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軍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辛伐他汀對高血壓合并頸動脈斑塊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及頸動脈斑塊的影響及療效。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維持原有降壓方案不變,研究組予以辛伐他?。ㄊ娼抵硸|公司)20mg,每晚一次口服,持續(xù)治療12w。研究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w后分別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和血清學指標檢查。結果 研究組IMT、hsCRP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FMD值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而TG、TC、LDL-C、HDL-C、FBG及NMD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辛伐他汀治療后頸動脈IMT和斑塊積分較治療前明顯減小,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FMD)改善,hsCRP及TG、TC、LDL-C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NMD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辛伐他汀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壓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管內皮功能,臨床療效值得肯定。
關鍵詞:高血壓合并動脈粥樣硬化;辛伐他汀
高血壓患者出現(xiàn)心腦血管并發(fā)癥主要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有關,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是高血壓、糖脂代謝異常、炎癥反應以及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他汀類藥物防治心血管病的臨床療效可能與其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有關。本文旨在觀察辛伐他汀對高血壓合并頸動脈斑塊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及頸動脈斑塊的影響及療效。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門診或住院經頸部彩色多普勒檢查有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50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45~75(58±5)歲;同時選取無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4~65(54±5)歲。所有患者血壓均得到有效控制(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嚴重肝腎疾病、并發(fā)感染、近2月內腦卒中、近3月內急性冠脈綜合征史,以及近期使用他汀類藥物或已知過敏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維持原有降壓方案不變,研究組予以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持續(xù)治療12w。
1.3檢測方法 研究組于辛伐他汀治療前及治療后12w后分別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和血清學指標檢查。
1.3.1頸動脈超聲檢測 采用阿洛卡-55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10.0MHz。測量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患者取仰臥位,縱向超聲顯像可表現(xiàn)為由相對較低回聲分隔的兩條平行亮線,兩線間垂直距離即IMT,凍結頸動脈竇以下1cm圖像,測量3次IMT,取3次測量值的平均值為頸總動脈IMT厚度值;計算頸動脈斑塊積分:斑塊定義為局限性回聲結構突出管腔,厚度≥1.3mm。頸動脈斑塊積分采用Crouse方法計算,即不考慮各個斑塊的長度,而分別將兩側頸總動脈(CCA)、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各孤立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最大厚度(mm)進行相加,以得出該頸動脈斑塊之積分。
1.3.2血管內皮功能超聲檢測 參照黃衛(wèi)華[1]等介紹的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右上肢外展15°,在肘窩上2~5cm行肱動脈二維超聲顯像,取直縱切面,在舒張末期測肱動脈內徑,取3個心動周期的平均值為基礎肱動脈內徑(D0)。之后,將血壓計袖帶置于肱動脈遠端,充氣加壓至250mmHg,保持5min,迅速將袖帶放氣,在放氣后60~90s內測肱動脈最大內徑,以加壓前后肱動脈內徑的變化率作為評價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的指標,即血流介導的舒張功能(FMD)?!鱀1%=(D1-D0)/D0×%。上述檢查后休息15min,待血管內徑恢復試驗前狀態(tài),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5mg,4min后重新測定肱動脈內徑,以含化硝酸甘油前后肱動脈內徑的變化率作為評價非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NMD)的指標△D2%=(D2-D0)/D0×%。在整個試驗過程中,超聲探頭始終處于固定位置不變。
1.3.3血清學檢查 包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血清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血糖(FBG)等均在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當天清晨取空腹血6ml送檢。
1.4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FMD與各變量值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使用SPSS 11、12.0版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和血清學檢查結果比較 研究組IMT、hsCRP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FMD值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而TG、TC、LDL-C、HDL-C、FBG及NMD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研究組治療前后頸動脈硬化指標、血管舒張功能、hsCRP及生化指標的變化 辛伐他汀治療后頸動脈IMT和斑塊積分較治療前明顯減小,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FMD)改善,hsCRP及TG、TC、LDL-C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NMD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治療前后頸動脈硬化指標、血管舒張功能、hsCRP及生化指標比較P<0.05。
2.3研究組治療前FMD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相關性分析 對研究組患者治療前行簡單相關性分析顯示,F(xiàn)MD與IMT(r=-0.52,P=0.000)、hsCRP(r=-0.44,P=0.043)、SBP(r=-0.35,P=0.022)、TC(r=-0.28,P=0.032)成負相關。
3 討論
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內皮功能障礙與高血壓病之間關系密切,認為高血壓是內皮損傷的始動因素之一。高血壓可加重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而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所致ET/NO失衡又對高血壓的發(fā)生、發(fā)展起重要作用[2]。此外,由于眾多危險因子損傷內皮而發(fā)生的一系列炎癥反應,也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始動因素。本文結果顯示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高血壓患者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更差,而代表炎癥反應指標的hsCRP顯著增高,支持上述觀點。彭玲等[3]通過分析內皮舒張功能(FMD)與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之間相關性顯示,F(xiàn)MD與收縮壓、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膽固醇均成負相關,與我們的結果相一致。但我們研究顯示FMD與hsCRP呈負相關,與彭玲等研究結果不同,然與文獻相一致,可能與后者所入選患者入組前已長期服用保護內皮功能藥物有關。最近一項研究表明辛伐他汀能夠改善高血壓患者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REVERSAL研究首次采用血管內超聲評價他汀類藥物對冠狀動脈斑塊的影響,結果證實經他汀類藥物治療后,冠狀動脈內斑塊出現(xiàn)了消退[4]。本文結果也證實高血壓合并頸動脈斑塊患者經辛伐他汀治療12w,不僅血脂水平降低,而且血管內皮功能改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斑塊積分減少。
總之,高血壓合并動脈硬化患者內皮功能受損,造成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辛伐他汀可以有效改善此類患者血管內皮功能。
參考文獻:
[1]黃衛(wèi)華,郭樹明.彩超對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7,45(16):105.
[2]陸和英,辛伐他汀治療高血壓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17):2651-2653.
[3]彭玲,拉西地平聯(lián)用辛伐他汀治療高血壓病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療效[J].西部醫(yī)學,2008,20(4):726-728.
[4]廖學權.辛伐他汀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13):2047-2048.編輯/劉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