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津華
摘要:自孔子以來,儒家所倡導的人生理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知行合一”以至于達到“圣人”境界。本文淺析了孔子的理想人格理想并從倫理學層面進行分析。對儒家理想人格實現的途徑做出一些探討,君子人格的形成,不論在當下社會還是在將來都有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儒家;君子;人格;理想;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6-0086-01在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中國現代社會中,“成功”的標志與金錢、社會地位的等級相呼應。同時,也成了現今年輕人最流行的價值取向,古代儒家圣賢理想追求都已漸漸失落。在這種社會文化發(fā)展中,個體自我的張揚與對各種權利利益的追求日趨強烈,似乎順應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要求,成為中國現代性建構的一部分。
在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建構中,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意識使得儒家對理想人格特別關注,注重“圣人”德性的修習,并建立了一整套理想人格的范式,從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當代理想人格的構建,同當代價值體系的重建一樣,無疑是一個重大而復雜的課題。盡管從辛亥革命到北伐結束,擺脫政治的分裂和混亂是其社會的特征,但科學和民主則是文化運動的核心內容,但在一個近代社會中如何重建道德和人生方向,這個問題也不斷引起注意。
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現代化的進程加快,但隨之而來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思想家關于倫理和人生的思考上也不斷發(fā)展著。儒家文化所構建的理想人格中尋找當代人的人格準則,體味關愛人與被人關愛的心靈快感和溫暖。精深博大的儒家文化中,包含著可資教化當代國人的人格精華,諸如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人格氣節(jié),“義以為上”、“見利思義”的價值取向,以及厚德載物、誠信為本、胸懷天下的人格精神等。
在孔子看來,“君子”的內含著深厚的人生境界,其內容要點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安貧樂道,這是孔子君子思想的集中體現。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本幼非蟮氖歉呱械木窬辰绾偷赖峦晟?。關于義利問題,《里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強調道德的重要性。而中庸之道使得君子不激不厲,修己敬人。所謂“文”,即指禮儀。在周代貴族社會,彬彬有禮是君子階層用以自別于庶人的生活方式。但孔子卻主張文、質結合,反對片面追求禮樂。君子文質彬彬而言行一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百|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還要求做到“先正己,后正人;先治身,后治國?!保ā稇梿枴罚?/p>
其二,強調自強不息的精神,顯示君子的獨特人格魅力??鬃邮峭ㄟ^和小人對比的手法來闡述君子人格的。他講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種對“君子”人格的嚴格要求和高度評價,不僅成為中國文化中人格內修的基本要素,而且成為社會人倫關系中知識群體品格升華的基本綱領。
其三,對于理想人格的堅定追求。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是完整的人格內修之“仁”和“禮”的統(tǒng)一,孔子并不只是要求內圣,而是強調能夠將自己的政治理想施之于社會改造和恢復周禮,即:“內圣外王”理想的踐行者??鬃犹岢男戮尤烁竦倪M步意義在于:君子、小人的界限被這樣確定之后,貴族階級倚恃地位優(yōu)勢和教育特權而以社會中心人格自居的時代宣告結束。受人尊敬的、處于社會中心地位的君子直接由“修己以敬”的平民知識分子取代。
君子人格具有道德恒定性,無論在何等環(huán)境和條件下,均能表現出最佳的道德風貌?!叭酥詾槿恕笔恰皩W”的結果。“學”首先是“學”做人的行為活動,它具有形上的本體性格,也正是“度”的具體呈現。這一原則在荀子的思想里充分地展示出來了。荀子也說:君子“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薄白迂毟F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钡赖滦袨榧吹赖滦睦淼耐庠诒憩F。它是個體“自由意志”即自覺選擇的行為、活動。主要是表現在行為上的對錯善惡。這也正是道德不同于認識、審美而實踐至上之所在。似乎是一種未經思索的“直覺”活動或情感反應;亞里士多德早說過:“德性非天生,乃培訓而成?!保ā恶R各尼科倫理學》)。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對圣人的設計和對君子的種種美德上的,這點和道家的理想人格中倡導的自然主義是不同的。李澤厚在《論語今讀》說:“在《論語》中,孔子多次反對‘令、‘巧言,欣賞‘木訥等等,似與今日西方哲學以語言為家園、為人的根本,大異其趣。也許這就是‘太初有言與‘太初有為的區(qū)別?‘道是道路。在儒學首先是行為、活動,并且是由人道而天道,前者出而后者明。歌德《浮士德》說,不是太初有言,亦非太初有力,也非太初有心,而是‘太初有為,似頗合中國哲理,即有高于和超出語言的‘東西。這東西并非‘言‘心‘力,而是人的‘行:實踐、行為、活動?!墩撜Z》全本貫穿著的正是行為優(yōu)于語言的觀點”。
然而,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在一定群體中人類靈魂的失所與意義的失落。現代市場經濟和科技發(fā)展對人類人格文化的多元沖擊,在人格問題上表現為價值取向的迷失,價值系統(tǒng)的混亂。應大力構建符合當代社會發(fā)展的理想人格,以塑造高尚人格,構筑魅力人生,促進社會和諧。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啟迪意義:儒家的清貧自守、憂道不憂貧、責己寬人、重義輕利思想,對抵制當代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仁人君子理想成為知識分子自覺追求。君子以天下為己任,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觀。自強不息,追求自己理想價值的實現。篤行的精神凸顯了儒家的入世人格和剛健精神,使人們積極投身現實社會,奮發(fā)進取。君子兼?zhèn)洹耙蕴煜聻榧喝巍钡氖姑?,“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在當今燈紅酒綠的、物欲橫流的社會,這些思想對人們心靈的操守和潔凈有積極的向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柏俊.著《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孔立群.著《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瞿同祖.著《中國封建社會》[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4]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