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索尼
摘要:錢仁康教授作為我國音樂學界的學術泰斗,為我國音樂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對標題音樂的研究,不僅作出了最早的探索,還在研究視角上具有開拓的意義。文章旨在通過研讀錢仁康教授關于標題音樂這一領域的文章進而闡述錢仁康教授對于標題音樂研究中的所得到的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錢仁康 標題音樂 外文翻譯 專題研究 思考與啟示
標題音樂是講述故事、表現(xiàn)文學概念或描繪畫面、場景的器樂作品,為李斯特所創(chuàng)。①作為一種成型于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門類,從產生便因其加入標題而與純音樂相對立。這種對立則引來了音樂史上,諸如像李斯特、瓦格納、勃拉姆斯、漢斯立克等眾多作曲家、音樂美學家對標題音樂的得與失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標題音樂在傳入我國后,由于特定的歷史政治原因,在創(chuàng)作和研究兩方面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影響。盡管隨著對標題音樂共性的藝術規(guī)律的不斷探索,當下我國的音樂界對于標題音樂的觀念在藝術實踐與學術研究兩個層次上都有了質的改變,但本文仍將通過對錢仁康教授關于標題音樂文章的研讀,探尋標題音樂在我國傳播研究過程中重要的歷史段落。
一、標題音樂研究的先行者
標題音樂作為西方音樂歷史中一種重要的音樂藝術門類,是伴隨著西方音樂整體傳入我國的。這一時期應該是自學堂樂歌興起以后,我國一些留學歐美的音樂學家、作曲家例如王光祈、蕭友梅、黃自等陸續(xù)回國后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些音樂家為西方音樂在我國的介紹、傳播與研究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是我國真正開始專業(yè)標題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端,應該是建國初期,文化藝術活動相對繁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誕生了許多標題音樂名作,而且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隨著時間的流逝更顯珍貴,例如何占豪、陳鋼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辛滬光的交響詩《嘎達梅林》、呂其明的音樂會序曲《紅旗頌》等等。這些作品在題材上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在體裁上也都各式各樣,為開創(chuàng)我國標題音樂的專業(yè)創(chuàng)作之路奠定了夯實的基礎。雖然在我國的音樂史中上誕生過許多優(yōu)秀的標題音樂作品,為我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實踐作出了意義重大的探索,但是標題音樂在我國的學術研究中卻顯得略有“勢單力薄”之勢。尤其是在“文革”之后,由于一些歷史政治原因,對于非標題音樂與標題音樂之間的認識更是出現(xiàn)過一些不符合藝術規(guī)律的對待。在錢仁康教授于1986年在《文藝研究》第1期上發(fā)表的《畫題、詩題和音樂的標題》②(以下簡稱《畫題》)一文中率先突破歷史的阻礙,在音樂標題的得與失之間,結合中國畫、中國詩歌這樣中國人熟知的藝術形式的標題展開了橫向比較研究,對音樂的標題作出了客觀性的評介。
在《畫題》一文中,錢仁康教授首先通過中國畫的題款、題跋與標題音樂的比較展開論述。文中提到中國畫中的畫題有三種類型,其中先題后畫與標題音樂的標題是同一性質的,即創(chuàng)作者根據(jù)事先題好的題跋或標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并引用黃公望的話,“先立題目,然后著筆。若無題目,便非上品。”然而,中國畫中的題款更多是先畫后題的,這在音樂中也能找到相對應的情況,但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標題音樂了,以舒曼的《童年情景》為例,這首作品是創(chuàng)作完成后,才產生的題目。文中繼而轉向畫題與音樂標題的比較,錢仁康教授指出郭詡《磨鏡圖》和鄭板橋畫竹的題跋,道出了畫上沒有畫出來的主題思想,豐富了畫的表現(xiàn),而音樂的標題則沒有這種功能,大多是就事論事。通過列舉穆索爾斯基歌劇《霍宛斯基黨人之亂》的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以及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第二樂章《溪邊》這兩首作品為例,說明了音樂的標題只是簡單的形象概括,音樂的內容與意境需要聽眾發(fā)揮自己的想象。
緊接著畫題與音樂標題的比較,錢仁康教授在文章中繼續(xù)論述了中國詩歌與標題音樂之間的關系。文中將中國古詩的詩題共分為八種,這八種詩題與音樂的標題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其中前七種類似于非標題音樂的題目,旨在說明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等,而第八種隱語式的詩題也與音樂的標題不同。但是題詩與標題的得失卻在中西方的文化中產生過較大的議論。正像中國古人對詩題的得失的議論一樣,西方對標題音樂在美學上的爭論也有過較大的對比?!懂嬵}》一文中則主要介紹了對標題音樂兩種不同的言論,一方是以漢斯立克為主,否定標題音樂的藝術性;另一方以李斯特為主,擁護并且熱衷于創(chuàng)作標題音樂。文末,錢仁康教授根據(jù)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標題音樂與非標題音樂(純音樂)兩者各自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傾向與聽眾的藝術趣味,作出了客觀的評價,并且就“文革”之后存留的一些消極的思想,作出了思想輔正。
在“文革”剛剛結束的十年后,錢仁康教授通過自身敏銳的時代觀察力,開始了標題音樂的介紹與研究工作,可以被認為是走在了音樂研究中時代的前列,極大地啟迪了后世學者。
二、從翻譯外文到標題音樂的專題研究
標題音樂的產生與發(fā)展伴隨著西方社會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個人意識興起、發(fā)展,滲透到西方文化中每個細節(jié)的過程。從古典主義時期初露鋒芒到浪漫主義時期的最后定型,標題音樂的發(fā)展歷程深深地反映著西方作曲家從古典主義時期強調樂思發(fā)展的邏輯性、形式結構的嚴謹?shù)嚼寺髁x時期追求以“個人”為中心的情感表達為特點的藝術宗旨。西方作曲家對標題音樂在作曲技術與美學上的認知觀念也決定著它的發(fā)展方向,對于這種音樂門類的研究就離不開了解其創(chuàng)作主體(作曲家)的思維邏輯。錢仁康教授在標題音樂的研究中并沒有單純的把音樂作品作為唯一的研究對象,而是通過他寬廣的學術視界,尋找到作曲家與作品辯證統(tǒng)一在一起的研究方式。僑居英國的德國音樂著述家尼克斯撰寫的《過去四百年的標題音樂》一書,是論述標題音樂的權威著作。錢仁康教授于2005年在《音樂藝術》第1、3兩期上發(fā)表的《大作曲家對標題音樂的見解》③④(上、下兩篇)一文,是從這本書中選取西方音樂史上十位赫赫有名的作曲家對于標題音樂所發(fā)表過的言論編譯成文。這些作曲家,從古典主義大師到浪漫主義巨匠,無一不是在標題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有過傳世之作以及在評論上發(fā)表過真知灼見的大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錢仁康教授在學術研究中材料的選取有非常獨到且具有學理價值的眼光,這不僅為他以后的標題音樂研究做好了鋪墊工作,也為我國的標題音樂研究在外文翻譯上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除了翻譯外國的標題音樂文章以外,錢仁康教授還寫作了大量的標題音樂研究的文章,這些文章在選題范圍上的不僅具有普及、介紹的普遍性意義,而且還具有突出重點的特殊性內涵。⑤錢仁康教授于2002年在《音樂藝術》上發(fā)表的文章《勃拉姆斯筆下的標題性音樂》⑥(以下簡稱《勃拉姆斯》),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此文重點在于“標題性音樂”一詞,錢仁康教授并沒有將勃拉姆斯的一些作品直接定義為標題音樂而是通過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實際的作品解析從而論述勃拉姆斯作品中的標題性內涵。此文共分為三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著重介紹了勃拉姆斯出于對大自然的熱愛,常常在器樂作品中描繪自然風光,雖然沒有公開的標題,仍不失為一幅幅色彩鮮明的音畫。⑦出于在作品中對景色的描繪,實質上已反映出勃拉姆斯作品中一些標題性內涵。文章繼而論述勃拉姆斯有著很好的文學修養(yǎng),正是基于自身良好的文學修養(yǎng)上才能在許多作品中加入了詩歌、小說和戲劇的創(chuàng)作元素。例如勃拉姆斯《c小調鋼琴四重奏》塑造了歌德筆下《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兩個主人公;而他的《第四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構思,則直接受到了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悲劇《奧狄浦斯王》的啟示。第二部分,錢仁康教授介紹了勃拉姆斯透露音樂的標題內容的幾種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通過和朋友的談話與通信;二是引用詩句,暗示音樂的意境;三是采用民歌主題,表明音樂內容;四是把語言文字化為旋律音素。在第四點上,勃拉姆斯與巴赫、舒曼不同的是,他并不是把人名和地名作為素材,而更多的是把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用旋律音素代替文字符號。第三部分則是標題性作品的解析。文章選取了勃拉姆斯四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C大調鋼琴奏鳴曲》、《f小調鋼琴奏鳴曲》、《d小調敘事曲》、《降E大調間奏曲》。這四部作品的解析都是為了迎合文章前兩部分中的觀點而進行的。
錢仁康教授不僅對于外國標題音樂有深入地研究,對我國作曲家所創(chuàng)作的標題音樂也有獨出機抒的文論,可見于錢仁康教授于1989年發(fā)表在《音樂研究》上的文章《沒有標題的標題交響曲——簡析馬思聰?shù)?第二交響曲>》(一下簡稱《標題》)。在文章的開篇,錢仁康教授提出雖然這部作品沒有標題,但卻是按照標題音樂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作的,并且介紹了作品的主題是描寫中國人在長期革命戰(zhàn)爭中所表現(xiàn)的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和最后取得的輝煌勝利。⑧錢仁康教授通過深入分析,總結出這部作品的四個樂章之間實際上是按照一個統(tǒng)一下的曲式結構設計安排的,前三個樂章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奏鳴曲式結構,而第四樂章則作為全曲的終曲,可以看出錢仁康教授在對于這部作品的整體分析上是非常獨到的。文章繼續(xù)在四個樂章的曲式、配器、素材選取、作曲技法等多方面作出了簡要分析,而在音樂所表現(xiàn)的內容上進行了重點分析,并論述了各樂章之間音樂主題思想的更替交疊,音樂情緒的起伏波動。文章尾段錢仁康教授作了最后總結,他認為這部作品是出于馬思聰先生對于標題音樂與非標題音樂不同的認識,為了不會束縛聽眾的想象力而沒有加上標題,但這部作品是有明確的標題構思的。然而錢仁康教授同樣指出,對于這部作品的分析出自于個人見解,可能并不完全符合馬思聰先生的創(chuàng)作意圖?;诖它c可足見錢仁康教授這位大家的風度與學術研究的嚴謹。
錢仁康教授對于標題音樂研究的文章涵蓋了古今中外大量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而本文所選取的兩篇文章似乎并非是針對于嚴格意義上的標題音樂而寫作的。但本文正是想通過這兩篇文章說明一個問題,在錢仁康教授的標題音樂研究過程中,他并不停留在教條化的認知視角上,而是以一種發(fā)展的、遠瞻的目光透析音樂作品,能夠做到對作品內容、主題思想、表現(xiàn)形式、表達方式進行客觀性的分析,而不機械地僅僅圍繞著作品標題的外在形式上。
三、思考與啟示
實際上錢仁康教授在其治學生涯中是很少提及研究視角與治學方法的。從上文所選擇的《勃拉姆斯》與《標題》這兩篇文章既可以發(fā)現(xiàn),錢仁康教授并未將單純的概念界定和前人的觀點隨意加入到標題音樂研究中去,并不固守某一特定方法,而是更為重視對音樂現(xiàn)象本身的書寫與更為尊重音樂自身的發(fā)展。⑨錢仁康教授是在尊重音樂發(fā)展的客觀藝術規(guī)律的前提下,把標題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問題進行了深入地、客觀地分析,即抓住了音樂的本體,又顧及到了標題音樂的歷史以及內涵的人文意蘊,做到了將音樂藝術的感性與學術研究的理性高度統(tǒng)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得結論的客觀性,而又不失人文學科學術研究中的人文關懷。錢仁康教授的標題音樂研究,從外國作品到中國作品,既有外國文化的積淀,又有基于合理的中國文化模式的解讀方式,可以看出錢仁康教授在學術研究中視角的廣闊,研究方法的科學與嚴謹。
《標題》一文中,錢仁康教授能夠選擇中國畫與中國詩歌作為參照體系,對標題音樂進行橫向比較研究,足可以看出錢仁康教授深厚的國學功底以及對西方文化透徹的洞察力,這與錢仁康教授早年隨龍榆先生學習國文和詩歌概論有深刻的關聯(lián)。錢仁康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說道:中國畫的題詩、題款和題跋,常常能畫龍點睛地道出繪畫的主題思想,對于標題音樂的標題,很有可以借鑒的地方。⑩此文啟示了后來學者,作為一名人文學者應該具有廣泛的文化寬度和深邃的文化深度,對待學術問題要懂得如何拓展與交叉研究。而這篇文章不僅在研究方法與視角上新穎獨特,在時代性上也同樣高屋建瓴?!稑祟}》一文寫在“文革”結束的十年后,這一時期我國音樂界對于標題音樂與非標題音樂(純音樂)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思想鴻溝,這主要是受到政治原因的影響。錢仁康教授在文中率先打破固化的思維方式,客觀地分析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在音樂史上的地位,為糾正我國音樂界一些消極、不正的思想做出了努力。錢仁康教授的這篇文章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充分顯示出了前沿性,在學術界整體思想的指引上也做到了高瞻遠矚。
四、結語
本文在研讀錢仁康教授三篇關于標題音樂文章的基礎上,論述了錢仁康教授作為標題音樂研究的先行者為我國標題音樂的發(fā)展打下了前瞻性的的理論基礎,并且闡述了所得到的思考與啟示。標題音樂在我國傳播與發(fā)展的歷程,離不開錢仁康教授所作出的貢獻以及他所起到的啟迪性的作用,而本文的篇幅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但是對于這段歷史的研究會更加有助于我國標題音樂藝術的發(fā)展。錢仁康教授將其全部學識奉獻給了中國的音樂事業(yè),他的學術必將指引著后來學者更加穩(wěn)步地前行。筆者在此也謹以此文向錢仁康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表達后學對錢仁康教授的緬懷之情。
參考文獻:
[1][英]邁爾克·肯尼迪,喬伊斯·布爾恩編.牛津簡明音詞典[M].唐其堯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錢亦平編.錢仁康音樂文選(上、下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3]錢仁康.沒有標題的標題交響曲——簡析馬思聰?shù)摹兜诙豁懬穂J].音樂研究,1989,(04).
[4]彭永啟,董蓉.史學·史識·史觀——錢仁康先生西方音樂研究學術撰述評介[J].樂府新聲,2005,(01).
注釋:
①[英]邁爾克·肯尼迪,喬伊斯·布爾恩:《牛津簡明音詞典》,唐其堯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
②錢亦平編:《錢仁康音樂文選》(上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第168頁。(此文原題名為《詩歌、畫題和音樂的標題》)
③[德]尼克斯:《大作曲家對標題音樂的見解》(上),錢仁康編譯,《音樂藝術》,2005年第1期。
④[德]尼克斯:《大作曲家對標題音樂的見解》(下),錢仁康編譯,《音樂藝術》,2005年第3期。
⑤本文限于篇幅的原因,著重選取了兩篇代表性的文章進行論述。
⑥錢亦平:《錢仁康音樂文選》(下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第540頁。此文在發(fā)表時名為《布拉姆斯筆下的標題性音樂》。筆者按:在《錢仁康音樂文選》一書中,這篇文章的最后的落款標注為,原名“勃拉姆斯筆下的標題音樂”。以上所寫的文章名稱雖然有出入,但原文內容并未有較大改變。
⑦錢亦平:《錢仁康音樂文選》(下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第540頁。
⑧錢仁康:《沒有標題的標題交響曲——簡析馬思聰?shù)?第二交響曲>》,《音樂研究》,1989年第4期,第23頁。
⑨彭永啟,董蓉:《史學·史識·史觀——錢仁康先生西方音樂研究學術撰述評介》,《樂府新聲》,2005年第1期,第52頁。
⑩錢亦平:《錢仁康音樂文選》(上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第1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