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
摘要: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已邁進了一個新的階段,如何提高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是財務管理教學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首先對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進行了歸納,接著闡述了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并就如何提高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教育;財務管理;實踐能力一、財務管理課程性質和特點
1.課程性質
財務管理課程不僅是工商管理、會計專業(yè)等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還是經濟管理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該課程闡述了一系列資金運動過程,如企業(yè)經營活動過程中資金需要與籌集、資金投入與運用、經營收入與支出、經營利潤與分配等。財務管理能夠有效地籌集與使用資金,有利于改善企業(yè)經營管理狀況,提高經濟效益。該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財務管理人才,要求這些人才不僅掌握一系列有關籌資、投資、資金分配等理財方法和技巧,而且要具有現(xiàn)代理財理念、掌握各種理財方法和渠道。
2.課程特點
一是理論性強。財務管理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很多課程內容都需要理解,一般高職院校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學習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二是內容繁多,脫離我國實際。目前,高職類院校所使用的大部分《財務管理》教材都含有許多的西方財務管理理論成分,甚至有些教材是西方教材的翻譯著作,內容深奧,語言表達抽象,學生需要深入理解才能掌握。此外,西方理論和我國國情存在較多的差異,嚴重脫離了我國的實際情況,實踐工作中往往很少會運用到這些知識,學生不僅難以學會,而且即使學會了也會感覺無處施展,進而減少對學習的熱情。三是學科交叉。一般在第二、三學期學習就會安排財務管理課程,因為財務管理課程是經濟管理、會計專業(yè)的后續(xù)課程,為了能夠更好理解財務管理課程的理論框架,在學習經濟管理專業(yè)以及會計專業(yè)時往往需要先掌握一些相關課程的基本知識,如基礎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管理學甚至統(tǒng)計學等相關課程。同時,財務管理還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其綜合了多種理論,涉及了多個學科。
二、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有:
1.教材設計不科學,內容無創(chuàng)新。財務管理課程沒有明確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較多卻沒有突出重點,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市場的實際需求。有些高職院校選用本科財務管理專業(yè)的教材,甚至有些還使用注冊會計師教材,這些教材內容繁多,課本都是厚厚一疊,學生在學習時大都會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學生的學習信心受到嚴重打擊。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質量不高。目前為止,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還在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灌輸式教學方法。在教學模式上,教師始終處占據著教學中心地位,在教學方法上,課堂教學始終以系統(tǒng)知識傳授為主,教師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此外,教學設備運用不當,沒有有效運用現(xiàn)代教學設施。目前,教師普遍都是制作ppt,采用多媒體教學,雖然已經不再使用過去“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但就教學實踐而言,財務管理課程在多媒體的運用上還比較落后,僅僅只會使用 “媒體播放器”。除此以外,在教學時沒有結合多種教學設備,僅僅通過多媒體教學,完全摒棄了板書教學的方式,但實際上板書教學能夠達到知識系統(tǒng)化的效果,往往更有利于學生加深記憶,而且可以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有限,如計算財務比率的EXCEL軟件及其相關模擬軟件如ERP沙盤模擬等都很少使用。
3.教師專業(yè)實踐經驗不足。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開放性、實踐性的增強,以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對教師這一職業(yè)的要求變得更為嚴格,對于教師的專業(yè)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師資準入制度并沒有將專業(yè)實踐能力列入考量范圍,招聘教師的主要標準還是學歷和畢業(yè)學校。許多教師的實踐能力也因此遠遠不及專業(yè)理論。在《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在理論講解上花費較多的時間,而忽略了實訓教學。特別是在對財務案例進行分析時,教師在既沒有對財務數據進行搜集,也沒有對企業(yè)財務報表作分析的情況下進行講授,案例講授依據的僅僅是教材或者網絡上提供的模擬企業(yè)數據。受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會變得重視答題能力,忽視分析能力,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業(yè)務能力,財務管理這門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也就難以實現(xiàn)。
三、加強《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要加強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著手:
1.轉變教學理念。財務管理教學工作者理應轉變教學理念,使其與時代接軌。一方面,理應轉變“重科學,輕技術;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形成 “理論適度,強化技能,重在應用”的現(xiàn)代高職教育理念,樹立職業(yè)技術教育觀念,對職業(yè)技術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還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2.整合教學內容。為了讓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理應對會計學科發(fā)展的成果和動態(tài)給予密切關注。并且根據企業(yè)實際工作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教學方法,進而對財務管理教材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整理。應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進行教材整合,教材內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具有實用性即可。以資金時間價值在籌資管理和投資管理中的應用這一內容為例,許多教材都是將資金時間價值這一章作為基礎,并分成兩個章節(jié)。實際上,籌資方和投資方只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而所用到的知識卻是大同小異,教師應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保證各章節(jié)的銜接性,保證只是內容的銜接性、遞進性,幫助學生理解資金時間價值的財務理念和應用。
3.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目前的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yè)教學仍在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且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效果不佳。為此,應努力深化《財務管理》課程改革,選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增添教學趣味。應著眼于財務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專業(yè)和實踐教學的特點,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的有效運用,如通過案例分析、實地參觀、現(xiàn)場教學、專題講座、仿真模擬實訓等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對《財務管理》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達到教學相長的局面。
4.提高教師的財務管理實踐能力。根據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實際需求,教師不僅要達到一定的專業(yè)理論水平,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首先應在教師準入制度中納入專業(yè)實踐經驗這一項,要求財務管理專業(yè)教師要想順利就職,要么應擁有由權威機構認定的職業(yè)資格證書,要么應具有半年以上的財務管理生產實踐。其次就是要建立財務管理專業(yè)教師實踐能力培訓體系,這一體系應包括了企業(yè)實踐和校本培訓。企業(yè)實踐是以訪問學習、掛職頂崗、拜師學藝或考察調研等模式進行來培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實踐能力。此外,為了調動教師科研項目研究的積極性,還應對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和職稱評審體系進行改革,高校教師考核評價體系理應將教師的專業(yè)實踐能力作為重要指標,使教師通過科研項目研究提高專業(yè)實踐能力。
5.強化實踐教學。注重財務管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加大財務管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的投入,同時進行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校內實訓意在讓學生熟練掌握財務基本技能,以隨堂模擬實訓、階段性模擬實訓、綜合仿真實訓等形式進行。而校外實訓教學可以校企合作為首選,兼以其它形式。為促使校企合作局面的長期保持,應給學生提供較好的實踐場所,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如讓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前去參觀合作企業(yè),從而使學生形成對財務管理的感性認識。(作者單位:湖南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孫慧.關于高職《財務管理》課程項目教學的再思考[J].經濟師.2013
[2]吳江虹.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內容改革[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