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最感興趣的是詩歌,而在詩歌當中他們最喜歡的是宋詞。但是學生對于詩詞的喜歡只是基于感官,一旦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理解,他們就不知所以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他們的理由。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中要求:“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睘榇耍谠姼杞虒W中,要精選重點,鑒賞研讀。以《柳永詞兩首》為例,談談如何確定學習的內容,做好相應的教學設計。
《柳永詞兩首》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作者柳永是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柳永詞顯著的特點是語言通俗而不失雅趣,意境清麗,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锻3薄贰队炅剽彙吠鲎杂诹乐郑秋L格和手法各不相同的,前者是描寫都市風光,后者寫羈旅行役。但也有共同之處,就是情致婉轉,具有畫面感。對于柳永詞的把握重點是從意境和畫面感入手,然后探究背后的藝術手法。
《望海潮》描寫的是杭州的都市風貌,詞的首句用“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概括了全詞,然后從三個方面一一敘說:“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對應“形勝”;“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對應“都會”;“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對應“繁華”。采用的鋪敘手法 ,先用首句概括,后從三個方面進行一一敘述。下闋寫了西湖的湖山之美,名句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面寫了都市百姓和官員的安逸生活,最后點出了寫作意圖,也和它的“投贈詞”的類屬相吻合。整首詞就像一幅濃墨重彩的長卷圖畫:既有遠鏡頭的寫意,又有近鏡頭的特寫;既有湖邊釣魚老翁的怡然自得,湖中采蓮孩童的喧鬧嬉戲,又有權貴出行的氣派威風。作者采用具有特征的意象,如,煙柳、風簾、云樹、怒濤、桂子、荷花等,通過這些美好或者有氣勢的景物,來寫錢塘的繁華,飽滿的感情使詞作很具有感染力。
《雨霖鈴》被稱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是一首“羈旅離別”詞。詞中的名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意境纏綿悱惻,凄清婉麗,學生很容易感受到這種哀婉、凄清的意境,哪怕不能言說。
那么,為什么這首詞會呈現(xiàn)出這樣的意境,是應該著重分析的。從藝術手法看,這首詞最重要的有“融情于景”、“虛實結合”兩種手法?!昂s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用具體的夏末秋初的意象,營造了凄冷、迷離的送別氛圍,然后具體寫離別的環(huán)境和人物情態(tài),這些寫的都是“實景”;下闋寫的是設想離別以后的心理,用“酒醒何處”、“此去經年”等,寫了自己想象中的別后情景,用“應是”、“便縱有”兩個讓步假設句,寫了別后自己孤寂的心情,寫的是“虛景”。如果只有實景,那么詞就會顯得太過直白,缺乏婉約之美;如果一味地虛寫,就會顯得太過矯情。而柳永將二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恰到好處,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就有了纏綿悱惻、欲說還休的境界。
在詩歌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其實就是注重學生的整體感知,并引導學生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而抓住一個知識點,帶領學生分析詩詞,就是教給學生鑒賞作品的方法和方向,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