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豪
【摘 要】隱名股東在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隱名股東的股東權利確認一方面涉及出資行為的確認,還涉及行權行為的確認。本文分析隱名股東在理論和法律層面的認定問題,并結合公司法在注冊資本認繳制方面的修改對隱名股東的認定進行討論。
【關鍵詞】隱名股東;顯名股東;代持股協(xié)議;出資義務
2005年2月,神木法官張繼峰和妻子王某以張繼峰的名義與陳某等人合資以1800萬元受讓了宋家溝煤礦,其中張繼峰夫婦出資180萬元,占總投資的10%。入股煤礦后,張繼峰夫婦先后從煤礦得到660萬元。在2007年陳某將煤礦三分之二的股份以5000萬元的價款轉讓給馮某、余某,陳某持有三分之一股份。張繼峰夫婦認為陳某剝奪了他們受讓煤礦的權利,遂將煤礦方起訴法院要求確認其和妻子持有煤礦10%股份,并判令煤礦方給付其1100萬元的紅利及逾期給付造成的損失。一審法院審理查明事實后認定馮某接管煤礦后,煤礦實際擴股5000萬元,擴股后張繼峰夫婦沒有退出合伙,仍然是宋家溝煤礦的隱名合伙人,占煤礦股份10%份額為500萬元。一審法院判決原告張繼峰夫婦持有該煤礦10%股份;被告給付兩原告分紅款共計1100萬元。一審判決后,被告方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張繼峰身為一名法官,違反《公務員法》、《法官法》,投資入股煤礦系違法行為。且從事實可以看出張繼峰在2005年7月與陳某已達成口頭退股協(xié)議,并收取了陳某共計360萬元退股款,證明退股協(xié)議已經(jīng)實際履行。因此,張繼峰已然退股,張繼峰夫婦請求分紅和確認股份的訴訟請求,依法不予支持。i此案涉及隱名股東股東資格認定問題,對于隱名股東身份認定及其法律地位問題,一直存在頗多爭議。近年來,此類案件爭議類型也呈現(xiàn)復雜化趨勢。筆者認為隱名股東股權爭議案件的核心之一為隱名股東法律地位的確認,針對此問題,本文對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等系列法律問題做如下分析。
一、隱名股東的概念
隱名股東,又稱為匿名股東,是指實際出資人或者認購股份的人以他人名義履行出資義務或者認購股份。與此相對應的概念是顯名股東,或者稱為名義股東。這里所謂的“匿名”或者“顯名”是指其姓名或者名稱是否在公司章程或者股東名冊中予以記載。ii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將其表述為“實際出資人”。
產(chǎn)生隱名股東的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為了規(guī)避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如案例中的為規(guī)避對公務員的禁止性規(guī)定、境外投資者規(guī)避外商投資企業(yè)準入限制、規(guī)避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法定人數(shù)的限制等;投資者基于個人原因的考慮,不愿意顯名;“隱名股東”達不到其他股東的合作要求;夫妻之間,一方為隱名股東一方為顯名;股權轉讓后,未及時過戶,“新股東”成為此階段事實上的隱名股東。
二、隱名股東法律地位的認定
根據(jù)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對隱名股東法律地位的認定需要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認定實際出資人身份,這一步可以看做出資基本事實的認定;第二步,認定股東資格,這一步是對實際出資人法律身份的認定。
(一)對隱名股東出資行為的認定
1、代持股協(xié)議的認定
根據(jù)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規(guī)定,在公司內部范圍內,對投資權益歸屬的判定主要依據(jù)為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的代持股協(xié)議。代持股協(xié)議在名義股東與實際出資人之間具有合同的約束力,確定實際出資人的主要依據(jù)為該代持股協(xié)議,而非股東名冊中的記名。在此種情況下,該記名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釋意時所稱:“該款是名義股東用來向公司主張權利或向公司提出抗辯的身份依據(jù),而不是名義股東對抗實際出資人的依據(jù),所以名義股東不能據(jù)其抗辯實際出資人?!?/p>
2、出資行為的認定
筆者認為,出資行為在整個實際出資人的認定中,也應作為一個主要參考因素。因為在司法實踐中,很多代持股關系中不存在代持股協(xié)議,此時出資(特別是支付現(xiàn)金)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含義,存在投資行為、借款行為、贈與行為的可能性。也可能因付款人缺乏法律意思,沒有代持股協(xié)議,并用現(xiàn)金付款。因此,在現(xiàn)實操作中,筆者認為對出資行為的審查,不僅要審查是否存在出資行為,還必須考量出資人出資的真實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的真實內容,筆者認為可以結合股東權利的行使情況予以確定。
3、行使股東權利行為的確認
股東權利,是指股東基于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從公司獲取經(jīng)濟利益并參與公司管理的權利。作為實際出資人,為達到其投資目的,通常情況下其在公司的運營、資產(chǎn)分配、利潤分配等方面會積極參與并積極主張自己的權利。因此,筆者認為,在認定實際出資人身份時,還應該綜合考慮隱名股東行使股東權利的行為情況。
(二)對隱名股東股東身份的認定
1、理論上的爭議
對于實際投資人,是否能直接被認定為股東,即是否認定其具備股東資格,分為理論學說依據(jù)和事實依據(jù),法學界對此也有各種看法?!皩嵸|說”認為, 應當將實際出資人或者股份認購人視為股東, 無論名義股東是誰。其理論依據(jù)在于顯名股東與隱名股東之間存在著一個契約,法律應當尊重這種基于意思自治達成的協(xié)議?!靶问秸f”認為, 法律還應當將名義上的股東視為股東。其理論依據(jù)是: 其一, 公司行為是團體行為, 如果否認名義股東的股東身份, 則很可能導致公司的行為, 如股東會議決議無效, 從而影響交易安全。其二, 如果確認實際出資人或者股份認購人為股東, 將會極大地增加公司的負擔, 使公司陷入這種煩人的糾紛之中。iii還有諸如:“肯定說”、“否定說”、“區(qū)分說”,其中“區(qū)分說”較有實踐意義,其認為在處理因公司的交易行為等公司外部行為而引發(fā)的涉及到債權人等第三人介入的股東資格爭議時,由于交易行為與工商登記的公示力有關,因此應以工商登記文件中對股東的記載來確認股東資格。在處理公司內部股東間股權確認糾紛時,隱名股東可依出資協(xié)議等實質證據(jù)直接對抗顯名股東。iv
2、法律對隱名股東權利的確認
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釋三規(guī)定,隱名股東被認可其股東資格應當經(jīng)除自己外,公司其他股東半數(shù)以上同意。此條從一個側面支持了上述否定說的觀點,即如果隱名股東沒有得到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shù)通過的情況下,其所為的“股東”權利,不能在公司內部發(fā)生效力,其欲享有的股東權利完全參照其與顯名股東之間簽訂的代持股協(xié)議履行。股東資格的認定還應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此時,即使認定了其為實際出資人的事實,也不能確認其股東資格。且其代持協(xié)議因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而無效。
綜上筆者認為對隱名股東資格的認定,雖然公司法司法解釋三有了指導性的規(guī)定,但是在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也應結合個案從出資行為、股東權利行使狀況、糾紛涉及面等眾多因素加以考量。
三、隱名股東認定過程中所要考慮的新問題
(一)公司注冊資本認繳制度下對隱名股東認定的影響
目前認定隱名股東大多是根據(jù)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相關條款,而這些條款所建立的基礎是在繳納資本制的基礎之上對其出資權利的確認,即隱名股東已經(jīng)履行了對公司的出資責任。因多年來公司實納出資制度的形同虛設,很多股東均采用“過賬”等方式來“滿足”法律規(guī)定,2013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公司法修改決定的通過,正式將公司注冊資本的繳納從實納制改為了認納制度。
那么在認納制下,即隱名股東在沒有履行實際出資義務的情況下,僅僅憑借其與顯明股東的代持股協(xié)議享受相應的權利是否應該得到保障成為了一個新的問題。是否實際出資,其實是投資者是否履行了對公司的法律責任,認繳制不是否認了公司資本制度的。認繳登記改革似乎有實現(xiàn)法人資格與營業(yè)資格分離的功能。v認繳制的確立僅僅是放寬公司設立在工商登記階段的條件,而對于公司在運行中要滿足的其他條件,并未放寬實質的審查力度。法定資本制并未因公司法的此次修改而被完全顛覆,資本充實仍然是公司信用堅實基礎。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規(guī)定公司股東或者發(fā)起人在債權人請求被告股東或者發(fā)起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法院應予支持。再加之配套的年度審計制度和相應的財務制度,商業(yè)考量從注冊資本充盈角度的信用實力判斷,公司注冊資本在工商注冊階段的認繳制改革實則沒有影響注冊資本在公司法中的原則性定位。筆者認為在認繳制下,隱名股東的認定應該分情況進行討論:
1.在簽署有代持股協(xié)議,且具備出資行為和行權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如前所述,在公司內部的股東利益層面,其股東權力依照其與顯名股東的代持股協(xié)議執(zhí)行。在公司對外的外觀層面不發(fā)生效力。
2.在簽署有代持股協(xié)議,但未履行出資行為的情況下。在隱名股東出資未到位的情況下,代持股協(xié)議效力是否生效,成為討論的焦點。筆者認為,在隱名股東未為實施出資行為的情況下,其與顯名股東的代持股協(xié)議部分條款不生效。隱名股東此時不能按照代持股協(xié)議的約定享受其“股東”權利。但其仍然應當履行其對公司的“出資義務”。
3.在沒有代持股協(xié)議并沒有其他的書面證明材料存在代持股關系,但是有實際出資,且有行使股權行為的情況下。此種情況筆者認為,只認定顯名股東的股東權利為益。
(二)隱名股東在涉及出資不實情況下,債權人權利保護之探討
《公司法》第二十條從制度上確立了刺破公司面紗制度。該制度從法律的層面解決了實繳資本不實,抽逃出資給公司資本充盈帶來的不利影響。也強化了公司債權人的保護。但是,如果隱名股東在認繳制下沒有履行出資義務,而想通過代持股協(xié)議享有股東權利,而將可能的出資不實風險轉嫁給顯名股東,這必將使公司債人的維權之路平添許多障礙。這時的顯名股東可能毫無財產(chǎn),公司債權人在此種情況下,其利益得不到保護。顯名股東可能處于各種考慮根本不會追究隱名股東的法律責任。筆者認為,為防止刺破公司面紗制度的落空,在法律層面上至少確定制度保障的可行性,即規(guī)定在隱名股東沒有根據(jù)代持股協(xié)議的條件出資的情況下,其股東權利不能根據(jù)公司法司法解釋三進行確認,但其仍將履行其出資義務。這是因為,公司信用更多的來自于公司的資本,作為享有股東利益的前提是對公司的出資和承擔義務,在其未為對公司承擔出資義務的情況下,使其參與經(jīng)營,勢必造成顯名股東在訴訟相對人面前形成一面“防火墻”,顯名股東成為公司債權人的追溯對象,此時的隱名股東由于沒有付出任何的成本而逃之夭夭。但是此種現(xiàn)象,即存在代持股協(xié)議而沒有實際出資的情況肯定會發(fā)生,建議立法規(guī)定在此種情況下,代持股協(xié)議涉及隱名股東享有股東權利的條款不生效,但出資義務條款生效。公司的債權人在運用刺破公司面紗制度時,能夠援引代持股協(xié)議,追究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的連帶責任。
注釋:
i 案件來源: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0-05/26/content_3052202.htm
ii 參見施天濤.公司法論[M].法律出版社,2006:230.
iii 施天濤.公司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30.
iv朱庚.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及裁判方法探析[EB/OL].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3/id/932830.shtml,2013
v 參見甘培忠,周游.注冊資本認繳登記之語義釋疑及制度解構[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