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高中的學(xué)生對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往往容易混淆,原因在于學(xué)生對這兩種用法不了解,下面就這兩種用法做一下比較。
對于使動用法,可以從使動詞的語法功能來辨別。使令性動詞后跟的是兼語,如,“它使我明白一個道理”,其中,“它”是主語,“使”是謂語,“我”是“使”的賓語,同時也是“明白”的主語,“明白”就是“我”的謂語了,所以只要是使動用法,就一定會形成一種倒過來的主謂關(guān)系。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其中,“活”是使動用法,“使之活”,那么,就可以看成是“之”做主語,“活”做謂語動詞,即“之活”(項伯活下來);再如,“外連衡而斗諸侯”(《過秦論》),“斗”是使動用法,就可以看成是“諸侯斗”(諸侯相斗),諸侯是主語,斗是謂語;再如,“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其中,“從”是使動用法,那么,就可以看成是“百余騎從”(百余騎跟從)這樣的主謂關(guān)系。不管什么詞性的使動用法,都可以用這種判斷方法來辨別。大家可以試試下面幾個例子:“我行法,當(dāng)?shù)荣F賤,均貧富”(《三朝北盟會編》),“貴賤等,貧富均”;“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疏》),“根本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先生的恩德,真是使死者復(fù)生,使白骨長肉啊,可以看成“死(人)生,骨(長)肉”。只要符合這樣的倒過來的主謂關(guān)系,就可以看成是使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就是用如動詞的形容詞或名詞在充當(dāng)謂語時,表示主語認(rèn)為賓語怎么樣或主語把賓語當(dāng)作誰或什么的一種用法。簡單點說,“意動”就是一種主觀意圖,常常會譯成“認(rèn)為”“以為”“覺得”“把……當(dāng)作”這樣的意思,表示的內(nèi)容往往只是一種主觀看法。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可以譯成“覺得很奇怪”;“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中的“侶”與“友”,可以譯成“把……當(dāng)作伴侶,把……當(dāng)作朋友”;“孔子登東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字,可以譯成“認(rèn)為……小,覺得……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美”,可以譯成“認(rèn)為我美”;等等??偠灾?,意動就是自己認(rèn)為或覺得怎么樣的這樣的一種用法。
這樣,從語法和解釋兩方面來看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就變得很好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