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2014江蘇化學高考的命題思想:“以考查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yǎng)和學科能力為主旨,以《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所要求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為主要考查內容,重點考查考生的信息獲取與加工、化學實驗探究、從化學視角分析解決問題和化學思維等能力。”這一命題思想對高中化學教學起著積極的引領作用,筆者積極實踐,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行為中努力體現(xiàn)創(chuàng)新觀念,引導學生參與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通過創(chuàng)新實驗設計,使化學課堂更生動
借助實驗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并通過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實驗情境,幫助學生更好、更有效地掌握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
有些教師在課堂中按照圖示進行實驗演示,但是效果不理想——出現(xiàn)與書上相反的結論,“醋酸溶液與鐵粉活性炭混合物”反應,看不到有氣體生成,相反馬上出現(xiàn)倒吸現(xiàn)象,并且倒吸速度比“NaCl溶液與鐵粉活性炭混合物”反應的速度快。有些教師重復做了幾遍,結果都是如此。其實此處是促進學生和教師思考的極好機會,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分析其中的原因。
師:發(fā)生倒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壓強減?。┛赡苁鞘裁匆蛩卦斐傻模?/p>
生:思考討論推測可能的因素為:醋酸和氯化鈉溶液只是“潤濕”試管壁,因此用量很少。當乙中少量“醋酸”很快反應完后,溶液變?yōu)槿鯄A性(醋酸鐵溶液顯弱堿性),接下來主要發(fā)生的是吸氧腐蝕。而且之前已有小部分Fe被氧化為Fe2,F(xiàn)e2極易被氧化,因此導致導致紅墨倒流且迅速。
生:設計實驗是為了使本實驗更能說明問題,設計如下圖所示裝置圖將兩個裝置進行連接,這樣通過紅墨水的移動情況能明顯觀察出哪一邊反應更快,另外控制同時滴加醋酸溶液和氯化鈉溶液,且控制鐵粉等量。
現(xiàn)象:一開始U形管中紅墨水左低右高,之后慢慢相平,之后左高右低,最后倒吸入左錐形瓶中;一開始產生少量氣泡,之后無氣泡產生。
師:為什么一開始產生少量氣泡,之后無氣泡產生?
生:思考討論推測可能的原因:一開始發(fā)生析氫腐蝕,產生氫氣,之后由于滴入醋酸,而醋酸具有揮發(fā)性,而且極易溶于水,當滴加醋酸溶液時,揮發(fā)出來的醋酸溶解到紅墨水中,由于醋酸揮發(fā)的速率大于氫氣產生的速率,導致錐形瓶內壓強瞬間減小,致使觀察不到氣泡生成。
因此課本上的實驗要認真做,不要迷信課本,要重視實驗,以事實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思考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通過創(chuàng)新問題設計,使師生互動內容更豐富
提問不是簡單問題的相加,而是圍繞共同目的進行的溝通。通過提問,學生不僅僅要回答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對答案進行質疑,提出新的問題和想法,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情設計有意義的問題,并進一步引導、探究和解決教學中師生發(fā)現(xiàn)的共同問題。
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一課中,在課的開始設計以下問題:
師:你對酸雨了解多少?
生:搜集視頻和資料介紹酸雨以及酸雨的危害,并聯(lián)系空氣質量日報,得出形成酸雨的罪魁禍首主要是SO2。
師:據你推知二氧化硫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師:你推出的依據是什么?
生:SO2與初中學過的CO2具有相似性——同屬酸性氧化物,即都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能夠與水、堿、堿性氧化物發(fā)生反應;它們之間又有不同:CO2中C元素已處于最高價,而SO2中S元素處于中間價態(tài),化合價既能升高又能降低,說明SO2既具有還原性又具有氧化性。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問題的創(chuàng)新設計,與學生充分互動,展現(xiàn)學生的思維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使化學課堂更有靈性
(一)合理的教學模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埃根(p.d.eggen)等人在所著的《教師的策略》一書中指出:教學中不存在一種可以適合于所有教學情境的模式或結構,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相適應,世界上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們應注意克服把教學模式絕對化和單一化的傾向。在教學中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決定采用哪種模式,提倡不同模式的結合,以便合乎各種模式的長處集中發(fā)揮,使不足得以彌補。下面通過實例,說明教學模式選擇的方法,如《物質的量》的教學。本課屬于概念課,講好概念,是講好化學的基礎,這種類型的課堂,可以選擇這種教學模式:情景設計,引入概念:一滴水中含有多少微觀粒子?如何表示這么多數目的粒子?→給出概念的定義:由學生或教師給概念下定義。下定義應注意合乎下定義的原則,要注意有步驟地培養(yǎng)學生給概念下定義的能力→剖析:進一步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應用:通過實例,介紹概念的應用→小結:系統(tǒng)總結概念的有關問題和注意事項等。
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的選擇,展現(xiàn)化學課堂的靈活性,展現(xiàn)老師的人格魅力,增強師生互動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借助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人們通過把對象或現(xiàn)象在腦子里分解為組成它的各個部分,在其中分出個別部分、特征和特性就是分析;而為著找出對象或現(xiàn)象之間的共同點和差別而進行的相互對比就是比較;把個別的要素、部分和特征在腦子里結合為統(tǒng)一的整體就是綜合。學會分析比較綜合等思維運演方式,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鉆研教材、教法,敢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教學語言要以啟發(fā)、誘導、激勵為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看書、質疑、操作、觀察、思考、討論等,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