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嬋媛 劉麗江
【摘 要】亞里士多德在學界一直被公認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也是至今還在普遍適用的形式邏輯的創(chuàng)始人。作為這樣的哲學家,人們可能都會以為他是一位重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邏輯分析的哲學家。確實,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概念分析和概念分類。僅僅看成是抽象邏輯的東西來理解,就會給人以折中甚至矛盾混亂印象。亞里士多德關于實踐與制作做了清晰的辨認。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實踐與制作
一、亞里士多德關于實踐哲學的解釋
在歷史進程中任何觀點都不是陡然出現(xiàn)的,而是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實踐觀點也是一樣。早在古希臘時期,實踐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就引起了哲學家的注意,蘇格拉底就曾說過,“只要一息尚在,我永不停止哲學的實踐”。亞里士多德對實踐的探索,便開始與對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這一著名的觀點的不滿。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精神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人的感覺、認識、理智和思辨等;一類是人的激情、欲望和意識等。我們把前者叫做人類精神的理性方面,而后者則是人類精神的非理智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精神的這兩個方面或兩種類型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而蘇格拉底所說的“美德”應該是屬于人類精神的非理智方面,“知識”則是屬于人類精神的理智方面,因此,“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實質(zhì)是對人類精神的這種劃分相對應,亞里士多德對人類活動模式進行區(qū)分:一類是在人的理性知識支配下進行的制作生產(chǎn)和技術等方面的活動;另一類則是在人的非理智因素支配下追求正義善良美好等美德的政治和倫理等方面的活動。這后一類活動,就是亞里士多德要探索的“實踐”。
實際上,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克倫理學》中的語境,就是探尋人生幸福達到最善的幸福實現(xiàn)人的最高貴的德行的倫理學語境。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語境實質(zhì)就是執(zhí)行“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尺度”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最大和最好的善。”幸??梢苑譃槿悾骸耙磺腥硕及研腋w為三種生活方式,即政治的、哲學的和享樂的?!蹦敲矗裁词巧??亞里士多德說:“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靈魂的現(xiàn)實活動?!睆纳婆c人的關系來看,“善分為三類,即外在諸善,身體中的諸善和靈魂中的諸善,而至福之人擁有全部這些善?!膘`魂中的善是最好的。
亞里士多德關于實踐哲學的基本含義
如果我們把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放在他的整個哲學所具有的人文意蘊的背景中來理解,
那么“實踐”實質(zhì)上是使人自己不斷地成為人的活動。亞里士多德說:“人一旦趨于完善就是最優(yōu)良的動物…一旦他毫無德性,那么他就會為最邪惡殘暴的動物,就會充滿無盡的貪婪?!痹陉U述某些具體問題時,亞里士多德可能會用更高的“善”的標準來批判人的某些具體活動,這些身體的活動屬于那些外在的善、低級的善,從而也就被排除出“實踐”的范圍。但就更大的視野來看,這些具體的活動還是有利于人的存在和發(fā)展,還是使人趨于完善的步驟,還是應該屬于“實踐”的范圍。也正是由于對“實踐”的這種廣義的理解,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才不會只是狹義的倫理學,而是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理、心理、數(shù)學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的哲學。
在亞里士多德以后的相當長的時間里,由于《尼各馬克倫理學》沒有被發(fā)現(xiàn),由于人們對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抽象邏輯的關注,人們對“實踐”概念的理解也就逐漸走樣和變味。許多哲學家雖然也像亞里士多德一樣,沿用著“energeia”這一概念,用它來表達最高的活動,中,但是由于離開了亞里士多德所具有的人文情懷,“實踐”也就被理解成了由向外的趨向造成的行為?!皩嵺`”逐步地成為了與理論德行善等相分離的外在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這種活動被看成了只是理論的一種派生形式,只是理論和邏各斯的一種影子。到了羅吉爾?培根時,實踐概念才重新與道德行為發(fā)生了關聯(lián)。羅吉爾?培根時,實踐概念才重新與道德行為發(fā)生了關聯(lián)。
實踐哲學在整個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源遠流長,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西方哲學的開端—古希臘哲學。在古希臘哲學中,實踐概念雖然在前亞里士多德哲學中就已存在,但是,亞里士多德才是西方實踐哲學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
二、亞里士多德在實踐與制作的區(qū)別中,展開了他關于實踐的思想
(一)實踐和制作的區(qū)別首先在于實踐是一種德行的實現(xiàn)活動,而制作在于依據(jù)自然的原理去制作。實踐重于“行”,制作重于“知”。實踐是一種道德活動,對于這種道德活動來說,知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亞里士多德批判一種說法,這種說法認為,對善自身的認識有益于對善的事業(yè)的實行和取得,這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其實認識是屬于科學的事,而所有的科學都只是在追求一種具體的善,制作和生產(chǎn)是屬于科學的事,而把善自身束之高閣。所以他強調(diào)認識在實踐中并不重要,相反其他條件卻非常重要。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多次強調(diào)時間是善的活動,而人的善就是合乎德行而生成的靈魂的實現(xiàn)活動。制作是一種在技術指導下的生產(chǎn),它具有按理性和原理操作的品質(zhì)。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在這種實現(xiàn)活動的重要性,他斷言,在實踐中,沒有一個普遍知識的人,可以比有普遍知識的人更加出色。
(二)其次,實踐與制作的區(qū)別還在于它們依據(jù)兩種不同的思考和理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與制作都是在思考的指導下完成。然而,實踐與制作所依據(jù)思考是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的。這種區(qū)別在于它們依據(jù)兩種不同的理性。實踐的理性是“明智”,制作的理性是“理智”。
所謂明智就是善于策劃對自身的善及其有益的事。明智是關于使人公正、高尚和善良的事,是一個善良人的實踐;明智又是一種考慮和策劃,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明智就是“對于一種好生活總體上有益……所以,在總體上明智的人就是善于考慮總體的善的人。明智不是科學,科學的對象是不可改變的、必然的。如果說一個明智的人就是一個善于考慮和策劃的人,那么,沒有任何人會對那些他不能改變、不能有所作為的事物加以考慮和策劃。人們不能考慮和策劃那些處于必然的事物,所以明智并不是科學。明智也不是技藝,也之所以不是技藝,是因為實踐和制作在始因上不同。明智“是一種同善惡相關的、合乎邏各斯的、求真的實踐品質(zhì)。所以明智是一種區(qū)別于技藝的德行,明智支配下的活動是一種非技藝性的道德活動。
所謂“理智”則指的是科學和技藝的理性。理智是一種科學理性,它的對象具有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的普遍永恒的特點,同時,理智具有窮究事物原理的本性。理智有一種向著終極的趨向;另一方面,理智又是一種記憶性思考,因為一切技藝都和生成有關,并且技藝是同志作相關的,那么技藝就不與實踐相關。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雖然區(qū)分了科學與技藝,但是,卻認為科學與技藝只是對象不同,而其思考卻屬于一種類型,這就是理智。
(三)實踐和制作的區(qū)別還在于實踐是一種以自身為目的,或者說目的內(nèi)在于自身活動;制作則是以外的事物為目的,結果是高于活動的。一切活動都有目的,但是目的的表現(xiàn)卻是不相同的,有時候它就是實現(xiàn)活動本身,有時候它是活動之外的成果。實踐的理性是明智,而明智是一種德行,一種道德活動,或是一種善的實現(xiàn)活動。善就是實現(xiàn)活動本身:它是自我圓滿自我規(guī)定自涵意義的。善作為目的是內(nèi)在于實踐活動之中。亞里士多德實際上創(chuàng)立了一種“行動主義”的倫理學或?qū)嵺`哲學。他強調(diào)善是貫穿于整個行動過程中,人的倫理行為或?qū)嵺`活動是一種趨向的行為,而山就在于趨向的過程里。
(四)實踐是無條件的、自由的活動,制作是有條件的、非自由活動。亞里士多德同蘇格拉底柏拉圖一致,認為制作是與物相接觸的活動,而與物接觸的活動就要受物的約束,使人附屬于物質(zhì),成為物的奴隸;而且,制作作為一種為他的活動,只能是實現(xiàn)其他目的的手段。因此,與這種工具活動的性質(zhì)相一致,這種活動的主體只能是奴隸—制作就是奴隸所從事的活動。制作作為一種“賤民”的生產(chǎn)活動是有條件的,就其活動性質(zhì)和活動主體來說都是不自由的。與此相反,實踐是一種自為的活動,它從人的動機上來看,是無條件地被選擇的行為,在這種意義上,它也是自由的行為。亞里士多德基本上是兩種涵義上規(guī)定自由的:
其一,在活動的性質(zhì)上,實踐作為一種道德的實現(xiàn)活動,有一種“依自不依他”的性質(zhì),用亞里士多德的話叫做“自足”他認為“自足”就是“無待而有”,也就是自我完滿而無需依賴條件。但是,亞里士多德清楚地意識到,任何具體的善行都是依賴于條件的,比如,勇敢依賴于強壯的身體、樂善好施依賴于擁有較多的財富,正義需要政治權勢甚至正義行為的承受著等,幾乎一切道德實踐都需要手段,都要有所憑借,都是有條件的。不需要任何條件的只能是純粹的思辨—一種徹底擺脫物的制約和控制的活動。所以思辨活動是最符合自由原則的實踐,所以他把他所說的自足,就主要歸之于思辨活動。于是,思辨活動和哲學思考就成為行動和生產(chǎn)活動相對立的真正的實踐。
其二,在活動的主體上,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擺脫生產(chǎn)活動、技術活動的,擁有自由的貴族階級。無論是道德實踐、政治活動還是理論思辨,都需要大量的閑暇時間。奴隸階級是不具備這些條件的,他們是“為別人的生存而生存”,因而是不自由的。自由的貴族階級從不從事生產(chǎn)活動,是“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的,符合實踐的目的的“自為”屬性,這些人擁有大量的閑暇時間,雅力士朵兒認為這是自由的必要條件:培育善德從事政治活動,必須有充分的的閑暇時間。
實踐就是這種活動的性質(zhì)和活動主體上都具有“自足”即自由性質(zhì)的活動。
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實踐是善的實現(xiàn)活動,批判只“知”不“行”,坐而論道的人,強調(diào)是一種有別于動機主義和效果主義的行動主義倫理學。但是,在談到實踐的自由本性的時候,他清楚意識到任何行動都要有所憑借,需要一定的條件,這樣就妨礙了實踐的“自足”和自由,為了使實踐擺脫所憑借的條件,亞里士多德后退,認為政治活動和道德活動雖然是實踐,但是由于要憑借條件,所以低于理論生活。
(五),實踐的目的是終極,完滿的,它本質(zhì)上是一種終極的道德關懷,制作則是片面的,手段性的東西。實踐的目的是完滿,這里的完滿首先意味著“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種最后的東西。它就是我們所求的最后目的。
亞里士多德在這里為實踐賦予了一種終極關懷,再他看來,時間就是一種關于完滿的中級的“善”的實現(xiàn)活動,它不同于以功利為目的的制作和生產(chǎn)活動。因此,從實踐哲學產(chǎn)生的源頭來看,實踐的本意應該包含一種超越,一種終極的關懷。
實際上,現(xiàn)代化的初始特征就是世俗化,物質(zhì)主義,所以其本身就是一種世俗化的實踐方式。
【參考文獻】
[1]曹小榮.實踐論哲學導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苗力田,等.西方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丁立群,等.實踐哲學:傳統(tǒng)與超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孫景泰,等.馬克思主義哲學[M].哈爾冰:哈爾冰工業(yè)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