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心理學認為,理論基礎群體動力學是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一個良好運轉的團體,具有吸引各個成員的凝聚力。而這種力量來自成員對團體內部建立起來的一定規(guī)范和價值的遵從,它使個體的動機需求與團體目標緊密相連,使得團體行為深深地影響個體行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使廣大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使學生內心世界豐富,精神生活充實,使學生潛能得到發(fā)揮,讓學生的人生價值得到正確體現。
一、提升個性親和力在自己更在他人
中學生學習生活就在每一天的忙碌或休閑中推進,不管風吹雨打,只有用功了,知識才能積累,技能才能得以發(fā)展成熟,運用才會得心應手。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長既是個體發(fā)展與團體合作的互動,更是個性與生存環(huán)境如何融洽并得以提升而走向成熟的過程。而團體的合作力、親和力、心理互動力,就建立在個體個性的不斷學習和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
因此,教育教學并不是純粹的教學生知識技能,更多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學會或掌握生活技能,提升生活質量,為社會做出貢獻??衫脤W生身邊的事例來說理,讓學生心理上有種熟悉又陌生的成長誘導。這樣,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有了勤奮的內驅力。在此基礎上,可再利用學生不太會贊美別人的心理,進行一些有趣的提升團體心理健康的游戲,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真誠地欣賞贊美他人。
附活動設計:贊美衣。
目的:鞏固活動一的情緒體驗。
時間:15分鐘。
過程:
1.發(fā)給每個成員一張性格形容詞表,每位學員需從36個形容詞中找出最能形容自己性格的10個形容詞,并把它們貼在自己胸前的白紙上;
2.分組:9人一組;
3.每人發(fā)給8張標簽紙,組員需向另外8位成員派發(fā)最能形容他們的標簽(最多8個、最少5個),挑選后,貼在他們背上的大白紙上;
4.每人從身上摘下白紙,比較自己與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5.核對完資料后,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感受:
1)你同意別人給你的形容詞嗎?
2)當你看到自我評價與別人對你的評價有差異時,感受如何?
3)你的同學是怎樣評價你的?
4)你怎樣看待彼此的肯定與支持?
還可利用這個活動進行定期的簡化互動表揚,要求每個學生都在周記中表揚五個同學,并且要說明理由,必須是最近所發(fā)生的特別讓自己或別人感動的事情。持之以恒,互動欣賞的上進沖擊力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升,團結奮進的集體也逐漸形成。
在班級團體心理輔導中,由于成員間的人際互動,他人的存在對自己就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讓成員認識到,有不少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處境,有助于消除他們的自卑感與孤獨感。這面“鏡子”也為成員提供了改善適應行為的多個榜樣,利于他們從多個角度洞察自己,增強自身發(fā)展的信心與勇氣。
二、提升心理期待更能促進團體沖擊力
心理健康教育學認為,團體輔導提供給成員豐富的接受反饋的機會,較之個別情景的反饋,團體的反映更具沖擊力。特別是多個成員的相同的看法或反映可形成一定的團體壓力,促使成員改變不正確的觀念,改善自己的行為。
青少年在心理上處于青春發(fā)育時期,這一時期的最大特點是生理的蓬勃成長和急劇變化,特別是處于外形劇變、機能增強和性成熟的“三大巨變”中。青少年身心變化,集中表現出這個階段過渡性(從幼稚過渡到成熟)、閉鎖性、社會性和動蕩性的四大特點。而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又表現出與小學生不同的特點,初中生的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要求別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高中生則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肯定,期待心理更強。
心理期待是希望學習的對象存在什么或表達的對象成為什么以滿足自我需要的心理現象,是動機更是活動,是起點更是過程,是火種更是篝火。心理健康教育要著力于做好每個細節(jié),因為細節(jié)決定成敗。團體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讓班主任把一個松散的團體逐步培養(yǎng)成為具備團結互助功能的團體。
總之,要有針對性地通過學生共同成長的課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輔導上以發(fā)展性心理輔導為重點鋪開。團體心理輔導要充分利用身邊現有的資源,使輔導起到更積極的誘導、修正、推進作用。群體動力學的研究者——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整體比部分重要,群體作為一種內在的關系組成的系統(tǒng),其影響力或作用遠大于孤立的個體。個體在群體中生活,不僅取決于個體的個人生活空間,而且也受群體心理場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