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90年代,非洲商人便開始涌入廣州,在越秀小北、下塘西及白云三元里一帶,形成了亞洲最大的非洲人聚居地,如今在此生活的非洲人,究竟有多少還沒有精準的官方數(shù)字,坊間傳說可能高達20萬之多。對于大多數(shù)前來廣州的非洲人,他們學會的第一個中文詞匯就是“小北”,第一個住所幾乎都是寶漢直街上狹小廉價的單間。
寶漢直街,一條位于廣州市中心地帶的城中村老街區(qū),是初到廣州的新人向前輩請教經(jīng)驗的學校;是勤勞的商人交流市場行情,匯兌貨幣,與珠三角工廠中介洽談生意的交易所;是夜幕降臨寂寞的浪人茶余飯后交友談心的歸宿。恰如異鄉(xiāng)人來到一個陌生城市的車站,寶漢直街是非洲人致富之路的起點。他們中的多數(shù),如果順利,從中非貿(mào)易中賺得第一桶金后,便會把他們的親人接來,開始尋找在廣州乃至珠三角的靠近市場、生活更加舒適便利的新居所,那里才是他們的下一站。
游走在寶漢直街的非洲人,帶著一個來中國做生意的簡單夢想,將中國的廉價商品運回非洲。在白天匆匆的路人和晚上疲憊的身影背后,也許是買到合適商品、收到貨款的喜悅;也許是徒勞一天、生意坎坷的悲傷。這些畫面,看起來和中國的農(nóng)民工務工潮多少相似。然而,有一點確實很不相同,他們不是中國人,而中國也不是移民國家,居留、勞務簽證問題就如這塊夢想之地的魔咒。在一次次的突擊檢查中,甚至有一些合法的非洲人也感到不安,還有人流下了淚水。
這些膚色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異國公民,多數(shù)是他們社會中的佼佼者。就和早期到海外淘金的華人一樣,只有那些敢于離開家園外出漂泊闖蕩、敢于承擔失敗風險的人們才能獲得在物質(zhì)財富和社會地位方面的最快飛躍。誰又知道今天你我在高檔餐廳、商場甚至自家小區(qū)遇到的獲得成功的非洲人,他們剛到廣州的時候,連鑰匙、煤氣爐等也不會用,實在急了踢門進入房間,煤氣用完了連爐帶罐搬到房東面前。
事實上,這條街承載了一個國際都市的多元性,這里不僅有來自幾十個國家的非洲人和中東人,也有來自中國西北、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這里不僅有廣州本地人,也有來自中國各省的外來務工人員;這里就如活態(tài)的博物館,展示了多樣化的國家、種族、民族、族群、語言、方言;這條街其實就是這個城市的人文景觀和文化遺產(chǎn)。與此同時,一系列如外籍人士的管理、治安、衛(wèi)生等問題也伴隨而來。
也許多少年后,廣州會有條“中外通商之街”,它的名字就叫“寶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