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壬鐘
摘 要 自從社會科學開始產(chǎn)生以來,就意味著研究模式與自然科學的截然不同,社會科學重視的是對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的重視,而重視的方式則是強調(diào)三者的有機結(jié)合的相統(tǒng)一。文章將從社會科學的起源及其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的起源為切入點,進一步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比較,從而得出社會科學的定義及其研究模式,此外還列舉了社會學對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的觀點,文章最后說明了社會科學的研究必須與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三者相統(tǒng)一,才能具有科學有效性,這也就是此篇文章的目的。
關鍵詞 社會科學 知識論 方法論 價值觀 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C0 文獻標識碼:A
1社會科學與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的起源
從廣義的視角看,社會科學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統(tǒng)稱,是一門以具有嚴謹?shù)目茖W性為特征,具有廣泛性與綜合性的學科,關于社會科學,早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就有雛形,早期人類對個體生活的模式的全新認識,與對群體的互動狀態(tài)的逐漸了解,及其對大自然的探索過程中,開始不斷積累經(jīng)驗與認識。這一外在表現(xiàn),是人類的知識論。人類認識通過不斷的積累,在達到某一層次的時候,人類開始逐步有意識的創(chuàng)立一系列的交往模式,互動的規(guī)則及其對認識自然界的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實現(xiàn)人類的追求。這一個過程就是人類的方法論。當所有的規(guī)則被確立之后,人類把所有的規(guī)則不斷的深入到自身的意識里,當某個人對規(guī)則破壞的時候,則會造成大眾的反感,這樣的反感,就是規(guī)則帶到到人類意識的過程,就是內(nèi)化的體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就是人類的價值觀。雖然人類早期對于自然、社會的認識,從根本上沒有科學的概念存在,但是人類的認識自然,再到逐漸建立社會的過程之中,是人類的認識階段,是從知識論開始,然后逐漸到方法論,最后并形成價值觀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同時也從另一個視角解釋了,知識論、方法論及其價值觀在人類有史以來,就必須以三者相結(jié)合的模式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合,就是人類對于三者觀念,有機結(jié)合相統(tǒng)一的最初的認識,同時這樣的認識,也是人類最早的對于辯證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這在后者對于中世紀的辯證哲學的興起帶來了許多的借鑒意義??傊?,在人類的歷史中,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是人類開始接觸社會科學的鑰匙,當人類在獲取鑰匙的過程之中,逐漸知道如何從原始愚昧狀態(tài)變?yōu)樯鐣顟B(tài)的時候,人類就能夠理解三者相統(tǒng)一的過程。
2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較
當人類進入十八世紀以來,人類創(chuàng)立了自然科學理論,人類開始以科學的嚴謹性的態(tài)度去研究無機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nèi)的有機自然界,利用觀察、假設、實驗、最后得出結(jié)論的方式解決了自然科學的大多數(shù)問題。關于自然學科的研究方法,對人文領域的研究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人文學科因此開始相對應的研究方法,即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思路不能與自然科學那樣的直接的實驗方法來一樣,而是要以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三個維度來探討社會的科學性。知識論是對了解社會動機的前提,方法論則是了解社會行為意義的方法,而價值觀則是了解社會制度及其人類思想中共同所遵守的理念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三者是研究社會科學必不可少的外在條件,是社會科學三位一體相統(tǒng)一的總體體現(xiàn)。因此可以這么來看,在十八世紀之后,社會科學力圖逐漸想擺脫自然科學研究的經(jīng)驗的束縛,而擺脫束縛的前提則是找到適合自身的研究方法,這樣的研究方法就是要從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為主要的出發(fā)點,與自然科學調(diào)查、實驗、做假設的三者結(jié)合相對應,社會科學也仿照其方法,那就是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的三者相統(tǒng)一。
3社會科學的定義
在討論知識論、方法論與價值觀三者在社會科學領域之內(nèi)如何有機的實現(xiàn)相互統(tǒng)一的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對社會科學做一個全面的定義。因為這一個問題主要涉及到社會科學究竟以什么具體的模式來對知識論、方法論與價值觀進行深刻的影響。主要是一個尋找源頭的問題,即找出知識論、方法論與價值觀三者之間內(nèi)在的主要聯(lián)系,及其三者如何才能有效的、有機的辯證統(tǒng)一到一起。關于社會科學,其主要內(nèi)容分類為社會學、人類學、經(jīng)濟學、法學、政治學、犯罪學、哲學、生物學、地理學、醫(yī)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倫理學、藝術、社會工作學及法律學等等。其中,對于我們最直觀的認識,主要以社會學、人類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哲學為主。關于這些學科,我們可以直觀的解釋社會科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社會學主要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的具體的變遷過程,人類學則是研究各個人類社會的總體特征的學科,經(jīng)濟學則以經(jīng)濟理性人的視角來詮釋社會行為,而政治學則關懷于我們身邊的政治活動與社會政策的具體動向。而哲學則考慮社會人將會以什么樣的模式生活于社會。通過以上幾個具有代表性學科的解釋,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的對社會科學有了直觀的認識,即能夠?qū)崿F(xiàn)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的學科。關于這一點,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有著很大的區(qū)別,自然科學主要以物體為研究對象,而社會科學則是以社會為研究對象。從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來看,我們可以初步對社會科學做出一個全面的定義:即無論什么樣的科學研究方式,其最終的結(jié)果主要以分析社會現(xiàn)象,社會交往模式為主的分析視角,就是社會科學。
4社會科學研究的社會學視角
通過對社會科學的定義,我們進一步的明白了,社會與自然科學所研究的對象從本質(zhì)上看,都是一樣,只不過社會是特殊的物體罷了,但這個特殊物體卻與自然界的物體不同等同而言,關于這一點,社會學存在的爭論,其中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孔德具有自己的獨特視角,即社會學的實證主義,實證主義是一門把社會當做外在的研究客體來進行討論的,主張利用證明的方法對社會不斷的采取探索式的了解。孔德的實證主義力圖向自然科學靠攏,力圖建立起一系列的關于對社會的一個具體的觀察模型,當然這樣的建立,是機械的,是把社會當做一個具體的物體而研究,這樣的研究,忽視了社會的基本成分,人的因素,而人主要以認識、行為、觀念為指導目標,這樣的指導目標,使得社會具有多種的可能性,因此,孔德的實證主義必定在新的時期得到新的考驗。而在之后的涂爾干的社會事實,則是強調(diào)社會是外部具有可觀察的,能夠?qū)θ藗冞M行影響的客觀物體。涂爾干的理論是實證主義的繼續(xù),涂爾干繼續(xù)認為社會是一個外在的對人影響很大的物體,當然這一觀點比起孔德的方法論而言,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在涂爾干晚年,其本身對其理論的動搖,則在一定的程度上說明實證主義的局限性,總之,社會是一個特殊的物體的理論是毋容置疑的,因此我們對于這個不確定的社會,我們要有著正確的知識論,方法論與價值觀。
5社會科學與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的相統(tǒng)一
社會是事實客觀的,關于這一點,對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對于知識論而言,人們要通過了解社會是如何運行的,掌握認識社會這一個客觀物體,就要通過觀察社會來不斷的實現(xiàn),當然知識論包含著先驗與后驗,但在觀察社會的時候,我們要排除先驗的思想的介入,并不能帶有先入為主的價值觀的假設。當我們開始掌握第一手資料之后,就要把這些觀察的結(jié)果轉(zhuǎn)化總結(jié)為經(jīng)驗,關于這個步驟,從行為上看,與自然科學的初始步驟是一樣的。當我們得到所觀察的經(jīng)驗,就是我們對于社會的認識,這最終形成了我們的知識論。在認識事物之后,當我們開始付諸于行動的時候,指導我們?nèi)绾稳バ袆拥膭t是方法論,因為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經(jīng)驗常識的時候,我們要具有清新的頭腦,能夠正確的分析哪些經(jīng)驗事實對于我們而言是具有幫助的,而哪些經(jīng)驗事實是沒有任何科學性的,這個過程就是辯證法的去偽存真的理論,即黑格爾揚棄的思想。通過這樣對經(jīng)驗知識的選擇,從而使我們明確一條正確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就是較為一般性的原則,這個原則在社會生活中就是外在的社會制度,往往以社會習俗為特征。如果社會制度能夠被社會大眾所接受,最終會逐漸形成社會人對個體的行為準則,這個行為準則就是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到了價值觀這一層次的時候,每一個人不僅不會再受到所謂外部的社會事實的壓制,而且還會有秩序的建立起一個與客觀社會良性互動的群體,最終實現(xiàn)個體與社會相和諧的理想狀態(tài)。通過對知識論、方法論與價值觀三者與客觀社會的分析,我們了解了,三者是圍繞著客觀社會,以客觀社會為核心的體系而存在。其中三者還具有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知識論認識事物,方法論指導如何認識,并形成規(guī)則,而價值觀則是使得規(guī)則內(nèi)化到每一個個體,使得人們不再受社會外部事實的控制??偠灾R論、方法論與價值觀必須三者有機的統(tǒng)一到一起,才能使我們更好的對社會進行認知,而對社會的全面認知,才能讓我們對社會科學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因此,要想對社會科學的了解,就必須靠一個認識的視角,那就是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的三者相統(tǒng)一的視角,這個視角與自然科學具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一樣重要。
參考文獻
[1] 愛米爾·迪爾凱姆,鐘旭輝等譯。自殺論.浙江人民出,1988.
[2] 美彼德·布勞,孫菲等譯.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華夏出版社,1989.
[3] 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價值觀若干問題的思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 李德順.價值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