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與時俱進,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進行有效的提問能夠啟發(fā)學生思考,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情感交流,也有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的提問存在弱效或者無效的問題,導致閱讀教學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本文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提問
0.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逐漸開始關注教學的有效性。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閱讀教學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高中語文的教學效果。提問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較多的教學方式,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1]。通過提問能夠啟發(fā)學生思維,對教學進行評價,并能夠促進預期教學目標的達成??梢哉f,巧妙地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作答是成功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但是當前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并非所有的提問都能達到應用的效果,經(jīng)常出現(xiàn)提問不明、提問無效等問題。為了保障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深入了解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問弱效或無效的問題,并總結保障提問有效性的方法,以此促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提高。
1.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問弱效的現(xiàn)狀分析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效果的優(yōu)劣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2]。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提問時,很多教師的提問往往無法發(fā)揮應有的教學效果,普遍存在提問弱效或無效等問題,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1提問內(nèi)容設計不合理
一些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表現(xiàn)討論性與啟發(fā)性,往往會營造出討論的氛圍,在一堂課上提出很多問題,讓學生疲于應付。由于提出的問題過多,學生往往沒有充足的時間思考,更無法進行判斷或者質疑,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一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提出的問題太過膚淺,提供給學生的思維空間較小,也缺乏應有的啟發(fā)性,學生只需要回答對或者不對即可。這樣的提問方式雖然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但實質上學生并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思維能力得不到訓練,也會導致部分學生養(yǎng)成淺嘗輒止的習慣。
1.2沒有兼顧提問的均等性
部分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忽視了提問的均等性,提問的對象大多為成績好的學生。研究表明,很多教師對待優(yōu)等生與差生的態(tài)度存在很大的差異[3]。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遇到差生不能回答的問題,常會立即說出答案或者讓其他學生回答,而很少給出提示或者改變提問方式;在等待差生回答問題時給出的時間也較少,多是直接給出答案等。這樣的情況在公開課上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一些教師為了保障教學的順利進行以及回答的流利性,大多是選擇優(yōu)等生回答問題,或者為了追求提問對象的全體性,而讓差生回答十分簡單的問題。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的不均等性,讓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活動中,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甚至不愿意去思考問題,這樣嚴重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讓他們產(chǎn)生自卑心理。
1.3提問的目的不明確
部分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出的問題隨意性很大,或者提出的問題目的不明確。很多教師往往是課前沒有進行深入鉆研并對提問進行合理設計,在課堂上想到什么問題就直接提出來,導致提出的問題沒有針對性,并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缺乏銜接。同時一些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帶有一定的懲治性,而并非將提出的問題建立在教學內(nèi)容之上。如一些教師見到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有學生在課堂上做小動作,不是通過提醒等方式來制止他們,而是通過提出問題來提醒學生,如果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這時候教師就會借這個時機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運用這種方式不僅會浪費課堂教學時間,也會讓被批評的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
2.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進行提問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它屬于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內(nèi)容與特點,教師根據(jù)結合教學的內(nèi)容與特點保障提問的有效性。
2.1對問題進行合理設計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課堂提問之前,教師應該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首先應該明確提出問題的目的,盡量提出能夠啟發(fā)學生思維的問題,然后再對問題進行設計。在設計課堂問題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nèi)容來設置提問點,做到從教學的重難點處提問、從情感轉折處提問以及從文章特色處提問。這樣就能有效突出語文閱讀的重點與難點,引導學生思考,并讓他們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講解《合歡樹》一課時,作者在幾次對母親的描述中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描述了年少的自己與中年的母親,表現(xiàn)出母親為了兒子的病四處奔走的辛勞,其中包含希望、失望交織的掙扎;在后半部分講述了母親栽種合歡樹的故事,表現(xiàn)出母親背負著沉重負擔,在奔波、焦慮的同時也留有一份對美、對生活的熱愛。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只能體會到作者對母親的贊美,對于其中情感的變化、轉折往往很難理解并準確把握,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根據(jù)作者情感的轉折來設置問題。
2.2在提問過程中進行有效介入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提問的方式、學生的參與度等,要想保障提問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的介入與控制。在提出問題后當遇到學生回答不出來或者猶豫不決,這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介入其中,讓學生受到啟發(fā),進而順利給出解答,這就是有效介入。常用的介入方式有:(1)檢查學生是否明白提出問題的意思;(2)給出相應的提示,化簡為繁;(3)對提出的問題進行重述;(4)改變陳述問題的方式等。通過有效的介入,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思考逐漸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善意與親切,也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3.結語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可以看做一門藝術,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做好充足的準備,不斷提高自身的提問技能,注重提問的有效性與科學性,以此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鄭春安.語文閱讀教學與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2).
[2]石峰.講究提問藝術,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J].文教資料,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