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教學宗旨是以學生為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改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充分讓學生動起來,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要目標之一。今年新接班學生普遍不愛思考,被動學習風氣太嚴重,這可怎么辦?怎樣讓孩子多點思考?把孩子往探索與思考的方向引領?針對這個課題,筆者積累了幾點做法,與大家探索交流。
一、降低標準,增強自信,讓其敢思考
要想讓學生喜歡數學,就應把數學變得容易些,不要過高地去追求脫離學生實際的“盡善盡美”,要想辦法讓孩子能接受,也樂于接受。
如:學習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應用題:學校有8朵紅花,黃花比紅花少3朵,黃花有多少朵?學生很快列出了算式:8-3=5(朵)
求比8少3的數對于孩子們來講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課堂上老師卻對學生提出了明確要求,請同學們看圖列式后說清8-3=5(朵)算式的意義。課堂上孩子們皺著眉頭毫無表情地機械重復著:“把8朵紅花看作一個整體,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與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黃花多出的部分。從8朵紅花中減去比黃花多出的3朵,就是和黃花同樣的5朵,也就是黃花的朵數?!痹疽坏篮芎唵蔚乃闶?,卻讓七八歲孩子說出一大堆令成年人都費解的道理。兒童本來對這種板著面孔的文字應用題就有幾分畏懼,再加之教師過分的要求,使孩子心理上產生了厭煩情緒,這樣的數學課怎么會令孩子們喜歡呢?
我認為本節(jié)課老師的要求過于成人化,把成人的意識思維模式強加給學生,勢必讓學生懼怕數學,不敢去思考問題,只能照葫蘆畫瓢。課堂上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自己喜歡的方法敘述數學現(xiàn)象去解決問題。所以,課堂教學提倡適當降低“標準”,把人為制造的難點降下來,讓孩子愉快地學習數學,走進數學,增強自信,提高思考意識,讓其敢于思考。
二、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創(chuàng)建支架,促其愛思考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毙睦韺W研究認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索反射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在教學中我竭盡全力地創(chuàng)造思考環(huán)境,制造一些懸念,設計一些疑問,促進學生的思考。
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用故事引入。(多媒體課件演示)
花果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那里住著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給小猴分桃子。猴王說:“給你6個桃子,平均分給3個小猴吧?!毙『镒勇犃诉B連搖頭,說:“我只能得到2個桃子,太少了?!焙锿跽f:“好吧,給你60個桃子,平均分給30只小猴,怎么樣?”小猴子得寸進尺,撓撓頭皮,試探地說:“大王,再多給點行不行???”猴王一拍桌子,顯示出慷慨大度的樣子:“那好吧,給你600個桃子,平均分給300只小猴,你總該滿意了吧?”小猴子覺得占了便宜,開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誰是聰明的一笑,為什么?
一個小小的故事,一個有趣的問題引起了同學們極大的熱情,大家爭先恐后地回答:“猴王的笑是聰明的笑,按照這三種分法,每只猴子得到的都是2個桃子。”老師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迫不及待地回答:“6÷3=2 60÷30=2 600÷300=2”老師及時板書并贊揚道:“真聰明!”老師馬上提出問題:“觀察這幾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同學們紛紛舉手發(fā)言:“這幾個除法算式商都是2。”“你還能編出幾道?!薄澳阌惺裁锤[門嗎?”……在老師熱情的鼓勵下,同學們高興地討論著、思考著……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制造懸念,設計疑問,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懸念、疑問引起了學生的好奇,使之產生了想思考、想探索的欲望。教師要做的是保護好孩子們的積極性,為他們的思考探索創(chuàng)設情境,盡力促其愛思考。
總之,只有讓學們善于提問,樂于思考,他們才能夠學好數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