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曙云
一、教材簡析(本課時的地位、作用與意義)
1.本節(jié)課是高一化學第六章的第二節(jié)“二氧化硫”;在此之前已學習了兩族元素(堿金屬和鹵素)和兩大理論(氧化還原理論與元素周期律);
2.氧族元素是中學化學中的重要主族元素,而硫是氧族元素中的重要元素,二氧化硫是硫的重要化合物;二氧化硫的性質是歷屆高考的重點和熱點,環(huán)境保護問題已成為世界性的社會熱點問題;
3.對“二氧化硫”教學的總體構想要突出兩點:一是通過角色扮演(未來環(huán)境化學家)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二是突出化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特點,使學生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不僅成為學習的主人,更要成為社會的主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有關化學實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設計并完成一些化學實驗;
(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4)了解二氧化硫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2.過程與方法
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善于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樹立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而努力學習化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
4.過程分析
(1)創(chuàng)設情境,錄像引課
請同學們觀看錄像了解目前的環(huán)境狀況,了解酸雨的危害和形成酸雨的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硫。
學生角色扮演:若你是未來的環(huán)境化學家,你將如何進行酸雨的防治?
學生分析交流,達成共識:作為未來的環(huán)境化學家,要解決酸雨的污染,首先,要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質,其次,要知道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途徑。
(2)性質推測,實驗探究
學生實驗探究
①酸性氧化物
a.SO2與H2O的反應;
b.SO2與NaOH溶液的反應;
c.SO2與Ca(OH)2溶液的反應。
性質總結:與CO2相似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過程評價:實驗操作與異?,F(xiàn)象的評價。
②還原性
a.SO2與氯水、溴水、碘水的反應:
性質總結:X2+SO2+2H2O=2HX+H2SO4
b.SO2與酸性高錳酸鉀的反應:
性質總結: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
c.SO2與FeCl3溶液的反應:
性質總結:SO2+2FeCl3+2H2O=2FeCl2+H2SO4+2HCl
過程評價:實驗設計的表揚與異常現(xiàn)象的評價。
過程評價:實驗操作與比照思路評價。
(3)引導分析,解決問題
請學生根據二氧化硫的性質,分析酸雨形成的途徑,討論如何防治酸雨?
學生討論:從性質出發(fā),學生可能產生不同意見:酸雨形成途徑可能是:SO2→SO3→H2SO4 SO2→H2SO3→H2SO4
教師總結評價討論結果:上述兩種途徑都是存在的。表揚學生實驗探究中的深刻的認識和思維的全面。
師生討論的防治方法:師生共同肯定從源頭上控制二氧化硫的污染才能防止酸雨的產生。如何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是開放性的問題,所以,我鼓勵學生大敢設想、勇于嘗試。
(4)師生歸納,理性小結
①知識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二氧化硫的性質,二氧化硫不但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禍首,而且直接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因此,我們要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②方法小結:學習科學推測物質性質的方法,科學探究物質性質的方法;本節(jié)課中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物質性質的推測和可行實驗與落實。
(5)布置作業(yè)
①比較二氧化硫與二氧化碳的性質。
②完成家庭小實驗:測定雨水的pH值,分析當?shù)卮髿馕廴厩闆r,將實驗的方法和結論寫成小論文,進行交流。目的是將科學的探究進行課外延伸。
(作者單位 山西長治市衛(wèi)生學校)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