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苑娜
【摘 要】作為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西方美學史上首次建立了美學體系。本文從美的定義、藝術論、理念論幾個方面去分析柏拉圖的思想。
【關鍵詞】柏拉圖;藝術思想
一、論美
(一)美
柏拉圖《大希庇阿斯篇》由蘇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對話組成對美的討論。希庇阿斯認為美是漂亮小姐、豎琴、陶罐等具體事物,柏拉圖則認為“美是難的”,美的東西背后有“美本身”存在,可借助迷狂式的沉醉去體驗。柏拉圖的“美本身”擺脫了現實功利目的而提升了審美境界,同時放棄了主客觀二分法而在主客融合的審美境界中去洞見美,深刻影響了康德、黑格爾:康德認為真、善、美中只有美的欣賞是無利害關系的愉悅;黑格爾認為審美讓對象走向自由。
說“美是難的”是因為邏輯語言無法捕捉美,還因為理性思想無法解決美學問題,無法研究具體的美。《理想國》、《會飲篇》中柏拉圖把美視作理念,現實世界中的美則摹仿理式美成為美的具體分化,不同程度體現美的本質。
《斐德若篇》認為審美是對審美經驗的回憶和積淀;《會飲篇》認為審美是個層級發(fā)展的過程:“先從世界上個別美的東西開始,慢慢提升到最高境界之美,最終回歸到美的本質”[1];《大希庇阿斯篇》認為美感由審美快感組成,如悲劇即痛感和快感的交融……
(二)美善合一
蘇格拉底是西方美學史中第一個堅持認定美善一致的人,即凡是善的東西就能劃歸美的隊伍:“美便是有用,權衡美的標準就是功用(善)”[2]。
柏拉圖繼承蘇格拉底的思想,《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討論美善關系,認為善在美中棲居?!独硐雵分小靶в谜f”認為文藝可引起快感,對人生甚至國家產生影響,但在快感和效用間,柏拉圖認為快感要服從效用,被文藝的有害快感所控制就不如專注于其效用。
柏拉圖美善合一思想和孔子“盡善盡美”異曲同工,孔子的美善建立在道德基礎上,可以在音樂、教育等領域中統(tǒng)一。其實美善可合一可分離,如美的藝術品可沒有社會功利性,可見合一論和分離論在根源上的一致性,即都從倫理之善出發(fā)去評論藝術的善和它與美的關系,只不過前者注重功利性而把藝術的善等同于倫理道德的善,后者注重藝術超越現實的審美性而強調藝術對人的精神影響,所以否定藝術的現實功利之善而以倫理之善作為評判標準。
二、論藝術
(一)文藝與現實
柏拉圖認為文藝摹仿著虛假的社會現實,所以并不真實,繼而否認文藝的認識效用。他認為感性世界才最真實,現實世界描摹感性世界,藝術世界描摹現實世界,藝術自然遠離真實。
柏拉圖“摹仿說”其實是對事物外部特征復制,忽視主體客觀能動性,是反現實主義,所以錯誤。亞里士多德就批評這種藝術觀,他認為現實世界很真實,所以建立在其基礎上的藝術是真實的,把握藝術與現實的辯證關系符合唯物主義。柏拉圖“摹仿說”也自相矛盾:“表面上贊同藝術摹仿客觀世界也就是贊同藝術的客觀現實基礎及藝術的形象性”[3],但接著又說客觀社會不真實,進而否定藝術捕捉真實性的能力?!澳》抡f”還帶很強政治色彩,站在貴族階級立場上對待文藝只會帶來文化專制惡果。
(二)文藝才能來源
《理想國》中有兩類創(chuàng)作才能來源不同的詩人,分別依靠技藝和靈感。柏拉圖推崇靈感,認為理念世界將靈感傳輸給藝術家,他用“磁石說”、“回憶說”解釋靈感。
《伊安篇》中有“磁石說”,神靈把靈感的磁性傳給詩人,讓他們在迷狂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高明詩人都有“神力憑附”?!鹅扯嗥分杏小盎貞浾f”,哲學家只在生前或死后才擺脫肉體影響,通過記憶在魂魄中見到理性的美,同樣,文藝制作過程也是靈魂回憶理念世界的過程。
柏拉圖靈感說雖屬唯心主義,把大腦運作規(guī)律推脫于神靈憑附,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并把人的精神與肉體分離,挫傷藝術家尋找靈感的積極性,但它抓住創(chuàng)作活動中心理過程給人的啟示,為文藝理論的發(fā)展作鋪墊,康德天才論就源于它的啟發(fā)。
(三)文藝效用
柏拉圖用“美真善合一”思想衡量藝術,認為藝術好壞由它的教化決定。他考察各類藝術作品后認為荷馬史詩、悲劇、喜劇都有負面效應且不反映真理,還“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1]。這會破壞希臘崇拜神和英雄的信仰,破壞理想國的正義,所以要驅逐詩人,除把頌神和贊美好人的詩歌留下來培養(yǎng)理想國的衛(wèi)士外,其余詩歌都禁止流入國內。
音樂方面,柏拉圖認為應保留激人奮進和柔和的樂調,藝術要為政治服務而讓國民保持“正義感”,國民理性意識迎合理想國模式[4]。
柏拉圖文藝觀和老子類似:雖認為五色、五音令人目盲耳聾,但不反對文藝而是要求清心寡欲。柏拉圖認為文藝必須強調真善美并用理性貫穿來為社會服務,所以也不反對文藝,只是反對惡俗文藝。
三、理念論
(一)理念
柏拉圖的“理念論”建立在靈魂和肉體及感性和理性互相對峙基礎上, 認為美之理念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存在,作為靈魂的對象只要沾有一點感性形式就會變得稍縱即逝,所以必須排斥感性,讓理念高于一切物質,使理念世界獨立在現實世界外。
理念是統(tǒng)攝萬物的根本,是事物存在的依據,事物總是不同程度顯現理念,理念的不變性和絕對性使它成為萬物追求的最高目標。
理念世界有等級之分,底層是具體事物,接著是數學、集合理念、藝術、道德理念……頂層是神化身下最完美的理念,其他下層理念服從于它,人間只有哲學家、統(tǒng)治者可掌握最高的善的理念,這是理想國存在的哲學依據。
“柏拉圖的分有說和靈魂回憶說是理念的核心”?!胺钟小奔词挛锓值美砟畹某潭?,分有越多越接近理念;“靈魂回憶”指人依據靈魂對過去經驗的回味去獲取學問。
(二)評析
柏拉圖理念論把美學研究提升到哲學高度,指導人們按理性原則把握真理,把個體存在歸入“類”中去生成是進步的。但把理念置于事物本質的地位忽視了事物特殊性,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且在強調普遍性時脫離具體事物而孤立理念;還有“靈魂回憶說” 忽略實踐作用而帶唯心主義色彩。
然而柏拉圖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西方美學史就整體劃分出柏拉圖式或非柏拉圖式美學,他的理念哲學、理念美學也給后代人提供了思想資源,如古羅馬新柏拉圖主義者普洛丁提出“神性太一論”,黑格爾建立“絕對理念”美學體系,亞里士多德則在批判基礎上建立唯物主義哲學,海德格爾反對理念世界而關注真實世界……(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