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礻?/p>
【摘 要】貝尼尼是17世紀巴洛克雕塑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滿激情與動感;他開創(chuàng)了巴洛克時代的雕塑藝術風格;他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把建筑、雕刻和繪畫結合起來的偉大藝術家。本文以貝尼尼在十七世紀的部分代表作品進行梳理,分析貝尼尼給雕塑藝術帶來的新與奇。
【關鍵詞】貝尼尼;巴洛克;雕塑
一、關于貝尼尼
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行業(yè)的歷史越輝煌,要想在這個行業(yè)有個立足之地就越不容易。十七世紀的羅馬是一座雕像比居民還要多的城市,這里也理所當然成為了雕塑家的樂園。曾在這里生活過的一個年輕的雕塑學者說“跟著別人走就永遠不可能超過別人”,最終這個年輕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他偏離大師們的雕塑道路,突破當時傳統(tǒng)的雕塑審美觀念,開創(chuàng)出強調激情和運動的雕塑藝術,他就是著名的意大利巴洛克藝術家吉安·洛倫索·貝尼尼。
貝尼尼(1598-1680)生于拿波里,1605年舉家遷至羅馬,貝尼尼的主要創(chuàng)作時期集中在十七世紀。當時的人們稱贊貝尼尼他上演了一出大眾戲,其中布景是他畫的,雕像是他雕的,機械是他發(fā)明的,音樂是他譜曲的,喜劇的劇本是他寫的,就連劇院也是他建造的。正是這種廣泛的涉獵也使他在處理雕塑題材的表現手法更為靈活,他的作品往往具有較強的情節(jié)敘事性,并突破地采用了舞美的設計手法。他對雕塑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被后人稱為巴洛克藝術雕塑風格的誕生?!鞍吐蹇恕币辉~來源于葡萄牙語,指的是珠寶中大而不規(guī)則的珍珠,正是由于這種珍珠華美而罕見,所以后人用這個詞來指奇特、怪誕而又令人心動的藝術風格【1】。正如赫伯特·里德說,“巴洛克風格作為一種主導風格,把人類精神從古典主義的枷鎖中解放了出來,使其沉溺于無邊無際的,令人神往的夢幻之中” 【2】。
二、十七世紀貝尼尼的部分作品賞析
1、激情的發(fā)泄——《阿波羅與達芙妮》1622年--1624年
《阿波羅與達芙妮》取材于希臘神話,描述的是太陽神阿波羅愛上了河神的女兒達芙妮,但達芙妮對于這位年輕而俊美的追求者毫無興趣。阿波羅決定靠自己的神力讓達芙妮為他著迷,就在他要抱住達芙妮的時候,達芙妮向父親求救,她的父親就使出魔法,將女兒達芙妮變成了一顆月桂樹【3】。作品采用大理石作為材料,人物的布料、肌膚塑造都清晰動人,纖細的柔美風格,體現出貝尼尼受到古典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讓人不禁想起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但他們的雕塑風格完全不同。米開朗基羅的在塑造人物的時候往往是追求沉穩(wěn)、雄厚、陽剛之美,而貝尼尼卻打破了這固有的原則,選擇追求運動與裝飾的細膩之美。貝尼尼對皮膚和頭發(fā)的表面紋理觀察入微,對于雕塑整體氛圍的把握有著別開生面的處理方法,帶來了一種時間概念。這件集文學性、運動感、唯美主義于一身的作品在整個羅馬引起了轟動,也令年僅27歲得貝尼尼聲名鵲起。
2、運動的追求——《大衛(wèi)》1623年
大衛(wèi),一個被雕塑家所青睞的形象,他是圣經《舊約》中的以色列人的英雄,在一次對非利士人的戰(zhàn)斗中殺死了巨人哥利亞的勇者。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三位偉大的雕塑家塑造過《大衛(wèi)》的雕像,他們是多納泰羅、委羅基奧和米開朗基羅。雖然是同一個題材,但不同的雕塑家選擇人物的年齡、體態(tài)、衣著、附屬物以及選用的材質都不同,塑造風格也各有千秋。就單從人物的內容與動態(tài)來說,貝尼尼的《大衛(wèi)》顯得就與眾不同了。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其他三位雕塑家的大衛(wèi)形象都是處于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貝尼尼卻選擇一個動態(tài)極大的角度表現,人物的肌肉和表情都隨著情緒的刻畫表達的淋漓盡致。雕塑中的大衛(wèi)正在極力扭動身體準備將石頭甩向歌利亞,抓住了大衛(wèi)作戰(zhàn)時高度緊張的神態(tài),就好像大衛(wèi)手中的石子轉眼就要擲去,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蓄勢待發(fā)的力量,帶給人們視覺上的動感更加強烈。
3、神秘的幻想——《圣德列薩祭壇》1645年-1652年
《圣德列薩祭壇》取材自西班牙偉大神話故事,圣德列薩是一名修女,講述的是這名修女在幻覺中看見一位天使用閃著火花的愛情金箭刺入她的心臟。貝尼尼抓住圣德列薩的痛苦而甜蜜的狀態(tài)來來創(chuàng)作,將她的手腳松垂,身子橫臥在云中,她臉色蒼白,嘴角微啟,兩眼輕合,整組雕塑都被籠罩在一層亦真亦幻的氛圍中,充滿了宗教的神圣和人性的狂迷。再看雕塑的后上方,貝尼尼又用許多長短不齊的鍍金管做成光束,當它們在光線的作用下產生了一種神秘的氣氛。貝尼尼還在在雕塑周圍有安放科爾納羅家族成員的雕像,似乎這些人正在目睹這些奇異的景觀,從而使作品與周圍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關系,突破雕塑本身的限制,融合了準確的舞臺意識,使雕塑向繪畫靠近。通常雕塑是一種展示形體的藝術,雕塑作品就應該把注意力和吸引力放在雕塑作品本身,它不同于繪畫,繪畫讓觀眾感受畫面之外的氛圍則是分內之事【4】。貝尼尼這種把繪畫的表現手法運用到雕塑上來,可以看出貝尼尼追求的不僅是形象的獨特性描繪和運動感的表現,而且更加追求創(chuàng)新,這種大膽的表現體現出了他的在雕塑創(chuàng)作上的新穎獨到,正如詹森在《藝術史》一書中曾說:“巴洛克藝術承認在雕刻與繪畫之間沒有鮮明的區(qū)別,這兩種藝術可能會進入一種前所未有的共生現象,或者,更精確地說,兩者結合形成一種復合的幻覺,就像舞臺效果一樣”【5】。
4、完美的結合——《四河噴泉》1648年-1951年
《四河噴泉》建立在羅馬納沃納廣場中心,水池中用石灰?guī)r壘成了一座假山,假山朝著廣場的四個區(qū)域,象征四大洲。每個區(qū)域的巖石上坐著一尊裸體人像,象征著四大洲的四條河流:尼羅河坐在非洲,身邊有一棵非洲典型的樹種--棕櫚樹,代表非洲的風景;多瑙河坐在刻有教皇徽章的巖石上,腳邊隧洞口有只口吐泉水的雄獅,象征著歐洲精神;亞洲恒河手里握著一根樹枝,意味著這條河有眾多的支流;北美洲的河流以密西西比河上游的支流普拉特河為代表,被塑造了一個黑人的形象。這四個裸體雕像像是受到了米開朗基羅的《墓》《夜》《晝》《晨》的構思啟發(fā),這是但貝尼尼的人體動作幅度極大,已經不是米開朗基羅的靜穆了,四個巨人像是隨便坐在假山上,神態(tài)自然。在這四個區(qū)域中間連結成了一個方尖塔,形似教堂,散發(fā)著宗教的氣息。由于貝尼尼的一生為好幾代教皇服務,所做作品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為教皇、國王之命所做的雕塑,一類是為自己的朋友家人所作的雕塑。這件作品迎合了當時教皇的意圖,整個構思可以理解為宣揚天主教和歌頌教皇的紀念碑,它意味著基督教將拯救眾生。
三、總結
通過以上貝尼尼的部分作品,我們感受到貝尼尼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藝術的激情及舞臺的戲劇性的效果,還讓我們感受到了裝飾性的夸張和賦予想象力的構思表現手法。貝尼尼的大膽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將雕塑、建筑及繪畫融合在一起的先河,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在同一作品中得到表現,這些給世界藝術寶庫增加了新的財富,他在世界美術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極大豐富了雕塑藝術的表現形式,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偉大雕塑家。
【參考文獻】
[1]溫泥·海德·米奈著,孫小金譯,孫宜學校.巴洛克與洛可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88.
[2](英)赫伯特·里德.藝術的真諦[M].王柯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1.
[3]方珊,邊國英,王芊.多維的視象[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5,126,156.
[4]王寧宇.雕塑藝術欣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53,198.
[5]詹森.藝術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