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人的教育中既有不同的分工,又能夠互補。家庭教育更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具有綜合性與終生性的特點。青少年在校學習期間,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對學校教育起到很大促進作用,反之會降低學校教育的效益。隨著現代社會的變遷,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變得更加多元,值得細細品味與深入研究。
家庭應該教會孩子的東西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時間最早、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是一種浸透親情,持續(xù)不斷的教育。一個好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然后去影響孩子。家長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遠的老師。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我們自己就先要成為這樣的人。作為家長,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大財富,應該是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價值觀簡單地講就是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有了明確的價值取向,一個人的言談和行為就有了一定的原則,并且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樣做,就不會輕易受到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堅信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時候,就能夠堅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也無怨無悔。有時候家長自身對價值觀的選擇也很迷茫,比如在如何對待誠信、正義等問題方面,因為現實生活中存在相當多的矛盾和負面的例子,家長自己也會無所適從。如果把這樣的信息傳遞給孩子,他們就很難擁有正確、堅定的價值觀。當他們走向社會后,就很容易在現實面前感到迷茫和困惑。家長一定要有明確的是非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對正確的東西要深信不疑,而不能將信將疑,也不能受一些負面例子的干擾而做負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輸負面的思想。
人的一生成功與否、幸福與否、快樂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觀。培養(yǎng)孩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比學習知識更重要。成功的人常常感恩,感謝上天賜予他們的一切。失敗的人常常抱怨,抱怨父母沒有給他富裕的家庭,抱怨領導沒有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抱怨社會沒有給他施展抱負的天地,甚至抱怨上帝沒有把餡餅砸到他的頭上。其實,人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人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堅定信念,永不言敗,走向成功。作為高中生的家長,很多人都覺得很累很辛苦,都在想,熬過三年,我就解放了,而且很多時候也向孩子傳遞了這樣的信息。其實這就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換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享受做高中生的家長,不是更好嗎?想一下,高中階段,是孩子人生中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最美好的時光,這個階段,他正在走向心智的成熟,人格的完善,看著孩子一天天成長進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天天有人需要我們,不正是我們作為父母的價值所在嗎?這種積極的心態(tài)可以影響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無私的愛。同時,這種積極的心態(tài)也讓我們自己的每一天過得快樂而充實。當我們完成一天的工作,匆匆趕到學校接孩子的時候,當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晚餐的時候,不是一件很開心、很幸福的事嗎?我們經常說要教育孩子學會感恩,但我們難道不應該感恩孩子帶給我們的一切嗎?
習慣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最穩(wěn)定的素質。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養(yǎng)成好習慣的結果。好習慣是健康人格的基礎,是成功人生的根本。好習慣是一生的財富,但任何好習慣都不是通過說教形成,而是通過行動的影響和榜樣的示范完成的。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們自己先要努力做一個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事情是做出來,不是說出來的。教育也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成功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父母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不是說教,而是父母的榜樣示范。譬如熱愛學習,當我們要求孩子用功讀書,認真作業(yè)的時候。我們怎么做?我覺得拿一本書坐下來安靜地閱讀,比大嗓門命令孩子做作業(yè)的效果更好。再如禮貌待人,我們想教孩子“見到長輩要主動起立打招呼”,那我們自己就必須每次都做到。如果對孩子的要求很嚴厲,但自己卻沒有首先做到,這樣是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的。家長良好的個人習慣,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yǎng)料。我們要用自己踏實工作的態(tài)度,堅持學習的習慣,孝敬長輩、樂于助人的精神帶動孩子、影響孩子。這樣的行動比空洞的說教有用一百倍。
提升家庭教育的影響力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床坏浇逃陌l(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fā)揮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孩子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家庭教育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過程,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影響,而不是說教。怎樣教育孩子的問題,既復雜,也簡單。在我看來,如果我們做到了以下幾點,我們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成功了。
第一是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一個幸福的家長,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實際上就給了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家長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世界,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會通過耳濡目染對孩子產生影響。相對于學校教育中固定的課堂、經過專門訓練的老師、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的課程計劃等等,家庭教育沒有固定的場所,父母也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沒有上崗證,沒有課程標準。在家里,看不出哪一刻在教育,但也看不出哪一刻不在教育。父母早上起來蓬頭垢面,孩子會看見,父母遇到事情斤斤計較,孩子會看到,父母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孩子也會看到。孩子的眼睛就像小的攝像機、收音機,什么都收錄在他的頭腦中,然后加工處理,成為他的生活資源,成為他接受的教育。每個人都是在家庭中成長的,幸福的家庭會給孩子積極的教育。這種積極的教育不僅造就快樂的孩子,也會影響孩子以后的家庭,在這個意義上說幸福的家庭也培養(yǎng)成功的家長。
第二是要信任你的孩子。我相信這樣一句話,“信任是最好的祝福?!奔议L都愛自己的孩子。前一陣看到一篇文章,題為《你已經詛咒兒子多久了?》。所謂詛咒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不是。家長之間交流的時候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家的孩子不愛學習,成績不好。看你的孩子多棒,我的孩子就不行?!蔽蚁嘈潘械募议L都愛自己的孩子,因為愛,才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惱怒。但是,家長可能沒有想到,這樣的話會給孩子怎樣的打擊。譬如學習數學,很多孩子學不好數學,最根本的原因是畏懼數學。稍加分析我們就能明白,數學是所有學科中最容易出現起伏的,除了少數數學天才,很多人都會出現波動。聰明的家長會抓住成功的機會及時表揚和鼓勵,培養(yǎng)孩子對數學的信心。但是,不少家長會簡單地下結論——“我家的孩子數學就是學不好?!焙芏嗪⒆訉W習數學的信心,就是在這樣的“詛咒”中消磨掉的。
第三是要鼓勵你的孩子。大家都聽說過“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我一直喜歡和相信這樣一句話——“成功是成功之母”,其實就是用成功激勵更大的成功。成功的最大好處是激發(fā)了信心,也讓別人對你有了信心,從而給你更多和更大的機會。有了更多和更大的機會,你就能激發(fā)潛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相信每位家長都見過自己的孩子取得好成績后那種抑制不住的欣喜,這個時候的鼓勵就很重要,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孩子的自信心,告訴孩子你能行。有的家長怕孩子“翹尾巴”,一盆冷水迎面而上,想想這會給孩子多大的打擊啊。中國有句古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孩子,也是一樣適用的,可以說“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想想我們自己,在單位完成了一項工作,在家里為家人做了一頓飯,這個時候我們希望聽到什么?工作中我們是不是都特別反感一天到晚有人嘮叨?那么我們就不要在孩子面前嘮叨。我們都不愿意一天到晚面對一張訓斥的面孔,那么我們就不要訓斥孩子。要將心比心,進入孩子的思維。要用成功去激勵孩子,用孩子任何一方面的亮點去點亮孩子前進的道路。
第四是要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坐在一起吃飯聊天。工作學習完一天,或者一周,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是一件很溫馨的事。一家人在一起,談談每個人一天的經歷、見聞和感想,開心的事一起分享,不開心的事一起分擔,這樣的氛圍會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快樂,給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從爸爸媽媽講述的工作內容與處事方式中,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社會與職業(yè)上的一些事情,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從孩子講述的校園里發(fā)生的事情和孩子們談論的話題中,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世界,同時也可以適時引導。吃飯聊天是生活視野與思維方式的展示,是一種心靈養(yǎng)護,是最簡單的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其實,愉快的相處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我們對教育二字的理解能夠更加寬泛,如果我們能夠相信孩子并不是時時刻刻都需要“教育”,如果我們能認為相比教育,陪伴更加重要,或者說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我們就會發(fā)現,家庭教育并不難。多陪陪孩子,多坐下來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讓自己貼近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愛你,受你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人都容易被自己所愛的人影響。
第五是要適時放手。當我們承擔了我們的責任,做好了自己的事情,其他的就交給孩子,給孩子一個成長的空間,讓孩子學會獨自承擔人生的責任,同時也給自己自由。無論孩子對父母如何依賴,進入大學或進入社會后,他們都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職業(yè),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決定是創(chuàng)業(yè)還是在公司工作……他們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他們最需要的是自主選擇的能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只會背誦知識,被動地服從別人,或等著別人幫他做決定,那他在進入社會后,就算不失敗,也不會被人們重視的。有過開車經歷的人都知道,汽車要發(fā)動,靠的是發(fā)動機,是汽油。如果靠外力去推,是很難也是很蠢的事。想讓孩子成功,家長不能做推著車往前走的人,而要做一個善于把車發(fā)動起來的人。把孩子向上的積極性、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充分調動起來,是家長最重要的智慧。要培養(yǎng)出獨立、健康、能干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訓練他的責任感,懂得適時放手,鼓勵孩子逐漸負起該負的責任。孩子的路,歸根到底要靠他們自己去走。
我們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我在一次家長會上的講話引起了家長的共鳴,有家長跟我交流了一些想法,讓我思考更多的問題?,F實中有很多焦慮的家長,除了小升初孩子的家長、初三的家長、高三的家長,還有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焦慮,似乎成了這個時代家長的通病。
在跟家長探討為什么焦慮時,一位家長一針見血地指出——“功利才會焦慮”。這句話給我很多的啟發(fā)。當我發(fā)現家長的焦慮,努力去告訴家長不要焦慮的時候,其實我并沒有很好地去思考焦慮背后的原因。細細想來,確實如此。家長為什么焦慮?因為家長太愛自己的孩子,太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他們所希望的“成功”。而這一切的背后,又是為了什么呢?家長愛孩子,這是天經地義的。很多人認為,家長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但是,我覺得,當家長以愛孩子為理由,要求孩子必須獲得他們所希望的“成功”時,這種愛就帶有了功利的色彩。這樣的說法也許有些尖銳。但事實確實如此。我始終認為,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不能為了所謂的“成功”,用譬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樣的論調而命令孩子,甚至強迫孩子。也正是在這樣的成功觀面前,家長變得很焦慮。深究一下焦慮后面的原因,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功利??梢哉f,越功利,越焦慮。當家長在自家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地夸著“別人家的孩子”時,深層次的根源就是家長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讓“別人家的家長”臉上有光,而這不就是功利嗎?
那位家長接下來又說:“根子是社會評價標準功利化了。”很多家長都知道功利不好,但還是擺脫不了這種價值選擇,因為家長覺得社會是功利的,在功利的社會我們別無選擇。這樣一來,家長就非常心安理得——社會是這樣的,別人都這樣,我們只能如此。真的是這樣嗎?社會是由誰構成的?不就是一個一個的個人嗎?這個社會的家庭教育觀念,不就是很多家長的觀念的反映嗎?我們明明知道這樣的價值標準不正確,只因為“覺得”別人在這樣選擇,所以我也只好這么選擇,不然我的孩子就會吃虧。這里至少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家長自己成了自己不認可的價值觀念的推波助瀾者。其次,為了這個自己并不認可的功利的價值觀,放棄了自己的選擇。然后安慰自己說,不是我要這樣,我也很無奈。
想想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喜歡怎樣的人?單位選擇員工,家長評價女婿,放在第一位的是什么?我想肯定是人品。因此,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應該是要培養(yǎng)一個好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我們要堅守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價值選擇。明確了這一點,就明確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當今社會是信息泛濫的社會,如果沒有基本的價值判斷,就會迷失方向,就會焦慮糾結。智慧比知識、比信息更重要。人生需要智慧,做一個好家長也需要智慧。智慧的人善于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生命是一個整體,人生是一個過程,對人生成敗得失的判斷,不能只看某一點,而要考慮生命的整體。用時下流行的話說,就是可持續(xù)發(fā)展。人生就像馬拉松,起跑線上的分秒必爭只對短跑有意義。現在的很多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而是“累死”在起跑線了。這肯定不是我們所要的結局。其實,人生整體上的圓滿比某個時段的出彩更為重要。有了這樣的價值判斷,在紛紛擾擾的競爭中,我們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面對,理智選擇。
所以,在功利的時代我們仍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正如楊東平教授所言:在大環(huán)境暫時改變不了的時候,面對“是給孩子提供一個避風港還是第二戰(zhàn)場,是讓孩子多睡一小時還是多上一門課”的問題,家長的選擇至關重要。
讓孩子像孩子一樣生活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家長,面對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我有一個希望:“讓孩子像孩子一樣地生活。”我常常聽好多父母說,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我們不得不犧牲他們今天的快樂。幾乎所有的家長在孩子一出生就為他們制定了周密的人生計劃,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的時間表上,很難找到“玩”和“娛樂”的字眼,有“玩”的地方也加上了“在玩中學”,對孩子來說,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學習,似乎多玩一會兒將來就吃不上飯,整個教育仿佛就是一個無休止的成績比賽場。其實,“起跑線”的提法把孩子放在一個競賽的角度,對于孩子生命的自然成長是不公正的。
人生是一個過程,今天的快樂與明天的快樂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可是,在“為了明天”的口號下,孩子許多現時的、當下的快樂被剝奪了。家長從小把孩子帶入激烈的競爭之中,許多孩子過的根本就不是孩子的生活,孩子成了“微型大人”,孩子的生活世界也成了成人世界的翻版。很少有人關心孩子的興趣是什么,他們想干什么,他們該干什么。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們不懂,他們需要引導。父母心里更清楚,我們只有一個孩子,我們輸不起,“搶跑”也罷,“犯規(guī)”也好,我們別無選擇。孩子取得了一點成績,父母便覺得成功了,一旦落后了,就覺得自己失敗了。在父母的諄諄教誨下,孩子的眼光也始終盯著比賽的終點,人生道路兩旁的美景都錯過了。領先了很快樂,但不可能人人都領先,有的孩子盡了最大的努力還是落后了,于是,一個還未有機會領略童年快樂的孩子就更容易成為一個失敗者,這種失敗感從小就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決不是孩子應有的生活。
孩子需要教育,但是教育不能以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德國憲法規(guī)定,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美國專家認為孩子十二歲起可以增加學習壓力。而我們的孩子在十二歲之前就已經在各種各樣的競爭中“飽經磨練”,被貼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簽。其實孩子有自己的心靈世界,他們的未來不是我們所能完全了解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孩子屬于未來世界,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為他們的發(fā)展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讓孩子充分釋放內心的愿望,讓他們在孩提時代像孩子一樣地生活,減少他們將來生命的遺憾,唯一要嚴的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一個身心健康、品行端正的孩子,絕對有信心和能力面對充滿挑戰(zhàn)的未來,將人生過得充實、豐滿。
孩子應該有孩子無憂無慮的生活,應該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去做小孩,有充分的時間去調皮搗蛋。孩子不僅是為了以后而存在的,不僅僅是為了長大成人,他也是生命的一個階段。孩提時代有獨立的價值,孩子就是快樂,就是單純,就是想入非非。孩提時代的快樂就在于自由的體驗,如光著腳走路、玩泥巴等等,大人可能不喜歡但對孩子卻很有意義。
讓孩子像孩子一樣地生活,首先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今天,沒有快樂的今天怎么可能有幸福的明天?不要借口“為了明天”,犧牲孩子今天應有的生活。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像野花一樣自然地成長。讓孩子像孩子一樣地生活,還要坦然面對孩子的今天,客觀地認識孩子,承認人是有差異的,允許自己的孩子在有些方面不如別人。孩子聰明伶俐固然可喜,愚鈍笨拙也未必不幸,只要心智健全,身心健康,他自有自己豐富的人生。健康快樂的童年是孩子一生成長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教育要為了孩子的明天,教育更應為孩子提供一個美好的今天,讓孩子像孩子一樣地生活。
(馬彩紅,無錫市第一中學,214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