓力,使生產力落后的邊際土地投入耕作
據報道,農業(yè)“十三五”規(guī)劃研究取消臨時收儲政策,以解決收儲帶來的價格倒掛、糧食進口量高等問題。
年初以來,國家對部分農產品的價格政策作了重要調整,按新政策,國家將保留對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取消大豆、棉花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今年一號文件也指出,政府將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切實保證農民收益。從發(fā)展趨勢看,我國將逐步放棄對農產品價格形成的政府直接干預,這是一個決策的進步。
政府直接干預農產品價格弊大于利。市場價格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復雜影響,其中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由官員或市場觀察家做出準確預測幾近不可能。如果按照農民收入目標制定農產品干預價格,也有可能減弱市場競爭的壓力,使生產力落后的邊際土地投入耕作,增加農產品成本。長期實行這種政策,將產生保護落后的作用,不利于提高我國農業(yè)生產的國際競爭力。
對農產品價格的政府直接干預還導致政府財政的巨大壓力。在較長的時期內以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的基準價格收購農產品,會使國際市場的農產品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更多地進入國內市場,甚至會導致國家收購到國外農產品,這勢必使政府財政不堪重負。
對農產品定價是個難題。從實際經濟關系看,一方面,面對國際市場相對低廉的農產品價格,政府終將不能長期托起價格;另一方面,如果任國內農產品價格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必然會有更多品質差的土地退出耕作,生產總量將會下降。從流通形勢看,一方面,政府退出農產品定價系統(tǒng)后,國內生產或流通領域鮮有能夠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定價主體,而政府出面已經不可行;另一方面,歐美等農產品出口大國的定價能力以及對我國市場的價格影響能力將顯著增強。這需要我們有更強有力的應對政策。
提高我國農業(yè)綜合競爭力的根本路徑,一是促進我國農業(yè)經營組織體系的現代化,發(fā)展家庭農場,擴大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二是改變農業(yè)技術進步模式。近幾年我國西北地區(qū)的玉米產量迅猛提高,且農民的純收入增加顯著,就得益于旱作農業(yè)技術的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