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剛助學是通過男性助教與幼兒的互動,以男性特有的堅韌果斷的性格和簡約粗獷的處世風格,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形成自信、堅強、勇敢、果斷、大方、關愛等品質而開發(fā)的助學活動。在陽剛助學課程的開發(fā)研究過程中,爸爸們紛紛走進了幼兒園,走到了孩子的中間。隨著理念的不斷更新,爸爸們的角色正在發(fā)生著悄然的變化。
一、從“爸爸”到“助教”,一個課題締造的陽光機緣
父親在孩子眼里一般代表著無窮的力量與強大的依靠。但大多數的父親忙于工作,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母親的肩上,致使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逐漸被弱化,甚至漸漸淡出。而幼兒園,男教師可謂鳳毛麟角。針對普遍存在的陽剛教育的缺位現象,我園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促進幼兒多樣化發(fā)展的互動型課程的實踐研究》的引領下,踏上了“陽剛助學課程”的開發(fā)之旅。我們成立了陽剛助學俱樂部,締造了一段很特別的機緣。這機緣源于時事,得自人為,因為這緣,創(chuàng)造了“專業(yè)”與“非專業(yè)”、“剛”與“柔”的生命交會。而我們的孩子、教師和爸爸們便因緣相聚,隨緣攜手,展開了一連串的互動成長故事。
小(1)班“爸爸是個魔術師”助學活動中,爸爸們時而是堅固的鐵軌,時而是威嚴的高山,時而是龐大的起重機,時而還是有力的大吊車,孩子們在爸爸陽剛之氣的感召下勇敢地挑戰(zhàn)著自身的極限,在感受到爸爸力量的同時,更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小(5)班威武的武警爸爸老師來園助學活動,和幼兒一起打拳,教幼兒疊被等一系列剛柔并濟的互動過程中,萌發(fā)了幼兒童年的軍人夢想,陽剛之氣油然而生,陽剛助學模式也顯得尤為靈動。“調漆師”在孩子們的眼里是位神奇的調色大師,利用家長的這一職業(yè)優(yōu)勢,?。?0)班開展了“顏色變變變”“參觀工作坊”“小小粉刷匠”等一系列課程活動。爸爸老師出示的油漆色卡讓孩子們感受了多彩世界的繽紛色彩,領略了相似色譜的細微變化,而根據孩子的“指令”,爸爸現場調出的同一色系中的不同號的各種顏色,更讓孩子們體驗到了色彩世界的神奇變化。爸爸老師的調色表演,激發(fā)了幼兒對色彩的探究欲望,增強了孩子們對色彩的敏感性。
精彩的課堂,爸爸們化身為“助教”,和老師、孩子一起演繹著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二、從“助教”到“嘉賓”,一次座談帶來的認識覺醒
有緣相聚,自當惜緣。助學俱樂部成立以來,我們和爸爸們從最初彼此的陌生到熟悉,爸爸們從“助教”到“嘉賓”的角色轉換,都歸功于教師和爸爸間的平等對話。
在一次助學心得交流的過程中,老師們說:每次活動前我們要步步為營,做好對爸爸的指導工作;活動中,我們亦步亦趨,隨時要準備應對突發(fā)事件為爸爸們解圍;活動后我們步步登高,要做好總結反思拓展延伸的準備。真累,比自己組織活動還累!爸爸們說:雖然我有很多專業(yè)知識,但有時真不知道如何讓孩子聽懂,面對調皮搗蛋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控制場面,面對活動中孩子的節(jié)外生枝,也不知道怎么回應——真緊張!
是啊,細細聆聽,老師和爸爸們說的不無道理。尤其作為家長,雖然活動前老師會與爸爸們共同設計活動,一起制定活動目標,分析活動的教育價值,確定活動的組織形式,還預想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狀況,找到解決的方法以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但對于爸爸們來說,他們畢竟沒有接受過教育教學方法的專業(yè)培訓,讓他們獨立承擔教學活動,無論是對幼兒學習的引導還是課堂的調控,是一種很大的挑戰(zhàn)。
面對問題,我們并沒有退縮,反而以耕耘福田的心態(tài)再次交流互動,在專業(yè)與非專業(yè)的對話中,教師、爸爸們同行的方向愈加明朗,我們不再讓爸爸擔當課堂教學中的主角,而是當成“特約嘉賓”,配合老師完成教學內容。例如在“人體骨骼的秘密”活動中,萬老師化身為主持人,衛(wèi)校教師出身的楊爸爸作為“特約嘉賓”,和孩子們一起以節(jié)目訪談的形式圍繞人體骨骼的秘密進行聊天式的互動。整個活動仍然由老師進行主導,在分享交流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自主提問,和爸爸展開積極的互動。此時的楊爸爸顯得從容淡定,一些專業(yè)的知識經過兒童化的語言的轉化,很快被幼兒所理解,孩子們產生了新的認知需求,一個個問題不斷地拋向楊爸爸,楊爸爸通過反問不斷地將球拋回給孩子,展開了一場智慧的交鋒。
三、從“嘉賓”到“玩伴”,一個理論指引的方向澄清
陽剛助學課程就在老師、爸爸和孩子們的親密互動中開展得如火如荼,很多爸爸躍躍欲試,但苦于自己沒什么“特長”,也沒什么精通的專業(yè)領域,不知道能來做什么。面對這種狀況,我們也在不斷地思索:如何充分發(fā)揮爸爸的能量,拓展助學課程的內涵?正在我們尋求突破的時候,一個理論,一個項目走進了我們的視線。
在TPAP理論的指引下,英國潘格林幼教中心“讓家長參與兒童學習”項目秉承家長、教師、兒童是學習伙伴的原則,支持家長深入參與兒童的學習與成長。這個項目啟示我們:一方面,學校和教師應為家長的參與提供多種的條件與機會,幫助家長獲得兒童發(fā)展和教育孩子的實際知識,提高教育能力和策略,增強教育孩子的自信心。同時還要鼓勵家長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點和特長,在參與兒童教育的過程中通過運用自己的資源不僅幫助其子女發(fā)展,而且也為學校發(fā)展做出貢獻,這有助于家長獲得價值感,進一步增強自信心和參與教育的熱情。另一方面,兒童的學習伴隨著游戲的過程,幼兒的一日生活皆課程,讓家長參與兒童的學習,就要讓家長成為幼兒的玩伴。在理論中我們看到了前行的方向,并將“陪伴”的理念化為具體的行動回歸于幼兒的學習歷程中。于是,我們開展了“相約星期五,爸爸來作伴”的研究。我們將助學課程的開發(fā)從集體教學拓展到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爸爸們的角色也從“助教”、“嘉賓”轉化為孩子們的“玩伴”,在戶外活動中陪孩子一起玩球、攀巖,和孩子一起做操;在區(qū)域游戲中陪孩子一起閱讀、扮家家、探索科學小秘密、進行創(chuàng)意小制作;生活環(huán)節(jié)中,我們的爸爸和孩子們一起用餐,用大口吃飯大碗喝湯的樣子引發(fā)挑食幼兒的食欲。我們還將助學的空間從學校拓展到家庭和社區(qū),倡導家長間開展雙休日聯誼活動,帶孩子參加夢想方舟親子職業(yè)體驗活動,和孩子每天一起看一會兒書,努力將“參與兒童學習,陪伴孩子成長”的理念植根于每個爸爸每個家庭之中。
四、從“玩伴”到“教師”,一個節(jié)目觸發(fā)的美麗期待
“玩伴”的角色讓爸爸們減少了很多的壓力,孩子的期盼,老師的邀約,媽媽們的鼓動,使爸爸們的助學熱情空前高漲,眾多的爸爸自覺地走進了幼兒園,走近了孩子。借著湖南衛(wèi)視《爸爸去哪兒了》的熱播,記者也敏感地捕捉到了這一信息,《揚子晚報》《江蘇教育報》《現代快報》《無錫日報》等媒體紛紛報導了我們的陽剛助學課程,媒體的宣傳進一步帶動了爸爸們的熱情,助學活動不斷升溫。
媒體沸騰了,家長激動了,而我們卻冷靜了。審視我們的教學現場,爸爸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給了孩子什么樣的影響?爸爸們有哪些可貴的品質能夠成為教育的資源?這種無形的資源如何轉換成有形的活動讓孩子去體驗去感受?孩子們從中已經獲得了什么?還能獲得什么?爸爸們在助學的過程中自身又獲得了哪些方面的成長?帶著這些問題,帶著一雙發(fā)現的慧眼,我們發(fā)動家長、老師和孩子一起觀看《爸爸去哪兒》,和五個家庭一起踏上親子互動之旅,去感受節(jié)目錄制之初到最后一期時孩子的成長和爸爸的收獲,同時也啟發(fā)教師和爸爸們共同思考:如何提高陪伴的質量?如何賦予“爸爸來作伴”活動更豐富的教育價值?
在助學的福田中耕耘久了,我們期待,爸爸們不僅是照顧種子的農夫,也是一顆顆充滿能量、等待發(fā)芽的種子。從“玩伴”到“教師”的角色轉變期待,并不是我們要將爸爸們的角色回歸到教師的身份,我們只是期望在陪伴的過程中,爸爸們懷有教育者的理念和視角,從兒童的立場去觀察自己的孩子,解讀孩子的真正需要,從而提高教育的能力和策略,家園合力,最大限度地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我們殷切的希望,透過爸爸、老師和孩子的彼此扶持,共同成長,可以遇見一個美好的教育愿景。
(翁靜娟,無錫市梅村中心幼兒園,214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