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長栓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使用多媒體,可以使語文課堂充滿著美,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以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課堂;充滿美
時代在發(fā)展,科學技術在進步,人類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在不斷地提高.多媒體計算機在課堂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它使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如虎添翼,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特別是語文教學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形象直觀、快速、圖像清晰、色彩豐富等優(yōu)勢,可以有效地優(yōu)化教學結構,使語文課堂變得更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1]
首先,多媒體給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情境教學歷來被公認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其目的是在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合的具體場景或氣氛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都文質兼美,充滿詩情畫意,尤其是那些詩詞散文所描繪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馳神往,如雨中泰山的崔巍高大,長江三峽的雄奇險怪,月下荷塘的幽靜朦朧,天山景物的珍奇神秘……閱讀這些作品所描繪的意境無不令人“心向往之”。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由于條件限制,學生不可能去“行萬里路”讀了這些作品,總覺得“隔了一層”。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聲音、圖像、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化文字為圖形、做到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情兼?zhèn)?,以?chuàng)設美的教學情境,例如在講《大自然警號長鳴》的時候,由于身處城市的孩子被高樓大廈包圍著,很難感受到無限美好的自然風光,更不要說理解大自然被破壞所帶來的災難。如果利用大量明麗而又清楚的圖片展現(xiàn)祖國的大好河山,并通過視頻動畫圖像展現(xiàn)人們揮動著手中的斧頭把這一棵棵高大的樹木砍倒,大片的熱帶雨林在斧頭的肆意縱橫中逐漸消失,洪水泛濫,土地沙漠化。這樣,直觀形象與聯(lián)想、想象相結合,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情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去體驗作品中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確地把握文章的內(nèi)涵,從而給他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審美能力。
其次,多媒體給作文教學提供美的空間。過去,學生寫作文只能從生活與書本中來積累素材,但由于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不是特別豐富,所得的資料有限,學生的作文往往是“無米之炊”,內(nèi)容陳舊、欠缺新意。通過網(wǎng)絡,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去查詢資料,去搜索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源源不斷的信息為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豐富的材料,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給作文教學提供了美的空間。通過網(wǎng)絡,學生可以學習一些優(yōu)秀作品的語言、布局謀篇的技巧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而且教師也可以在計算機上展示范文,讓學生批改作文,這樣就可以生動、直觀、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學習和體會。比如一位教師在指導寫作文《愛心》時,他運用多媒體演示軟件,制作了色彩鮮明的畫面,輔以音樂和適當?shù)慕庹f,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洪水泛濫,一群戰(zhàn)士——母親在深夜中哺乳——-大雨中,一個學生,一個殘疾人——敬老院,一群學生,幾個笑呵呵的老大娘,山中破舊的教室里,一個老師,一個學生——一個犯錯的孩子,一個嚴肅的父親——在圖音并茂的情境中,鼓勵學生給這圖畫添枝加葉,增加色彩,或寫人記事,或寫景狀物,讓學生在不斷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過程中,產(chǎn)生寫作沖動,構思和完成一篇有獨特韻味、有深度的作文。結果,大多學生都寫出了不同尋常的文章??傊?,作文教學適當運用多媒體,把作文題以形象的圖畫再現(xiàn),更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觸發(fā)學生的思維點,進而更有效地促使學生產(chǎn)生寫作欲望,這樣的寫作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捂著作文本、咬著筆、苦思冥想的不佳狀態(tài)。如課件:在大屏幕上,先出現(xiàn)一幅靜謐的冬夜圖,一座小屋靜佇在風雪中,小屋里透出溫馨柔和的燈光,照亮了窗外的天,雪越下越大,夜色越來越深。最后雪停了,天也亮了——在這動畫中,一直配以清新幽雅的音樂,給學生的要求是:讓學生根據(jù)這個動畫片段任意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寫篇作文加以反映。結果,刺激了他們的寫作欲望,寫作時,腦中始終有那幅畫面,心中所想的自然也隨筆而成。
再次,多媒體給語文課堂創(chuàng)造了美的氣氛?,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盵2]教育活動應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教與學兩類活動在時間上具有共同性,并隨時產(chǎn)生交互作用。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主體性教學是讓學生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中,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拓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多媒體可以強化教學過程中的民主性和開放性,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從而創(chuàng)造出美的課堂氣氛。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學手段是統(tǒng)一的,學生一本書、一支筆、一本簿,聽聽、記記,最多不過問問答答,學生主體位置不夠突出,學習效率也不高。而多媒體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信息交換、傳遞、處理。我們在課件中設置或留下一些空間,由學生提問、討論、答題。這樣的課件是具有開放性的。課件是幫助學生學習的,而不是教師的私人講稿。在網(wǎng)絡教室上課,每個學生和教師人手一機,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即問即答,人機對話,及時反饋。師生、生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教與學顯得和諧統(tǒng)一,這樣有助于“建立教學相長、交往互動的師生關系,變‘傳話為‘對話”。[3]這樣的課堂是美的,這樣的課才是好課,才是美課。
最后,多媒體給語文課堂帶來美的效果。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手段單調(diào)呆板,僅靠“一支粉筆一張嘴”,造成學生學習興趣淡化甚至厭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改變這一現(xiàn)狀,能夠更靈活地選擇先進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手段,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給課堂帶來美的效果。例如,在講授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長沙》時,傳統(tǒng)的教法往往停留在教師對字詞和內(nèi)容的串講分析上,顯得比較抽象乏味,如果介入多媒體輔助手段,利用先進的多媒體制作技術,在電腦熒屏上逐一給原先黑白的楓林、碧水等染上鮮艷的顏色,“層林盡染”;再逐一顯現(xiàn)競發(fā)的大小船只、翱翔的雄鷹、嬉戲的游魚……更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秋天的氣息,秋色的美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果。多媒體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意境,豐富多采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氣氛,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力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綜合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課堂效果美極。
總之,多媒體被應用到語文課的教學中給語文課堂帶來了活力,帶來了美,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柳菊興.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4
[2]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
[3]趙福祺、李菀.語文(初中卷)教學實施指南[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