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
奢侈品電商,到底怎么了?
奢侈品電商這個2008年在國內快速興起的電商細分領域,還未經歷過快速成長期,就迎來了多事之秋。
尊享網的倒下并不是個案,在不長的一個時間段里,呼哈網、尚品網與走秀網等同樣主打奢侈品概念的公司陸續(xù)曝出裁員風波,風頭正勁的聚美優(yōu)品也被假貨事件鬧得焦頭爛額。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多項數(shù)據(jù)都表明中國的奢侈品市場存在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來自Boston Consulting的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中國奢侈品的在線銷售規(guī)模僅占到其整體銷售的3%,而在美國這一比例為12%。而根據(jù)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提供的數(shù)據(jù),2013年中國奢侈品網購市場的交易規(guī)模已經達到208.2億元,同比增長34.8%,2014年預計可以達到274.3億元。
一邊是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展示的誘人前景,一邊是不斷倒閉的業(yè)內公司,中國的奢侈品電商正是在這冰火兩重天中苦苦掙扎,尋找著可能的一線生機。
天生缺陷,奢侈品電商的難言之殤
一端是奢侈品品牌商,一端是奢侈品的需求用戶,奢侈品電商是牽連這兩端的紐帶。在其他商品領域,這種商業(yè)模式并無問題,這也造就了如京東、天貓等電商巨頭。但是具體到奢侈品,恰恰因為其特殊性而出現(xiàn)了難言之殤。
在目前的市場環(huán)境中,電商渠道并不受奢侈品品牌商的待見,甚至遭受到排斥。這與奢侈品商品自身屬性息息相關。
和其他商品不同,奢侈品不通過銷量追求利潤,講究的是稀缺性與保值增值性。因此,自它誕生之日起便主要通過裝修豪華、風格鮮明的線下實體專賣店進行售賣。經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不同品牌的奢侈品代理商已經在各自地域開設了數(shù)量眾多的實體店,形成了一張龐大的銷售網絡,也成為高端用戶購買奢侈品的主要方式。
這樣的實體店經營模式,顯然更符合奢侈品本身的高端屬性,為用戶帶來區(qū)別于購買一般商品所無法獲得的不同消費體驗。用戶可以一邊抽著雪茄,一邊在昂貴的沙發(fā)上對奢侈品評頭論足。這種深根到心理層面的滿足感,或許才是奢侈品本質的魅力之所在。
如果貿然通過電商渠道售賣奢侈品,勢必會損害眾多線下代理商的利益,難以平衡雙方利益。而對于電商來說,它的優(yōu)勢主要在于直接面對海量的普通客戶,和奢侈品限量供應、面向少數(shù)高端客戶的定位天然沖突。這導致大部分奢侈品品牌商都對電商相當謹慎,存在不同程度的抵制。
而之前天梭起訴當當網事件,從中折射出的正是傳統(tǒng)奢侈品品牌商和電商渠道之間的這種矛盾。本身屬性的不對盤,以及奢侈品品牌商的抵制,讓奢侈品電商從誕生以來便有了天生缺陷,為這個充滿前景的行業(yè)蒙上了一層陰影。
因此,在品牌商嚴格的渠道管控政策下,國內的奢侈品電商被死死的卡住了脖子,只能通過代購、海外批發(fā)商采購或是買手掃尾等方式來維持貨源。盡管勉強維持了自己的經營,但奢侈品電商的生存危機重重。
首先,奢侈品的供應數(shù)量往往極其有限,特別在優(yōu)先保證線下實體店的情況下,能夠通過其他方式獲取到的數(shù)量是不多的。
在奢侈品電商發(fā)展的早期,或許通過代購等方式能夠滿足需求。但只要業(yè)務量一上來,商品的供應馬上難以為繼。只要一日得不到品牌商這個供貨源頭的支持,這個問題便一日得不到徹底的解決。但由于奢侈品的特殊屬性,品牌商們怎么會給奢侈品電商這樣的機會呢?不少奢侈品商家寧愿自己在天貓等電商平臺上開放自己的旗艦店,也不愿意給與奢侈品電商渠道任何的機會。
其次,在奢侈品電商網站上,盡管各種品牌的商品五花八門、玲瑯滿目,但大部分都是各大品牌的過季產品,尾貨,新上市的潮流產品要么數(shù)量極其稀少,要么干脆沒有。
這個問題同樣源自供應鏈的短板。失去了源頭的支持,奢侈品電商想要拿到數(shù)量更加稀少、限制更加嚴格的新款商品顯然非常困難。
對奢侈品的目標用戶來說,價格并不其是考慮的首要因素,潮流和款式才是決定購買的首要驅動力。當最新上市的產品在電商渠道總是缺席的時候,這個渠道的吸引力也會大大下降。
而在奢侈品產業(yè)鏈中,品牌商往往要吃掉利潤的大頭,留給代理商的利潤空間極其有限。而對采購鏈條又多了一個甚至數(shù)個環(huán)節(jié)的奢侈品電商來說,其利潤空間又被進一步壓縮。
由于商品同時在線下眾多實體店進行銷售,奢侈品電商很難通過提價的策略來保證自己的利潤。因此,傳統(tǒng)被認為客單價高、利潤空間大的奢侈品電商事實上并沒有想象中滋潤,反而處處受制。
缺貨、利潤低,如果僅僅是如此,奢侈品電商至少還能混個溫飽。但消費者的信任危機,卻是讓奢侈品電商快速死亡的致命一擊。目前,國內幾乎所有奢侈品電商都沒有獲得品牌商的授權,因為商業(yè)機密也難以說清楚自己的供貨來源。
一沒有授權,二說不清來源,消費者對商品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自然在所難免。盡管各家都承諾自己售賣的是正品,甚至推出了諸如“假一罰十”之類的政策,但這種在消費者看來純屬“鬼打鬼”的把戲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受供貨量的限制,苦苦掙扎的電商終于在難以滿足客戶需求的時候,忍不住采用銷售假貨、水貨來解決問題。之前諸如高朋網、聚美優(yōu)品便曝出過售假事件,而且事后也確實證明存在銷售假貨的情況。當此類事件接連發(fā)生的時候,本就脆弱的消費者情緒更加難以撫平,信任危機的到來無疑給本就艱難的奢侈品電商行業(yè)壓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轉型,還得回歸用戶
不斷快速增長的奢侈品網購交易額表明,奢侈品電商在中國并非沒有市場,恰恰相反,潛力很大。眾多奢侈品電商紛紛倒閉,反映的并不是這個細分領域的問題,而是商業(yè)模式的問題。
盡管同屬于商品,但奢侈品和其他商品在屬性上的本質區(qū)別,決定了奢侈品電商或許也要通過一種全新的模式才能真正找到出路。尊享網等無數(shù)先烈的倒下,表明用傳統(tǒng)的模式操作奢侈品電商是行不通的。
在屢屢碰壁之后,中國也有不少奢侈品電商企業(yè)開始嘗試轉型,進行商業(yè)模式變化的初步嘗試。比如走秀網嘗試與eBay、KarmaLoop等平臺商合作,往海外電商平臺的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方向發(fā)展。有些奢侈品電商也放棄了將奢侈品作為單一經營模式的打算,逐漸過渡到全品類平臺。而萬表網這家中國最大的名表在線銷售平臺則通過“線下實體店+線上電商”的獨特模式闖出了一條道路。而最近獲得過億美元融資的寺庫網,也靠著奢侈品網上寄賣、奢侈品實體休閑會所、奢侈品鑒定與養(yǎng)護服務等主營業(yè)務成功的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從他們的轉型道路來看,這些幸存的奢侈品電商們無疑將傳統(tǒng)的電商銷售老路都拋開了,不約而同地尋求著更多的盈利增長點。
其實這也在情理之中,盡管市場很美好,但若不能先保證自己活著,如何談得上瓜分蛋糕?但不管這些玩家們如何轉型,奢侈品電商要想得到更大的發(fā)展,還得回到用戶為中心的本質上來。
奢侈品滿足的是客戶的虛榮心,講究的是品牌與品質,這方面實體店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這些店鋪往往裝修豪華,環(huán)境怡人,同時店員都通過嚴格的訓練,能夠給顧客帶來賓至如歸的良好購物體驗。與此相比,電商只能夠提供一些圖片與文字說明,盡管圖片可以拍的非常清晰、精美,但在體驗程度上和實體購物相比都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而在不少中國人的思維當中,面對動輒上萬元的奢侈品,如果不能實際的進行查看對比,很難下定決心進行購買。
因此,如何在線上購物的時候也能讓用戶體驗到尊貴、高級的服務,這是每一個奢侈品電商企業(yè)都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在這方面或許國外某些奢侈品電商的做法值得借鑒。
美國有家奢侈品電商,除了提供線上購物服務之外,還在各大城市開設實體的提貨點??蛻粼谶@些提貨點可以品雪茄、喝紅酒,與此同時在網上購買的商品便會被店員及時送過來,這樣便彌補了單純網絡購物的短板,提高了體驗度。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形式。國內的眾多奢侈品電商也可以根據(jù)我國國情,挖掘出更多具有特色、有吸引力的附加服務,讓電商真正成為“奢侈品電商”。
奢侈品電商發(fā)展到現(xiàn)在,也只不過剛剛走過五六年時間,盡管已經經受了諸多挫折,但前途并非一片黑暗。對國內眾多相關企業(yè)來說,痛定思痛后徹底思變,重新出發(fā),回歸用戶體驗這一核心,也未嘗不可以走出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