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塞爾將間接言語行為分為首要言語行為和次要言語行為的理論分析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片段,檢驗其理論的有效性。
【關(guān)鍵詞】塞爾 間接言語行為 四大名著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51-01
1.間接語言
間接語言的使用是一種在日常交際和文學(xué)作品中的普遍現(xiàn)象,很容易被觀察到。當我們稱某人間接地使用語言時,意思是說:他沒有以明確、直截了當?shù)姆绞秸f出他想要說的;相反,他盡量以間接、迂回的方式表達意思。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說某種語言的普通人能憑直覺感到間接語言的使用、甚至間接的程度。不過擺在語言學(xué)家面前的問題是,需要對該現(xiàn)象進行理論解釋。
2.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1975年,美國哲學(xué)家及語言學(xué)家約翰·R·塞爾提出間接言語行為的觀點,他認為運用間接語言就是運用間接言語行為,后者的“一個言外行為的實施通過間接實施另一個言外行為來實現(xiàn)”。因此,間接言語行為的實施需由兩個言語行為參與:首要言語行為和次要言語行為,后者是字面意義上的,而前者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卻與表述的真實意圖一致。
3.運用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分析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片段
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中,間接語言的運用對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和刻畫人物性格起到重要作用,試用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加以分析。
3.1雙方對話而無第三方在場
3.1.1聽者能推理首要言語行為
有些場合在特定人群間,盡管用間接言語明顯要花費多得多的精力和時間,言者故意使用間接言語以占得先機或避開不良后果,以此希望避免傷害別人,或想規(guī)避禁忌話題。如《水滸傳》第24回,潘金蓮接連用曖昧的間接語言挑逗武松,透過次要言語行為如“吃酒”、“撥火”等,首要言語行為意在與之通奸。武松心知肚明,裝聾作啞,直到最后義正詞嚴地予以呵斥。盡管潘金蓮企圖未果,但她對間接言語行為的運用不可謂不成功。
3.1.2聽者(一定程度上)不能推理首要言語行為
與直接語言相比,間接語言代價高、有風(fēng)險。代價高是因為言者要付出更多腦力構(gòu)思間接語言,聽者也要花費更多心理活動處理他接收的間接信息;有風(fēng)險是因為對間接表達的理解是不確定的,言者有被誤解的風(fēng)險,從而造成交際失敗。如《西游記》第30-31回,豬八戒請孫悟空回去救唐僧,他不敢明說師父有難,耍小聰明,用師父“想你”、“盼望”、“久等”等次要言語行為,其首要言語行為是要他立即返回搭救。但孫悟空不知唐僧被擒,不能推理首要言語行為,加之當初被貶負氣,所以遲遲拖著不走,直至兩者弄僵。如果豬八戒上來就托出實情,義激猴王,情況可能大相徑庭,所以他這次的間接言語行為是不成功的。
3.2雙方對話而施影響于在場的第三方
在間接言語行為中,有一種特殊情形值得關(guān)注:言者的言語行為表面上是以聽者為對象,實際上是針對在場的第三方,并使其受到某種影響、產(chǎn)生某種感受。為達到該交際目的,言者和第三方需共享某種背景知識,而聽者卻未必。
3.2.1聽者能推理首要言語行為
塞爾認為,“在間接言語行為中,言者通過依賴與聽者共享的背景信息(語言或非語言)、聽者的邏輯推理能力來傳達言外之意。確切地講,要解釋間接言語行為中的間接成分,需要這樣一件裝置:它由言語行為理論、某些基本的會話合作原則、對話雙方共享的事實背景信息以及聽者的推理能力構(gòu)成”。如《三國演義》第19回,呂布在白門樓戰(zhàn)敗被俘,曹操問劉備如何處置他,劉反問“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強調(diào)呂先后侍奉丁、董二人而后背叛弒主的事實(這是三人皆知的背景信息),次要言語行為是提醒并警告曹不要重蹈覆轍,首要言語行為即殺呂。曹操當然聽得懂。此言一出,呂破口罵劉,而曹決意將呂處決。劉深知呂雖武功蓋世,但不忠不義,不能為己所用,但如投奔曹,勢將難敵,而曹雖愛才,但生性多疑,所以盡管呂已求情,還是必須除之以絕后患,但又礙于呂(第三方)在場,不能直言,于是,間接言語行為成了借刀殺人的利器。
3.2.2聽者(一定程度上)不能推理首要言語行為
有時,言者事先明知聽者因缺乏某種背景信息而(幾乎)不可能推理首要言語行為,而在場的第三方與言者共享該背景信息而(幾乎)肯定能推理首要言語行為,言者故意運用間接言語行為,意在對后者造成影響。這時,聽者是言者指桑罵槐的傳聲筒。如《紅樓夢》第30回:寶釵惱恨寶玉剛才把她比作楊貴妃的不當話語,這是兩人共享的背景信息。正好丫頭靛兒來問她找扇子,怨氣未消的寶釵抓住機會,實施對寶玉(第三方)的間接言語行為,她指著靛兒說:“你要仔細!我和你頑過,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臉的那些姑娘們跟前,你該問他們?nèi)ァ!钡鍍褐皼]聽見他倆的對話,不占有相關(guān)背景信息,當然聽不明白。而寶玉透過寶釵的次要言語行為,推理出她的話明里是批評靛兒不該找她要扇子,實際上是責(zé)備自己不該和她開那個玩笑并表達憤怒,這才是首要言語行為,于是他“自知又把話說造次了,……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別人搭訕去了”。此外,寶釵話中“那些姑娘們”還暗諷黛玉,因此她的間接言語行為既回答靛兒的話,又抨擊寶玉及黛玉,可謂一石三鳥,這種效果是直接語言難以達到的。
4.結(jié)論
塞爾對發(fā)展和系統(tǒng)化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做出貢獻,他把間接言語行為引入言外行為范疇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其分層為首要言語行為和次要言語行為,通過上文舉例,證明其對分析間接言語行為行之有效。他強調(diào)共享背景信息對做出推理的重要性。他的學(xué)術(shù)眼界開放,給其他會話原則介入間接言語行為留出余地,他的理論啟迪其他語言學(xué)家,與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利奇的“禮貌原則”等形成互補。
參考文獻:
[1]何兆熊,語用學(xué)[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戴煒棟等,現(xiàn)代英語語言學(xué)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王一杰,論以與話人為實際交際對象的間接言語行為——對《紅樓夢》一段對話的文本分析[J],魅力中國,2010(6).
作者簡介:
陳敏(1978-),男,上海人,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英語專業(yè)在職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