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琳
摘要:本文通過簡要闡述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及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特征,提出了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基本策略,即:提倡自主,尊重個性;注重情感,關注心靈;以人為本,語言立人;作文突破,鼓勵創(chuàng)造;多方評價,重視過程。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教育;策略
莫斯科大學的一位校長指出:“我們認為狹窄的專業(yè)視野,不僅有害于學生文明個性、人道主義品質和為世界、為社會進步創(chuàng)造財富的志向的發(fā)展,而且有害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培養(yǎng)。而人文學科的教育可以使學生豐富的感情世界和藝術想像力得到發(fā)展,使他們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專業(yè)和整個世界?!?/p>
所謂人文學科,是指涉及人類及人類文化的諸學科的總稱。假如要對迄今為止人類的所有科學研究領域進行劃分的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一分為二”,即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凡是與人類本質有關的學科即為人文學科。目前我國劃分的12大學科,人文學科占了一半,包括哲學、文學、史學、經濟學、教育學、法學;其余的除理學、工學、醫(yī)學、農學屬于單純的自然工程學科外,軍事學本身是一個綜合學科,其中包含有人文學科的內容;而新增加的管理學科,其本質內容也是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的,無疑也應劃入人文學科范疇。
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以人為本的能體現(xiàn)人類最高思想境界的思維內涵。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珍視,對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可見,人文精神就是人類本質最美好的、合理的、正確的部分。它是推動人類進步發(fā)展的動力。
所謂人文教育,就是“旨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
語文是具有人文性質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下面就從文學欣賞的角度,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人文教育。
一、捕捉審美因素,以培養(yǎng)審美能力
贊科夫曾經說過: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正如荷爾德林所言“人類詩意地棲息在這個星球上”。那么從本質上講,每一個人都是詩人,詩情、詩意、詩心、詩性潛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因此我們懷著一顆“詩心”學語文,詩情畫意便會油然而生。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美感(即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豈但給你一點審美的興趣,并將擴大你的眼光,充實你的經驗,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發(fā)展”,達到“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
語文文本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人性美、社會美等審美因素。文學欣賞教學應不同于一般的課文分析,應從美學的高度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使之獲得審美享受,追尋那種“形上之美”。所以文學欣賞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高尚的審美情趣(表現(xiàn)為審美偏差、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形成審美感知和審美能力。審美能力可以理解為學生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敏銳的感受力是審美能力最基本的因素。
例如,戴望舒的《雨巷》,營造了江南梅雨季節(jié)詩意化的小城環(huán)境,揭示了江南濃郁的古典人文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一個朦朧、含蓄、幽深、意境美的境界,傳達了中國文化特有的深沉、含蓄的情感世界。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描繪出了清幽、素淡、朦朧的畫面意境。閱讀、欣賞、吟悟這些美文,將使學生獲得審美的愉悅,提高審美能力。
二、體味人物人格魅力,以打造高尚人格
所謂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動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用心理學、教育學的方法,對正在成長的每一個正常個體實施的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促進人格健康的活動。魯迅說:“美術家固然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需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現(xiàn)上是一張畫或一個雕塑,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xiàn),令我們看了,不但喜歡賞玩,尤能發(fā)生感動,造成精神上的影響。
三、開掘作品文化內涵,以提升文化品位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負載著傳承文化和精神的任務。語文文本“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無不體現(xiàn)在語文文本中。在語文教學中,應開掘深邃的文化內涵,并充分利用這一積極因素,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充實、崇高,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這是人文教育的基礎,是構成人文精神的核心。當然,學生步入欣賞領域之前,要有一定的文化儲備,具備文學欣賞的基礎。
例如,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輩出。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從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對滋養(yǎng)性情、陶冶靈魂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四、探究作品思想意蘊,以提高思想境界
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币虼耍Z言文字是文學作品形象反映生活的載體,文學作品也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從一篇篇優(yōu)秀的作品,可以看到愛國者的拳拳忠心、成功者的上下求索、智者的理性剖析、仁者的寬厚慈愛、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的情懷等。
五、喚起生活體驗,以豐富人生經驗
生活體驗是一種實踐,包括生活知識經驗、自然風物知識經驗和人生社會知識經驗等體驗。沒有這些體驗,人文教育就是蒼白的。因此,學生要多深入生活,多接觸社會,多觀察,多體驗,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罢Z文小天地,社會大舞臺?!币χ袂嗾f:“我所謂的大語文,是真語文,實語文,活語文;是貼近生活的人性語文,注重實踐的素質語文,體現(xiàn)智能的長效語文;是讓學生受益終生、享用一輩子的黃金語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努力創(chuàng)設人化情境外,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讓學生親歷親受,自感自悟,靜思領會。這樣,文中作者的體會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其在學生心中徹底內化,感同身受。
【參考文獻】
[1][美]坎貝爾.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的天賦(第一版)[M].王成全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2]陳建翔,王松濤.新教育:為學習服務(第一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王亞力.互助互動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第一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