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木連
【摘要】 老師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培養(yǎng)“樂學”的好習慣,充分肯定學生的主導地位,用心欣賞學生,幫助學生,善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達到教與學相長的效果。
【關鍵詞】 樂學 主導地位 欣賞 學生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3-010-02
“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薄谒苟嗷菘鬃?,德國的第斯多惠,為我們今人說明了一個淺顯的道理: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者,除了學富五車,還應具備激發(fā)學生“樂學”的能力。學生的智慧猶如一扇尚未開啟的門,“樂學”就是那一把金光閃閃的鑰匙。教育者只要在教學當中運用正確的方法,授予學生這把“鑰匙”,想必,學生自然會從容地打開那一扇通往知識殿堂的大門。
“語文的教學一半是教學,一半是藝術”——呂叔湘大師從教學——教師的實踐課堂上為我們闡釋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教學,藝術相融相生。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是教師具備的“硬件”,“藝術”我想該是理解為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樂學”的一種綜合表現(xiàn)。從教三年,經(jīng)驗尚淺的我,習慣每天都做教學札記,在這過程當中我悟出一些關于語文教學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樂學”的小小的道理,我總結有以下幾點:
一、充分肯定學生的主導地位,用心欣賞每一位學生,樂于做學生的小助手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合作,師生的交流都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都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是否能肯定學生的主導地位。處理的當?shù)脑?,不單能授予學生更多的知識,甚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共謀發(fā)展,互利共存的優(yōu)良品質。因而除了每天認真的備好每一課外,我還會抽空和學生閑聊,了解學生的困難和疑惑,做到有針對性設置教學的目標。我們這里的學生和大城市大鄉(xiāng)鎮(zhèn)的孩子不同,他們都是來自農(nóng)村,所以性格一般比較內(nèi)向,也有些離群,課堂上的合作開展相對不容易。還有就是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都比較差,能為他們提供的條件就只有每星期交上不多的伙食費,所以他們根本沒有條件去購置什么名著,科學小品之類,知識的擴展的限制性也比較大。再者學校的教學設施相對落后,沒有多媒體,沒有投影設備,只能靠教師那支短短的粉筆在黑板上寫,老師,書本,黑板,同學成為他們學生上課最忠誠的伙伴。如果利用有限的條件激發(fā)學生無限的潛能是我在教學之余思考最多的問題。于是我每學期開學的第一課都會設置別開生面的課程,例如:聊聊理想;談談人生;淺論語文與生活;學生和將來的路;我和我的同學……這些課程的設置讓學生在第一印象中肯定了教師——親切,文明,有學問,像朋友一樣的老師。只要上好第一課,后面的教學配合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學生慢慢地愛上語文,上課有話可講,有問題可探討,“樂學”的基本條件已經(jīng)雛形初現(xiàn)。
我所擔任的課程當中,初二,初三,跨級教學。《我用殘損的手掌》是初三第二學期第二課,這一課主要是詩人通過自己在獄中想象自己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廣大的土地從而抒發(fā)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當時,學生很難把自己的情感完全的抒發(fā)出來,在朗讀的時候不是語速太快,就是重音沒有把握好,再者就是情感的基調(diào)掌握不好。讀了幾次都達不到要求。于是乎,我把學生分為四小組,讓他們找句子,找詞語相互討論,在總結得出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朗讀的語速,重音等,不用十分鐘,學生在充分發(fā)揮自主性的情況下,出色地完成了朗讀任務,在朗朗的讀詩聲中,學生臉上洋溢著滿滿的滿足和自豪感。一堂課就在輕松的氣氛中完成了。所以說,肯定學生的自主地位,會創(chuàng)造出教學相長的奇跡。
曾有位哲人說:如果你希望某人做好某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欣賞他。
我想說,這句話在語文教學中真的有著莫大的魅力。它不僅可以催生學生的學習興趣即“樂學”,更加會美化一個粉筆匠的光輝的形象。我擔任初二年級(2)班的班主任同時兼任語文科任教師。我們班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差,在越來越繁重的學習任務中難免有人會退卻,產(chǎn)生懶惰的情緒。在看到這些情況后,我并沒有用嚴厲的言辭批評他,而是多多鼓勵他。走下講臺,輕輕撫摸著他的頭,用信任的眼神望著他,告訴他:老師相信你是行的,老師最欣賞你的勤懇,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接著學生學習的勁頭慢慢的被老師鼓足了,一步一步跟上老師的步伐,語文課堂由鴉雀無聲變得各抒己見。由此可見,欣賞每一位學生,是每位園丁應具備的素質。
樂于當學生的小助手。我是個比較年輕的女教師,我個人認為:學生是受教育的群體,但是同時也是學習創(chuàng)造的主體,所以很多時候我很樂意當學生的小助手。在初三教學中《出師表》里有這樣一句話: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學生提出問題:“之際”和“之間”有什么不同?哪個時間性更加明顯?能不能換置使用?在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后,我不是急著幫學生解答,而是,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查找資料,綜合學生的意見,幫學生傳達,讓學生相信老師不單是傳授他們知識的教育者也是和他們一起探討問題的朋友,信任之情油然而生。喜則悅之,悅則樂學。
二、創(chuàng)設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事故式教學,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只有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和合作、對話等方式,學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薄_斯杰新課標教學大綱里很大一方塊是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靈活的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教學不再是以前單純的填鴨式的模式,所以,要激活學生內(nèi)在的“樂學”老師在課外還是要做足功課,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把身上的學習的重擔在不知不覺當中卸下來,以愉悅的心情接受美的熏陶與教育。初二《核舟記》是一篇比較繁雜的文言文,如果是光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朗讀,學生是比較難領悟“其技亦靈怪已”的韻味,更是難相信“奇巧人王叔遠的靈技”。于是,我在上課前準備了二十幾個桃核,分發(fā)給學生,讓他們把桃核按照課文上的物件自己進行再造,學生當時是很有信心的,都答應下來了。等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我要他們展示他們的作品的時候他們都羞澀的搖了搖頭,因為,他們根本就雕刻不了。接著我趁熱打鐵,把課文以故事的形式引出,把雕刻的過程交給學生朗讀查找,學生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都不甘示弱,把條理弄得清清楚楚,最后,課文講完后,學生都向王叔遠這位古人豎起了大拇指。學生不僅動手了還學會用實踐去證明真理,終于擺脫了“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的藩籬。
三、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清晰的板書,喜愛朗讀,堅持教師范讀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寫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是一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要加強寫字教學,通過教師的悉心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把字寫好”。我個人覺得,做為一名平凡的教育者,不光具備過硬的理論知識,還應寫得一手好字。教師的一手好字除了能讓學生有學習的榜樣,更能起著潛而默化的作用。學生的思想中就會形成這樣一個印象,字寫得好,學習就更加有勁頭,做人的腰骨就挺得更加直。因此,板書的時候我都很認真的思考排版,務必做到完美。用正面的形象影響學生。
朗讀,是語文教學里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俗語說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章三遍讀,一句十回吟”。我們教師應放心讓學生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使學生“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所以說朗讀,是語文教學里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梢哉f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的學生,朗讀順溜的學生,語文的成績一般差不到哪去的,所以啊,我在上課的時候堅持范讀,引起學生的重視,讓他們慢慢的愛上朗讀。接受心靈美的震撼與洗滌。就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就是堅持和學生共同劃分音節(jié),重音,修飾詞語,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讀準讀美,“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現(xiàn)在基本上掌握了詩歌朗讀的技巧,讀得有聲有色。
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前提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要變處處牽著學生走的教師主宰式,為順著學生的學來“導”的啟發(fā)引導式。新的時代,教師也該與時俱進,做激發(fā)學生“樂學”的引導者。課堂教學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好的課堂效果在師生互動中漸漸就能生成,最終走向教學相長。
[ 參 考 文 獻 ]
[1]《德國教師教育指南》第斯多惠.
[2]《語文課程標準》呂叔湘.
[3]《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性教學》羅斯杰.
[4]《全國小語會評課記錄》崔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