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輝 林宣龍
教育是一個多面體,每個人對它都可以從自己的維度自己的視角去理解,但若把教育視為“無言”的活動,頗為匪夷所思:教育要傳承人類文化,無言何以實現(xiàn)?教育需要對話,無言焉能展開?然而,筆者之謂“無言”,并非無需言說,更非不許言說,而是指教育者須特別惜言,盡力少言;杜絕空言,廢止代言;凡可不言,絕不有言;凡是有言,必是要言。概而言之,就是拒絕話語霸權,讓學生說話;反對話語說教,讓行動說話;慎用話語灌輸,讓原型說話。
一、無言:是讓學生在真實的參與中享有自己的主權
【案例】
導入新課:“同學們,讓我們來認識一首著名的詞作”——投影出示《水調歌頭》全詩,先一生朗讀,再全班朗讀,簡單交流對本詞的感覺,學生認為寫得好,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真情引起讀者深深共鳴?!笆前。焕⑹侵脑~作,不愧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傳世經典!知道嗎,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尤其被后人廣為傳誦,被用來形容天各一方的親人或情人相互思戀相互寬慰的真摯情感,成了千古名句!那么這首詞是在什么情況下寫成的?讓我們走進課文——”學生讀題:“但愿人長久”。
初讀課文:“請大家自由輕讀或默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全文主要意思,初步體會思想感情?!睂W生開始讀書,教者象征性巡視,不時抬臂看表,不時提醒“稍稍加快速度”。零零落落舉起幾只小手,更多的既沒舉手也不繼續(xù)讀書,而是等待老師發(fā)話?!班?,都讀得差不多了,老師想看看大家讀得怎樣——”掃視一圈,幾乎沒人舉手。教者隨便點名兩位同學,讀得并不順暢……接著讓學生講述主要內容,大都或語無倫次或不得要領,教者自打圓場:歸納同學們所說的,將內容提要播放出來,讓大家讀兩遍……
精讀句段“賞析”:每處大抵先學生匆匆瀏覽,再作片言只語的答問,再由教者歸納“完整”意思。
【解讀】
走進公開課、觀摩課等展示性課堂,或特級教師、知名教師放樣性課堂,我們不會見到上述情形;以常態(tài)目光看這樣的課,沒問題,甚至可列為比較滿意之列。但是如稍稍“挑剔”,就不難看出明顯的毛?。菏紫?,以《水調歌頭》全詞及相關背景作導課引子,且讓學生個讀、齊讀全詞,教者意欲借此作為學詞之前的鋪墊并兼收先聲奪人之效,似乎無可厚非。然而問題在于:有限的40分鐘,導課就這么“大費周章”,不惜時光,試問還有多少時間深入研讀正文?其次,初讀環(huán)節(jié)和精讀環(huán)節(jié),每項內容的教學,教者安排了學生自讀自悟活動,卻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靜下心來沉入文本去仔細揣摩,深入體味,在學生并無感悟或剛剛交流時,便急于“叫?!?,“歸納大家的意見”其實更多的是“公示”教者的意見。
縱觀當今常態(tài)課堂,上述情形在絕大多數學校,在絕大多數教師那里,已是普遍現(xiàn)象,各種學科教學尤其是“主科”教學中,都嚴重存在這種現(xiàn)象,只是在不同學科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而已。很明顯,這種常態(tài)課堂,純粹是以“體現(xiàn)學生主體”為名行消解學生主體地位之實,在這種常態(tài)課堂上,教者總是出于時間緊或學生探究困難等方面的考慮,提前介入“點撥講授”,甚至幾乎全程“點撥講授”,把時間資源“肢解”,也把學生完整探究的心智過程肢解,結果誤入“過度言說”和“替代言說”的話語霸權的歧途。欲要真正堅持兒童立場,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與充分發(fā)展,教師就應該恪守“無言”的信條,研究“無言”的藝術,讓學生擁有足夠的探究主權和言說主權。
二、無言:是讓學生在感性的經歷中建構自己的經驗
【案例】
一位美國老師訪問我國某小學,要校長讓他上一堂課。校長犯難了:這位老師一句漢語都不會說,學生一句英語也聽不懂,如何交流?美國老師表示沒問題。
開始上課了。老師走進教室,示意同學們先離開教室,然后以四個座位為一組,每組放一個蝸牛,一盤牛肉,一盤糧食,一盤蔬菜和青草,一杯有蓋的熱水,一杯帶蓋的涼水。他示意同學們走進教室,大家發(fā)現(xiàn)桌上的東西,很驚奇。美國老師示意同學們安靜下來,然后做示范:先把蝸牛放在熱水杯蓋子上,蝸牛爬來爬去,煩躁不安。再把蝸牛放在涼水杯蓋子上,蝸牛一動不動,靜靜地趴著。同學們從而知道了蝸牛在溫度過高的環(huán)境下是無法生存的,它需要一個適當的溫度。然后,教師把蝸牛放在有肉的盤子里,蝸牛不吃;放在有糧食的盤子里,蝸牛也不吃;放在有蔬菜和青草的盤子里,蝸牛小心地吃了起來,學生從中知道了蝸牛吃的食物是蔬菜和青草。就這樣,一節(jié)課沒有說一句話,同學們在活潑愉快、親自參與的活動中明白了蝸牛生存需要的溫度、所吃的食物。
【解讀】
顯而易見,案例中的美國教師在這無言的一課中,要讓學生明白一個生物學知識,即蝸牛的某些生活習性:(1)蝸牛喜涼厭熱;(2)蝸牛食草不食肉類米谷。這兩點知識,學生是在親眼目睹了事實(實驗)的基礎上,由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提煉而獲得的??梢韵嘈?,以后即使淡忘或遺忘了這兩條結論,他們也可以通過回憶這次生動有趣的實驗情形,重現(xiàn)蝸牛活動的細節(jié),再度記起。因而,我們有理由說:這節(jié)課雖然是“無言”的,但卻是真正“有效”的。
當然,這個案例有其特殊性,但它隱含的教學原理絕對具有普遍意義,揭示的是知識形成的本質規(guī)律:知識總是建立在學習主體直接經驗基礎之上的,總是由主體在親見知識事實、親歷知識推演過程的感知和感性活動中內在生成的,試圖將已經證實了的結論,或已經抽象出來的原理直接告知學生,直接植入學生大腦,那么學生大腦中保存的,將是沒有淵源的一潭死水,一旦干涸,便無法循源引流,再度鮮活。因此,這里的無言,就是在知識教學中盡量壓縮教師解說成分,勿以直接結論告知替代原型啟發(fā),勿以教師講授替代學生探究,勿以教師理性解讀替代學生感性實踐。只有堅持這樣的“無言”,方能實現(xiàn)教學的“有根有基”,方能讓學生所學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源遠流長,成為有本之木根深葉茂。
三、無言,是讓學生在課程的旨趣中喚醒自己的內驅
【案例】
某小區(qū)里堆放著一些空油桶。某日,幾個小孩愛上了踢油桶這項活動,每當放學后,就在樓下拼命地踢著空油桶,咚咚咚……如戰(zhàn)鼓轟鳴,如響雷震耳。小區(qū)里有個老頭,喜安靜,聽到樓下孩子踢油桶玩,苦不堪言,但一直想不到什么好辦法來阻止孩子的“激情燃燒”。
冥思苦索了好多天,終于有招了。一天,他鼓動孩子們用最大的力氣踢油桶,越響越好,要是能做到這點,每次玩到結束時,他就給每個孩子發(fā)五元獎金。于是,孩子們踢得更歡、更賣力,當然也都獲得了獎勵。幾天后,老頭又請求孩子們繼續(xù)踢,不過,由于最近手頭比較緊,每次只能獎勵兩元錢了。那天,孩子們還在踢,但勁兒明顯不如前些天,響聲也不大,有人甚至開始心猿意馬,消極怠工。又過了幾天,老人還讓孩子們踢,只是他已拿不出錢來獎勵了。孩子們一聽,非常憤怒,瞪了瞪老頭,悻悻而去:“你做夢吧,我們可不想白踢!”
老頭的世界終于又恢復安靜了。
【解讀】
設想踢油桶是孩子們正在學習的一種課程,老頭兒是個教練,那么我們在故事中看到的是:孩子們起先踢油桶全力投入,且其樂無窮,是因為踢油桶這項學習內容本身非常有趣,具有吸引孩子的魔力。從情緒和認知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看,這種由源于學習活動自身趣味和魔力所激發(fā)起來的學習動機,是內源性動機,通常會隨著學習活動的深入和學習效果的呈現(xiàn),讓學習者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快感,進而得到不斷的強化。然而,故事中的老頭逆向運用這一規(guī)律,故意不去順勢而為在踢油桶活動本身做文章——比如介入其中,有意不留痕跡地摻入新的趣味性或挑戰(zhàn)性元素,使其方式更豐富、誘惑力更強大,而是“火上澆水”,以金錢獎勵的方式將孩子的學習動機外在化,學習興趣轉移到與學習內容完全無關的事物上,成功地撲滅了孩子玩油桶的激情。
故事中的老頭是“刻意”運用動機外化的規(guī)律,以換取他需要的安靜,而我們卻常常習以為常地犯著這樣的錯誤卻不知覺,不是嗎?當學生學習認真、成績優(yōu)異時,我們是否喜形于色大加表揚,或者直接給予名譽、物質之類的獎賞?當學生學習松懈成績不佳時,我們是否怒生于心,對他們一頓數落,大談特談不用功的嚴重危害?以必要的手段對學生實施獎罰未嘗不可,問題是我們總是過度迷信外部獎懲,忽略學習內容的精心組織、學習過程的精心設計,這就泯滅了學生由知識魅力與學習樂趣所點燃的學習激情。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須崇尚無言,須杜絕動輒侈談理想、抱負、以及“回報父母”、“報效祖國”之類的高談闊論,代之以在提升教學內容、學習過程的趣味上“真抓實干”的行動。
四、無言:是讓學生在師愛的滋養(yǎng)中陶養(yǎng)自己的德行
【案例】
一年春天,每到下課時,校園里像天女散花一般,從教學樓紛紛飄下紙飛機。上課鈴過后,滿校園全是飛機,總是打掃不過來。學校三令五申要學生把壞了的飛機扔進垃圾箱,學生依舊我行我素。學校無奈,下了死規(guī)定:一經發(fā)現(xiàn)再有人玩紙飛機,即罰撿紙一天。然而,學生們不吃這一套,換了隱蔽的方式,藏在教室里從窗戶往外扔。
那年,政教主任退休,調來一個老師頂替。大家冷眼旁觀,想看他對此有何妙招。這位主任似乎并沒在意學生的行為,只是每天下課時站在教學樓旁,看著學生的飛機表演,上課后從口袋里拽出一個塑料袋,把散落在地的紙飛機一一撿起,不能再飛的扔進垃圾堆,完好的收拾了放在教學樓前的旗桿下,讓學生下課后拿去再玩。老師們暗暗發(fā)笑:這樣下去還了得?可是幾天后,他竟來了個創(chuàng)新:發(fā)動學生課間5分鐘開展班級飛機花樣比賽。學生盡情地玩,他還是拿著個塑料袋在樓下不停地撿,廢的扔進垃圾箱,好的留下還給學生。不久奇跡出現(xiàn)了,陸續(xù)有人幫他撿飛機了!開始是女生,后來有男生;先是幾個人,后來有很多人;再后來,他撿到的飛機已經很少,學生們已能把扔出去的飛機自覺撿回來了。
【解讀】
這是馬德先生在《通向心靈的幽徑》中講述的故事,是他親見親歷的一件事。故事中的新任政教主任,面對學校束手無策的學生玩紙飛機糟蹋校園的問題,可以“出臺”新禁令,可以對全體學生進行集體訓話,也可以抓住某個學習起來皺眉、玩耍起來瘋狂的“典型”,作一場充滿震懾力的教育演講,以儆效尤。然而,他沒有采用這些常用的舉措,甚至壓根沒有想到這些舉措,或者想到了也預見到了不能奏效所以排除了這些舉措。不管如何,這位政教主任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用行動說話,用行動感化。事實證明,這種無言的教育是醫(yī)治學生行為缺陷最有力的良藥。
“人,是被感動的,不是被說服的?!边@話頗富哲理,說明以情感人比以理服人有效,當然,比以律禁人更有效。這里,新任政教主任至少有兩點感動了學生,其一是他的“兒童立場”,他知道學生在緊張的課堂學習之后需要放松,需要以活動的快意來消除靜坐的疲勞。僅有的十分鐘課間,搞什么活動——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讓他們玩自己喜愛的紙飛機;其二是他的“導之以行”,從自己做起,將四處飄落的紙飛機撿起來,讓校園隨時保持整潔。這樣的行動,既是甘愿為學生服務的一種姿態(tài),又是自覺做學生表率的一種示范。這就是他的“心”,學生讀懂了,感動了,改變了,主動加入了撿飛機的行列。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就是“無言”教育的強大魅力。
(潘旭輝、林宣龍,宜興市第二實驗小學,2142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