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續(xù)近20年的城市化,在近幾年來遇到了土地供給瓶頸。由于存在農村集體土地和城市土地“同地不同權”的狀況,根據現有的法律,中國城市化過程中需要的增量土地,過去一般要通過征用農地的方式來實現。
但這種征用農地擴張的辦法,由于18億畝的耕地紅線屢被觸及,以及征地過程中暴力事件的頻發(fā),尤其是物權法實施之后,征地補償越來越高,政府收益遞減,已經越來越不可行。
城市仍然在繼續(xù)擴張。這就需要一個新的突破口:讓農村集體產權中的建設用地以及宅基地,進入城市土地的供應序列。一年前,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提出,土地管理要“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yōu)化結構,提升效率”。一旦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合法進入市場的問題解決了,地方政府其實可以就此“解套”。
在沿海各發(fā)達城市中的城中村和大城市的邊緣地帶,農村土地特別是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城市的通道,其實已經在地方實踐和高層默許,以及地方政府面臨土地擴張壓力等諸多因素下,漸成氣候。而在即將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推進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在內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亦是其重點內容之一。
綜合近期有關決策咨詢建議,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一個極有可能聚焦的主題,就是推進包括土地政策改革在內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農村土地和集體產權的情況差異很大,因此根據不同地區(qū)的情況分類推進,就成為改革實踐中的重要一環(huán)。而后以試點形式帶動整體改革的路徑,也漸漸清晰。
本刊就此對浙江溫州樂清市農地入市改革30年過程進行了調查。樂清一地關于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抵押、流轉、合法化的經驗,或能為農村集體土地改革,和早日實現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城市國有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要素市場平等化,提供可資借鑒的探索經驗。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