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專
語文教學應引領學生進入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盡最大可能去喚起學生的生活情感,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中受到熏陶,并與教材內容產(chǎn)生共鳴,獲得心靈的體驗。
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教育是以課文作為基點的,課文既是客觀事物的真實寫照,更是情感的載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情感教育呢?
一、積極營造情感教育環(huán)境
創(chuàng)設一個與課文內容相應的情境,營造一個適宜的情感氛圍,不但能有效調動和活躍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起點。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與課文內容協(xié)調一致,利用圖像播放,語言描繪,實物擺設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并激發(fā)想象與聯(lián)想,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產(chǎn)生情感體驗,進而發(fā)展認識,陶冶心靈為“動情”到“曉理”打下情感基礎。如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老師運用情境教學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語言描繪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寫的那個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軍號聲、機槍聲、喊殺聲……敵人垂死掙扎,窮兇極惡,機槍口噴出火舌,戰(zhàn)士們一個個倒在血泊中。接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引導分析情境,緊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樣”并想象董存瑞左乎舉起炸藥包,右乎猛地一拉導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鋼鑄一般的臉,在火光與英雄的閃現(xiàn)中,紅旗迎風飄揚,讓學生體會英雄氣貫長虹,為祖國、為人民不惜犧牲的高大形象。
二、充分挖掘文本情感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是情感信息的載體,具有掩飾不住的情思。它會給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感情熏陶。在課文中,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個心靈都寄托在他們所描寫的形象之中。因此,在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去感受、去認識課文中描寫的形象,通過形象思維感知、感悟作品的情感內涵。例如,在學習 《 爬山虎的腳 》 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請學生瀏覽全文,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印象,再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爬山虎葉、莖、根的畫面,直觀形象地認識爬山虎,最后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挖掘并感受課文中情感因素。這樣學生眼前和心中自然會顯現(xiàn)出爬山虎生機盎然的生命力,感悟到作者筆下大自然的偉大與韻味,濃郁的情感隨之而產(chǎn)生了。他們產(chǎn)生的情感伴隨著教學活動,與作者同喜同悲,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感情基礎。再如古詩的學習,我們是詩的國度、詩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人們交流思想、溝通和傳遞信息的工具。如《鋤禾》 一詩家喻戶曉,寥寥幾筆把農(nóng)民含辛茹苦的生活及糧食的珍貴刻畫的入木三分。通過這首詩不但教育他們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尊重勞動人民、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好品質。
三、注重閱讀教學以讀悟情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的教學建議。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要想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改變以往教師的教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感悟,應重視讓學生多讀,在讀中自己感悟。英國詩人密爾頓認為:“在瑯瑯的讀書聲中,課文的優(yōu)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觀點、主張常能得到充分、酣暢的體現(xiàn)”。我國宋人朱熹說過“觀書先須讀書,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繼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睆闹校梢钥闯鲎x的重要性。讀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重要,根據(jù)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生主要處于有聲言語階段。讀可以刺激他們的大腦,使他們產(chǎn)生聯(lián)想想象,從而慢慢領悟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采取多種讀法對作品進行品讀,讓學生在讀中領悟情感,受到情感的教育。例如,在《荔枝》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首先我會讓學生齊讀這一自然段,然后要求學生在讀作者和母親說的話時,試著讀出作者和母親的語氣,接著讓學生自讀感悟,然后再分享我的讀法,指導學生讀,如“媽!今兒我給您也買了好東西?!边@句話要讀出作者擔憂母親生氣而又期待母親高興的語氣;“你財主了怎么著?這么貴的東西,你……”要讀出母親慈愛的責備語氣。最后分角色進行朗讀。這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慢慢地揣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把自己整個都融入到作品的人物當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的教育。
四、情感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成為受感染者。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形象上,讓人物在書本上活起來,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來,豐滿起來,就像曾經(jīng)和他們在一起戰(zhàn)斗過、生活過,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飽含激情地說:“為了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為了給中國人報仇,你們知道有多少英雄拋頭顱,灑熱血嗎?其中就有五位英雄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教師適時將五壯士英勇跳崖的畫面伴著激昂的音樂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后深情地說:“雖然五壯士跳下了萬丈懸崖,但他們奮勇殲敵,英勇跳崖的壯烈場面卻永遠留在我們的腦海里,他們那熱愛人民,仇恨敵人,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卻永遠激勵著無數(shù)革命戰(zhàn)士。同學們,讓我們再讀一讀課文,再去細細體會五壯士堅強不屈、英勇豪邁的偉大精神吧!”此時此刻,五壯士的光輝形象已深植學生腦海,愛國主義教育也悄然無聲間滲透于教師激情澎湃的語言中,滲透于激動人心的畫面和音樂聲中,更滲透于學生幼小的心田中。
總之,小學生是一個有著自身獨特情感特征的群體,他們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體驗著情感,表現(xiàn)著情感。語文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盡可能讓學生領悟語文中所蘊涵的真、善、美。因此,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在師生的共同呵護下灌溉出一個絢爛的情感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