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效課堂的研究是教學研究永恒的話題。高效課堂是廣大教師迫切希望的,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更是學生、家長拭目以待的。但實際情況是,大量的常態(tài)課堂低效、無效,甚至負效。那么在追求高效課堂的途中,我們是否追問過:什么是低效或無效的課堂?
一、非高效課堂的表現(xiàn)
曾經和一位校長交流,這位校長說:“有效教學研究是一個偽命題,教學總是有一定效果的,也就是總是有效的,現(xiàn)在我們的研究是讓效率變高。”我并不贊成這樣的說法,因為并非所有的教學都是有效的、高效的。其次,有效果未必有效益,南轅北轍的教學行為比比皆是。對此,非高效課堂包括低效課堂、無效課堂和負效課堂三個層面。
1.低效課堂。低效課堂是相對高效課堂而言的,是指教學滿堂灌、低效能的、“學生不愿聽、教師講得累”的、沒有達成預期教學目標的低效性的課堂。低效課堂費時多、效果差,知識傳授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理論與社會生產實踐脫節(jié)問題嚴重,甚至違背我國中長期人才培養(yǎng)的戰(zhàn)略目標,是急需解決的教育教學的大問題。課堂的低效性問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也是比較頭疼的問題。
2.無效課堂。教學有無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的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進步,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所謂無效課堂,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脫鉤,從而導致效率低下甚至是零的課堂教學。無效教學往往是課堂死氣沉沉,課后大練題海,讓學生機械重復或死記硬背。其結果是老師教得認認真真,甚至疲憊不堪,學生卻是學得力不從心,懈怠厭倦;又或是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辛苦學習獲得了一定的收獲,但是與他所付出的精力不能對等起來。課堂上的這種無效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師生雙方的動機水平和身心健康。
3.負效課堂。負效的課堂一般不會有,但教師的課堂教學違背教學的本質進行所謂的教學時,這種教學不僅沒有讓學生獲得學習收獲,反而滋生一些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因素,這樣課堂就是負效課堂。與無效課堂相比,負效課堂更是殆害無窮。他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撲滅學生的求知熱情,過量占據學生的學習時間,傷害學生幼稚的心靈,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這種課堂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大量的機械、重復的練習操作,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課堂教學就會從低效轉化為負效;二是教師對課堂突發(fā)事件處理不當,就會刺激學生的心靈,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或者出現(xiàn)體罰和變相體罰,傷害了學生自尊,侮辱了學生人格,教學效率就轉化為負效教學了。
二、非高效課堂的原因分析
筆者在深入課堂聽課中,普遍覺得教學效益不高,許多的課堂存在低效、無效和負效的非高效現(xiàn)象。冷靜思考之后,我認為造成非高效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不高,是造成課堂教學“低效”的關鍵。其主要表現(xiàn)在理論學習欠系統(tǒng)、學程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教學語言欠規(guī)范生動等方面。部分教師事業(yè)心、進取心不強,對待教學工作僅僅是應付了事,沒有認真鉆研教學業(yè)務,那么他們的教學效果必然偏差。還有許多教師常常以忙于抄寫教案、批改作業(yè)等日常工作為借口,不學不思。教學中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的課例,教師沒能及時進行反思,去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原因,一下課就讓它隨著批改作業(yè)翻過去了。更無法對身邊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從而影響自身業(yè)務能力的提高,這是造成課堂效率低下的間接原因。
二是教材內容理解不夠透徹。由于教師對教材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教學時出現(xiàn)許多的尷尬,也造成課堂教學低效原因。首先是教師對教材內容不夠明確。使得教師看了教材卻捉摸不透,很難把握這節(jié)課教學內容要點,教學低效也是常理之中。其次是教師過于依賴教材。部分教師過于依賴教材,很難做到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未能有效地變“死教材”為“活教材”,從而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三是課前備課與預設不夠認真。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預設教案不適用。許多教師編寫教案只是抄寫舊教案或名師教案上教案,甚至直接將買來的教案帶進教室使用,還有的教師從網絡下載并打印出來的教案;而課前備課沒有進行深鉆教材、分析學情;有的教師預設教案只關注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不是預設用于課堂教學的教案。二是分析教材不深入。對編者的意圖不理解,以至出現(xiàn)把簡單的課上得很復雜,更不用說去合理使用教材,超越教材,從而無法進行有效教學。三是目標制訂不合理。課前沒有認真?zhèn)湔n就不能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抄寫教案,目標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所以目標連自己也不清楚,講到哪兒算哪兒;沒有吃透教材、沒有分析學情,所以出現(xiàn)了教學目標不合理,要么高不可攀,要么過于容易,很不切合實際;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要么完不成,要么早早的沒事干。
四是課堂教學不夠扎實。一是環(huán)節(jié)安排不合理。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跳不出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框框,依然按照教案所預設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推進,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二是教學方法不創(chuàng)新。部分教師依然采用講授法或一問一答的方法;有的課堂教師采取傳統(tǒng)的“滿堂灌”、“滿堂問”;有的教師習慣于“專制式”的教,學生習慣于“被動式”的學。結果造成了學生不會學,不懂學,乃至學不好,學習效益低下。三是課堂調控不到位。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喜歡執(zhí)行教案過程,在課堂上習慣于照本宣科,不愿面對教學現(xiàn)場的“意外”去適切地導引生成;也不善于挖掘課堂教學過程生成出來有用資源,進而轉化成可以利用的課程教學資源;同時也缺乏教學策略,不善于將意外或亮點等資源轉化為新的學習話題,導致課堂生成出來的有價值問題不能得到很好利用。這樣,勢必造成課堂教學效率偏差的現(xiàn)象。四是開展活動無實效。課堂上“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喜歡說哪個就說哪個”等形式充斥著整個課堂,這必然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