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軍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82-01
物理課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教師只有遵循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在民主合作的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學內(nèi)容為載體,通過實驗引導來進行物理教學,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教好這門功課。
一、設疑引導,激發(fā)學生興趣
學貴有疑。在教學實踐中,根據(j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思維能力的差異,一般采用“點撥式”答疑或“直接式”答疑。通過設懸念、擺疑點、設置矛盾的方法有利于學生挖沙見泉、窮究謎底的探究精神的形成。例如,在講授“壓力和壓強”一課時,我準備了四個重100克的砝碼,上面分別拴上釣魚的細絲和寬邊的綢帶。我先讓兩個女生上講臺選取其中的兩個砝碼吊在食指上,然后再讓兩個男生將剩下的兩個砝碼也吊在食指上。兩個女生選取了栓綢帶的砝碼,男生只能用剩下的兩個砝碼。一會男生說手痛。于是,我趁機提出問題:“是不是男生不如女生力氣大?”然后學生展開討論。這種設疑引導的方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進一步探究壓力和壓強的概念,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啟發(fā)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利用啟發(fā)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探討研究問題的能力,可以使物理教學過程變成學生積極參與的智力活動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如在講授阿基米德定理時,教師隨意將三個小瓶慢慢的往講臺的水槽里一丟,待A瓶浮在水面上、B瓶懸停在水中、C瓶沉到了水底時,再引入浮力的概念。然而,學生開始做這一實驗時,卻沒能得到成功。此時,教師要啟發(fā)學生,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瓶子本身,要在瓶子以外想辦法。通過對學生適時地引導,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承載的物體的溶液的密度上,實驗最終取得成功,學生也真正領會了浮力的原理。并且,學生掌握了浮力的原理后,還能進一步思考浮力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是不是所有的液體都有浮力等物理知識,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思維會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三、借助多媒體引導,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借助多媒體引導,能夠創(chuàng)建物理情境、渲染氣氛,增強學生求知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輕松的引領學生進入直觀、形象的場景,有的場景雖然是虛擬的,但卻能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學習興趣倍增。如在講授“光的直線傳播”這節(jié)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本世紀地球上第一次出現(xiàn)日全食情景來引入新課,學生會被日全食美麗、壯觀、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然后,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地球上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這種物理現(xiàn)象包含了哪些道理?這樣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再結合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指導學生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結論。這會給學生產(chǎn)生難以忘懷的印象,從而加深對光沿直線傳播的認識。
另外,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們還可以進行實驗模擬,這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由于實驗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利用現(xiàn)有的器材和條件很難實現(xiàn),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彌補其中的不足。例如電流方向的判斷及大小計算在電學中是重點,但電流在導體中看不見、摸不著,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而且難以理解的。雖然課本中有許多幅相關的插圖,但卻是靜止的,不能讓學生認識到電荷有移動的感覺。而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動態(tài)軟件進行模擬實驗,則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導體中正、負電荷定向移動的畫面,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不那么困難了。
總之,物理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總結,巧妙地運用各種實驗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才能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和研究新問題,從而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上的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